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4年,李安用一部3D版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完成了自己在電影世界里的又一次冒險。影片中飾演派的17歲印度男孩蘇拉·沙瑪,眉眼間與少年時的李安頗為相似。臺灣資深媒體人陳文茜曾當面問李安:“派是不是就是你自己?”李安點了點頭:“是?!?/p>
3D電影的里程碑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改編自澳大利亞作家楊·馬特爾的長篇小說《Pi》,講述了一個名叫派(Pi)的印度少年和一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流共存的故事。李安很喜歡這部小說,2002年小說獲布克獎時他就讀了,還推薦給了太太和兒子。有一段時間,這部小說成了李安家經(jīng)常討論的話題。
2003年,20世紀??怂构举I下了小說的電影改編權(quán),但在好萊塢找了好幾圈,一直沒有導演愿意接手。在很多人看來,將這部充滿哲理思辨的小說改編為主流商業(yè)大片簡直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連原著作者馬特爾都覺得20世紀??怂构景l(fā)瘋了?!斑@個故事發(fā)生在海上,還有一堆動物,怎么可能拍成電影呢?” 李安最初也覺得,“這部電影是拍不出來的”,因為電影是講究具象的敘事語言,而這部小說在這點上就和男主角的名字一樣,“Pi即π,是個無理數(shù),是不可解的。”但一來他被小說深深吸引,二來也是因為他在電影世界中的冒險天性——“我喜歡拍做不出來的電影?!备螞r,在他心目中,“好像也只有我能把這部電影拍出來。”
這也是20世紀??怂拐业嚼畎驳脑颍核瞄L“不按牌理出牌”,有想象力和執(zhí)行力,對一個新的東西,總會想到一個方法把它解決。李安解決的辦法是:3D。
“2D無解,根本就拍不出來。”李安意識到,盡管還不成熟,但對于《少年派》來說,3D是解決問題唯一可能的途徑。而且,3D不僅是一項全新的技術(shù),也提供了一個新的看待世界的角度,這讓已經(jīng)對電影語言熟爛在心的李安驚喜的發(fā)現(xiàn),他有可能成為在一條嶄新路徑上的開路先鋒。但李安也承認,自己的3D之路走得磕磕絆絆,這是一項遠未成熟的技術(shù),沒有前路可循。劇組從卡梅隆那里租了兩臺機器,體積很大,移動非常困難,“我們又拍水”,器材一旦出故障,劇組就會抓瞎,滿世界打電話,把懂技術(shù)的人從美夢中吵醒。但很多時候問題就是無法解決,第一個晚上,整整12個鐘頭,一個鏡頭也拍不出來。李安說,自己就像是小白鼠,“我們在前面做實驗,他們就在后面做新的器材?!?/p>
而李氏3D效果究竟如何?《紐約時報》對《少年派》的評價是“下一個《阿凡達》”,而《阿凡達》導演的評價也許最能說明問題:“它不可能更好了?!?將它視為3D電影里程碑毫不為過。
老虎尾巴碰不得?
電影圈公認有三種東西不能碰:小孩、動物和水,結(jié)果在這部片子里全聚齊了。這就是李安,一個就愛碰“老虎尾巴”的電影探險家。
相對來說,小孩是最好解決的。李安在將近3000個候選者中,挑中了蘇拉·沙瑪。因為他覺得沙瑪很有靈氣,“像小活佛一樣,雖然沒演過戲,但表演非常自然?!逼鋵嵗畎蔡暨x沙瑪,多少有些“私心”,這個印度男孩眉眼間與少年時的李安頗為相似。而沙瑪也沒有辜負李安。有三個月時間,鏡頭始終對準了“派”,每個鏡頭都是拍他,開拍前他每天瘋狂地吃各種食物,然后在拍攝過程中痛苦地減肥,“我每天只能吃生菜,幸運的話能得到一點點金槍魚。”在這三個月里,沙瑪沒有替身,每天泡在水里十幾個鐘頭不能動,沙瑪卻從來都不叫苦,也從不逃避。李安覺得,“碰到這個小孩,是天意。”
