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歷史材料是歷史教學的核心資源,利用歷史材料進行教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歷史真相,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和意識及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本文首先分析了歷史材料在歷史教學中的意義,其次用實際教學案例展示了材料教學的多重影響,最后提出了歷史教學不能僅局限于讓學生知道歷史真相,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和意識,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從而學好歷史。
關鍵詞: 歷史材料 歷史教學 學科思維 學科能力
任何學科最終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思維和學科應用能力,歷史也不例外。歷史學科的基本思維就是聯系、比較和辨證,歷史學科能力是通過對歷史材料的分析,認識歷史問題,還原歷史真實。學習歷史除要了解一些歷史知識、分析歷史現象的本質、懂得從中得到一些教訓外,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通過對歷史材料的分析,發(fā)現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并根據規(guī)律把握好自己的發(fā)展方向。
一、歷史材料在歷史教學中的意義
歷史材料在歷史教學中的意義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
1.歷史材料是形成歷史課本和歷史觀點的依據?,F在課本中的歷史觀點和一些結論都是對歷史材料的分析得來的。歷史材料包括:考古文物、時人對當時社會現象的觀察記錄。這種記錄是非常生動的,記錄的形式有文字、繪畫、文學作品及其他藝術創(chuàng)作,近代以后還有再現歷史的影像資料等。如白居易的《長恨歌》以詩來演繹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故事,實際上也反映了安史之亂和唐玄宗的迷色誤國的歷史。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以繪畫演繹卞京經濟的繁榮。最為珍貴可信的是考古發(fā)現,青銅器出土,就訴說一段商周輝煌的冶煉史,南海一號的發(fā)現,使沉寂了一千多年的海上交往景象復現,唐宋元明清瓷器造型和用料的變化,見證著中外交流的歷史,等等。
歷史就是通過這些最基本的史證對歷史進行復原和研究,在復原和研究中理解歷史。可以說,沒有這些史證材料就無法清楚地說明歷史是怎么回事,無法了解歷史真相。
2.高考的現實?,F在高考由于不同學校所用的版本不同,以哪個版本為考試依據都是對其他考生不公??荚囍荒芤哉n標、考試大綱只是命題依據,最公平的考試內容只能通過材料來體現。現在的試題也基本體現了這點,選擇題用材料,文字表述題也用材料。所以,在教學中,特別是在學生以自主學習為核心的“自主與展示”課堂教學模式中,用材料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要方式之一。因為材料是引導學生思考的依據,能分析歷史材料從中得到應有的歷史觀點和結論,就是學生學科能力的反映。同時,材料題最能考查學生的學科能力,材料考查的是學生的歷史學科綜合能力,因此歷史材料把握得好壞關系著高考成績的好壞。
二、有材料問題才能培養(yǎng)學生把握歷史的能力
歷史材料是一個歷史時期留下來的見證當時歷史的材料,這些材料是最接近當時歷史的,沒有經過后人的加工,少了許多誤導。學生能通過對這材料的分析,了解歷史的現象和本質,得出相應的觀點和結論,就是歷史的教育的成功。
我曾用過《明夷待訪錄·置相》兩段材料引導學生理解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思想:
材料一:“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丞相始也?!?/p>
材料二:“古者不傳子而傳賢,其視天子之位,去留猶夫宰相也。其后天子傳子,宰相不傳子;天子之子不皆賢,尚賴宰相傳賢足相補救,則天子亦不失傳賢之意。宰相既罷,天子之子一不賢,更無與為賢者矣,不亦并傳子之意而失者乎!”
根據這段材料我提出了兩個問題:第一,材料一表達了什么觀點?又是如何說明其觀點的?第二,這個觀點表現出黃宗羲對君主的什么態(tài)度?
材料一提出明朝廢丞相后“無善治”的觀點,通過材料二說明其觀點,即丞相的存在是對君主不賢的“統(tǒng)治”的一種補救,有時是制約。黃宗羲的態(tài)度是反對君主專制,通過對第一個問題的解決已清晰了這個觀點。
但材料解釋如果只點到這里,教學任務并沒有完成,還應該向學生闡明,材料一中“無善治”的觀點,不僅反映出明朝的現實,而且反映出中國古代社會的走向,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思維有所拓展。
下面是一個運用歷史資源激活學生歷史思維的案例:
《辛亥革命》一課學習完之后,我并沒有要求學生總結,也沒有給學生總結,而是讓學生看一副對聯,這是我在看電視在播連續(xù)劇《恰同學少年》中抄下來的:“袁世凱千古,‘中華民國’萬歲?!蔽野阉鼜挠业阶筘Q著寫在黑板。
學生一看,發(fā)現不對勁了,紛紛議論了:這不是對聯,對聯首先是字數相同的,詞性相對呀??伤麄冇植桓颐髡f,生怕說錯似的。
我說:大家觀察得沒錯,可我寫的也沒錯呀?,F在有兩個問題給大家:第一個問題,大家留意我是按什么順序寫的嗎?第二個問題,請大家說一下,這錯在誰?也就是說,這副對聯是什么意思?
