陳俊哲
陜西省丹鳳縣人,哲學學士,研究生學歷,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先后在《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陜西日報》等發(fā)表散文隨筆百余篇。
置身于這片郁郁蔥蔥的橘林之中,我知道自己確實來到了青少年時代就無限神往的橘子洲頭。
橘子洲頭在長沙市區(qū)像一艘逆勢溯流而上的航母,從中間把湘江一分為二。站在橘子洲頭,迎著撲面而來的江水,恰似站在這航母的甲板上,油然而生一種昂揚向上、努力奮進的氣場。東邊是繁華的長沙市區(qū),是毛澤東當年求學的湖南第一師范;西邊是岳麓山,還有著名的愛晚亭。這里視野宏闊,山、水、洲、城盡收眼底;這里江水把鬧市隔開,寧靜宜人;這里橘黃柚綠,景色優(yōu)美。無怪乎青年毛澤東對這里情有獨鐘了。
橘子洲頭最醒目的景點,當是2009年12月26日落成的青年毛澤東胸像了。高32米,長83米,寬41米,鋼混結構,永定花崗巖外砌而成,高高聳立于橘林之中,準確而傳神地表現了青年毛澤東胸懷大志、風華正茂、光彩照人的非凡風貌。
毛澤東昂首挺胸、眉頭微鎖、雙目深邃、神情端莊而堅毅,凝視著東南方向,任江風拂起他飄逸的長發(fā)……我似乎聽到他用濃重的湖南口音,發(fā)出那穿越時空的浩問:“問蒼茫大地,誰主沉???”突然間我禁不住熱淚潸然,感覺時光倒流,自己進入到1911年至1925年毛澤東在長沙的那段風雨如晦的歷史歲月。
1911年春,毛澤東走出韶山來到省城長沙求學。那時候,中國正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正處于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壓迫之下,在水深火熱之中。說不清他多少次獨立寒秋,站在橘子洲頭,面對滔滔南來、波瀾壯闊、勢不可擋的湘江,心緒翻滾恰似這一江波濤。帝國主義的侵略、軍閥的橫行、工農群眾的痛苦瀠洄心中,揮之不去。自己向何處去?湖南向何處去?中國向何處去?一時間,“四面云山來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
“少年心事當拏云,誰念幽寒坐嗚呃。”青年毛澤東沒有選擇他父親期待的那種經商追求個人發(fā)家致富之路,沒有嘆息生不逢時、時運不濟,奉行消極逃避、及時行樂主義,虛擲大好青春年華,而是以天下為己任,把個人前途和國家人民的命運結合在一起,立志救國家于倒懸,救民眾于水火,為探索和實現真理而奮斗。
毛澤東在給朋友的信中寫到:“吾有見乎宇宙之真理”“以其所得真理,奉以為己身言動之準,立之為前途之鵠,在擇其合于此鵠之事,盡力為之?!?/p>
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毛澤東在長沙十幾年如一日,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用在學習本領上,用在鍛煉身體、磨煉堅強意志上,用在了為救國救民真理而不懈奮斗上。他與朋友約法三章:“一不談金錢,二不談男女之間的問題,三不談家庭瑣事”,他“奮發(fā)踔厲,刻苦用功,從早至晚,讀書不休,每天早起,做完冷水浴或其他運動后,迅即走進教室學習?!彼麧M腔熱忱地參加反帝反封建斗爭,熱心社會活動,主辦工人夜校,從事學友會工作,組織新民學會……努力尋求革命真理,探索救國救民道路,度過了一段無悔的青春歲月。
橘子洲頭這片橘林見證了青年毛澤東這段叱咤風云如火如荼的崢嶸歲月。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曾八次來到橘子洲頭并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沁園春·長沙》,再現了當年“攜來百侶曾游”,和一群立志匡時、才華橫溢、意氣風發(fā)、熱情奔放的青年志士,在江中激流遨游,奮勇進擊,劈波斬浪,揚起一把浪花,讓疾駛的“飛舟”讓路的宏偉畫面以及當年他們徜徉于橘林之中,“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蔑視和痛恨一切舊的勢力,“糞土當年萬戶侯”的大無畏英雄氣概,也表達了他對這塊充滿他青春足跡的土地的深深眷戀。
對毛澤東一生產生重大影響的地方很多,比如韶山沖、瑞金、井岡山、延安、西柏坡等等,毛澤東何以如此深愛著橘子洲頭?我以為,這里安放著他的少年心事,揚帆了他拏云的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