動物是另外一個令李安撓頭的元素。劇組里總共有四只老虎,三只來自法國,一只來自加拿大。李安花了很多時間跟馴獸師與老虎在一起,了解老虎的個性,觀察它們各種心情下的動作反應,拍出了幾千個小時的動物素材。每只老虎都住在配私人花園的“五星級旅館”,因為老虎不喜歡新鮮的環(huán)境,在船上會害怕,所以攝制組就把老虎籠放在一個巨大的起降機上,用機器搖晃,模擬出海上風浪飄搖的效果,拍完再用電腦動畫把水做出來。
拍水則更困難。在大水面前,人是渺小而無奈的,而水又細膩之極,每一道微光的折射也千姿百態(tài),每一個鏡頭都是刻骨銘心的考驗。“過去在電影里,不管是誰拍,海上的戲都很難模擬好,實景在海上拍戲很難作業(yè)。這部戲是我在臺中用一個廢棄的機場造了一個大水池,長75米,寬35米,一邊用12臺大型機器吸水、放水來造浪,另一邊用機器把浪消掉。與工程師一起研究了好幾個月如何控制波長、浪形和節(jié)奏,為的是更接近開放的大海。這些鏡頭后來又經(jīng)過兩年的電腦制作,顏色、反光、折射,得精確到每一個水分子的質(zhì)感?!迸_灣著名影評人焦雄屏說,這也得虧了李安是“臺灣之子”,他要什么臺灣就不打折扣地給什么,否則就《少年派》那點預算,是造不出那樣巨大的水池的。
難!商業(yè)與藝術(shù)共存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大幅廣告中,宣傳語是“不凡歷程,不虛此生”,標準的大片文宣,原著討論的卻是宗教、信仰、人性。如何讓商業(yè)和藝術(shù)在這部電影中共存?李安說,這是整個制作過程中最難的部分。
導演多年,但李安未曾刻意琢磨過商業(yè)電影,通常他愛拍什么就拍什么,基本上是拍文藝片,口碑好,得獎賣座了,就變成商業(yè)片?!毒G巨人》的失敗,影片前半部分的藝術(shù)探索通常被認為是罪魁禍首,李安自己也搞不明白東西方人“觸動的神經(jīng)不一樣還是怎么樣”。其實失敗的根源是他那時候還沒想好該怎么拍,或者說姿態(tài)該怎樣調(diào)整。
現(xiàn)在,李安自認“聰明了很多”,所以,他開始糾結(jié)了。他說,拍了幾十年電影,讓他在文藝和商業(yè)之間糾結(jié)的,只有這部。他受足了罪。李安雖然認同了影片的商業(yè)性質(zhì),但一顆文藝的心靈同商人的逐利本性實在是很難和諧并行。電影公司了解一些電影的通則、賣座的公式,可李安最厭惡的就是公式化操作,他的很多創(chuàng)新的想法無法直觀地展現(xiàn)在老板面前。老板們對于影片的理解程度和他們對導演的信任成正比。他們無法理解電影,對于李安的信任也就無從談起,施壓成了他們唯一的法寶。據(jù)媒體報道,20世紀??怂挂欢葲Q定收回投資,只是在李安的努力下,投資方才收回決定,但仍然大幅度削減了投資額。
作為一個曾經(jīng)的商業(yè)片失敗者,李安承認,商業(yè)片比文藝片難拍,而要把商業(yè)和文藝和諧共存,更是難上加難。“文藝片你愛怎么拍怎么拍,看不懂是你的水準不夠。深入淺出、老少咸宜很難弄,但我覺得最難的是既讓觀眾體會到你的想法,還可以讓他們深思。我也算會拍電影的,但有的時候真的被難到了,就像拍3D一樣,也沒有人給我指導,上帝啊,誰教教我怎么搞?上帝好像也沒有回音?!?/p>
各種矛盾相互撕扯,讓李安的精神備受折磨。這樣的狀態(tài)一直持續(xù)到今年9月28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作為紐約電影節(jié)開幕影片首次上映。李安坦承,其實在紐約上映時,這部電影只完成了95%,這讓李安手里捏了一把汗。但即使是未完成的版本,已經(jīng)震撼了全場觀眾和電影節(jié)評委。這時候,李安才終于松弛下來。
“在電影里我不需要謙虛,我只是盡量地沖,盡量地冒險,”李安說,他和電影中的派很像,一方面非常溫良,另一方面內(nèi)心中又如猛虎一般充滿了野性,他會把自己的野性發(fā)揮在電影之中,“盡量讓大家——‘W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