第一個問題學生很快就回答上來了:是豎著寫的,順序從右到左。我表揚了學生的仔細觀察,并告訴學生:我們古代人書寫就是從右到左的,貼對聯也是先右后左。如果大家要豎著寫,就要按這個規(guī)矩,要不然就顯得沒有“歷史文化”的味道了。學生發(fā)出了會心的笑。
學生還對第一個問題嘀咕著,也許是想更徹底了解對聯吧!因為有的學生看過貼對聯,或者也接觸過對聯的形式,可能是忘記了還有什么,所以學生的表情是不太肯定的??晌也幌朐僬f第一個問題了,畢竟我不是上對聯課。
我引著學生思考第二個問題:第二個問題大家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學生在“沉默”中議論著。后來聽到有一個大膽學生小聲地說:袁世凱與‘中華民國’的字數不對。
我接過了話:這位同學說對了,袁世凱就是對不起‘中華民國’。我再加重語氣再重復:“袁世凱就是對不起‘中華民國’”。
也許學生并不是真的理解“袁世凱”對不起“中華民國”的含義,但這句話是可以利用的。我寫出這對聯的目的,不是真的上對聯課,而是關注它的歷史寓意。所以,繼續(xù)問:大家聽明白我剛剛說的“袁世凱就是對不起中華民國”嗎?
學生的議論這才真正開始。議論中,有的學生似乎感覺到了一點什么,但又說不好,欲言又止,更多學生是一副渴望得到謎底的樣子看著我。這時,課堂疲憊之態(tài)也少了許多,我想,這時應該啟疑了。我知道學生在初中沒怎么學歷史,于是就和他們說了一段辛亥革命的故事。接著就和學生對話了:
我問:辛亥革命建立了一個什么政府?
學生:“中華民國”政府。
我問:“中華民國”是個什么性質的政府?
學生:是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
我問:辛亥革命的革命果實被誰拿去了?
學生回答:袁世凱。
我再問:孫中山讓保舉袁世凱當上臨時大總統(tǒng)有什么條件?
學生回答:是要袁世凱保證擁護民主共和國,讓清帝退位,袁世凱答應了。
我接著問:袁世凱當上臨時大總統(tǒng)后,是不是像他保證的哪樣做?
學生回答說:不是,他后來進行獨裁,再復辟帝制。
我加重語氣:那么他對得起“中華民國”嗎?
學生想了一下,又一次哈哈大笑起來了:對對對,袁世凱是“對不起”“中華民國”。
我想,這時他們是真的理解袁世凱是“對不起”“中華民國”了。其實,這副“不對”的對聯寓意或者說是精髓就是“袁世凱”搞獨裁,搞復辟,“對不起”“中華民國”。
盡管用的并不是第一手材料,但這材料卻充滿“智慧”,讓學生從許多方面解讀,如語文方面的對聯常識、對聯中的隱喻、歷史信息等。學生對這些對聯的分析得到的不僅僅是歷史,不僅僅是獲得語文常識,他們得到的是一種智慧,從隱喻中得到的智慧。學生有了應有的拓展思維,那么在自主學習中就可以慢慢形成歷史思維、歷史把握能力。
三、教學永遠都包含教育
在歷史教學中,有兩個問題是我們要思考的:第一,教學是一個啟智的活動,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畢竟學生不是一個容器,他們有思想、會思考。我們常說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很重要,可我們在教學中給了學生思維的空間了嗎?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我們的課堂提出了能讓學生思維的問題了嗎?如果老師都沒有提出任何問題讓學生思考,卻怪學生不懂思考問題,公平嗎?第二,啟智也可以是很有趣的,老師真的從學生的年齡特征角度考慮自己的課堂了嗎?如果一味強調課堂的知識化,忽略學生的興趣,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嗎?教學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需要每位老師去發(fā)現、去創(chuàng)造。
歷史課堂比其他學科有一個更大的優(yōu)勢,那就是有豐富的歷史素材,這些歷史材料不僅能幫助我們和學生一起復原歷史的真相,還能拓展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和意識,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這實際上就是我們所說的“學史使人明智”。
盡管歷史學科不乏啟發(fā)學生智慧的教學素材,但我們更需要的是樹立教學資源意識。如果說素材性課程資源是指教學的素材或直接來源,是學生學習獲取或內化的對象,那教師持有的資源意識則是學生獲取知識和內化知識的催化劑,更是幫助學生建立正確歷史觀的重要保證。歷史就是讓人思考的,是讓人在思考中得到自己需要的東西的,只有學生思考了,他們才能得到真正需要的東西。也許學好歷史是容易的,可寫好自己的歷史就不是容易的事了。學生學習歷史,就是要更好地寫好自己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