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新課程實施以來,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廣大歷史教師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作者結合教學實際探討這一問題,以期為初中歷史教學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 初中歷史教學 自主學習 有效途徑
長期從事歷史教學,我深深認識到,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是增強歷史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所在。近幾年來,我在新理念的指導下,嘗試開展學生學習方式轉變實踐,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主要做法如下。
一、樹立有效教學觀念,主動轉變教學方式
有效教學是為了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而提出的一種現(xiàn)代教學理念,是一種嶄新的教育理念。運用這一理念,可以引導成員自覺遵循教育教學規(guī)律,明確把握課題研究目標,結合教學實際采取有效方法,通過科學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實現(xiàn)課題研究效率的最優(yōu)化。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效率,即什么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還是無效?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fā)展。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nèi)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qū)W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那么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fā)展,則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fā)展是衡量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標。
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始終占據(jù)主導地位,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發(fā)揮著管理和指導作用,因此,歷史教師在課堂中能否運用嶄新的教育理念指導教學,對于課堂教學中能否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非常重要,只有教師及時更新了教育觀念,樹立了牢固的教學效率意識,才能主動研究課堂教學規(guī)律,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發(fā)揮主體作用,歷史課堂教學效率才能提高。
二、問題導入,激發(fā)興趣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問題探究情境十分重要。初中學生一般都在12~14周歲之間,這一時期的學生好奇心強,求勝心強,敢于質(zhì)疑,善于探究,只有教師深入了解學生及時更新教育觀念,主動轉變教育教學方式,就會主動尊重學生,將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激發(fā)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發(fā)揮學習的主動性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就會自覺地采取各種教學方式和手段,達到提高學生歷史學習效率的目的。
在歷史教學中,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是結合時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譬如上課時,利用當前發(fā)生的世界各個地區(qū)發(fā)生的熱點問題等時事資源,鼓勵學生對國內(nèi)外形勢的變化發(fā)展進行思考,如朝鮮核問題、我國的遼寧號航空母艦和蛟龍?zhí)栞d人潛水器,以及南海、釣魚島維權、敘利亞戰(zhàn)爭等;二是引導學生古今對比,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利用古今的一些名人或英雄相對比,如岳飛、張衡、祖沖之、杜鳳瑞等,探究中華民族的文明發(fā)展史和人文美德;三是借助實物、圖片等創(chuàng)設相關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如我從縣內(nèi)出版的報紙中挑選一些有關古繒國、楚長城的資料,還動員學生從家里帶來一些珍藏的古錢幣及在名勝風景區(qū)拍的相片等,在歷史課堂上展示出來,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加深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四是在講授一些歷史知識時,補充介紹一些課外知識以擴大知識面;講一點有趣的歷史典故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講一點歷史變化變遷的原因引導學生;開歷史故事會讓學生自己講述歷史;組織學生編歷史劇等。這樣可以促使學生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始終保持興奮狀態(tài)。五是巧妙設置問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探討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如我在教學《五四運動》一課時,首先提出“為什么愛國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這一問題,要求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從五四運動的起因、宗旨、過程和意義對五四運動進行全面了解。課堂上,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開展討論,在討論中解決了問題,找到了答案。
三、設置討論情景,引導學生質(zhì)疑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讓學生盡快進入歷史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歷史教學,體驗人物心靈,思考歷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進而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為了實現(xiàn)這一點,我主要通過情景假設法、角色扮演等方式,指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如在教學左宗棠收復新疆這一歷史事實時,我先讓學生認真閱讀一遍課文及相關材料,然后向?qū)W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你是左宗棠,你該如何收復新疆?”再組織學生獨立思考,并進行分組討論,學生在積極參與討論過程中達成了一致意見,解決了問題,實踐證明歷史課堂學習效果良好。另外,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走上講臺當一當老師,體驗教師組織教學的過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就某一個專題展開辯論,利用多媒體教學設施,播放一些相關的影視資料,還可以編排和表演一些歷史短劇,學唱歷史歌曲,編寫家庭史、社會史,舉辦故事會,撰寫學生小論文等多種形式,這些都會讓學生感到新鮮有趣,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歷史知識,提高歷史教學效率。
四、同質(zhì)異構,鼓勵為主,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時始終以正向引導,以肯定、激勵為主,是歷史課堂教學中必須堅持的原則。教師應該在深入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根據(jù)“同質(zhì)異構”的原則,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學習成績考評機制,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競賽,并將考評量化制度化,這樣可以促使課堂教學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和積極向上的競爭氛圍,從而使歷史教學達到有效學習的預期目標。
我在開展有效教學研究的過程中,結合班主任提供的情況,對班級的學習小組進行大膽改組,采取同質(zhì)異構分組法,將班級中的學生按照同質(zhì)異構原則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鼓勵小組之間開展學習競賽。課堂上,根據(jù)歷史課堂教學中設計的有關問題,鼓勵學生在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開展自主探究,自主探究階段任務完成以后,通過個人展示環(huán)節(jié),激勵學生在小組之間展示,并將學生探究的成果量化成平時學習成績,在課堂上予以公示,使學生在展示過程中切實感受到了通過自主學習獲得的進步和發(fā)展,讓學生體驗了成功的愉悅。如在教學《國運興衰,系于教育》一課中,在課前預習探究的基礎上,主要以教材的八幅圖引導學生查找資料,讓學生圍繞主題進行設想,并要求學生在小組之間進行展示,讓學生真切感受到自己是責任的主體,讓學生感受到自主學習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