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課改、新的要求,在大力推進主體參與課堂教學模式的新形勢下,如何提高學生小組討論問題、合作探究的質量,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成為我們需要面對的迫切問題。下面,從培養(yǎng)人才的角度出發(fā),本文擬從師生探究的重要前提、主要環(huán)節(jié)、注意問題三個方面作出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家在自己講授過程中,千方百計地把一切內容都從頭到尾嚼得稀爛,讓學生們能輕而易舉地接受,這種做法往往使學生再也不必思考了?!比绻處熃吡Π褜W生的腦力勞動減到最低限度,那么學生就不可能掌握知識,大腦只有通過抽象思維才能得到發(fā)展……這是每個教師都必須記住的一條基本原理。”而創(chuàng)新的“主體參與教學模式”,把教與學的矛盾統一了起來。
在新的模式下,教師和學生都是主體。教學過程是指教師和學生雙方共同活動的雙邊過程,就參加者來說,教學過程的主體不僅包括學生,而且包括教師。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則是教的對象、教的客體:學生是學的主體,教師的教學方法、風格與內容一樣都成為學的對象、學的客體。這一模式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師生互動,質疑探究,以達到消疑解問,減負、提質、增效。其重要環(huán)節(jié)就是師生探究活動的成功施行。
一、創(chuàng)設和諧的高中歷史課堂學習氛圍
主體性探究教學模式是一種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項互動,因此要求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習小組內優(yōu)生和學困生的關系。在教學中,我們要努力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引導學生參與歷史課堂,從學生的生活出發(fā),讓學生透過歷史這面鏡子,找到社會發(fā)展的軌跡。
我們的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我們可以安排學生回家調查,調查自己家庭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情況,把父輩、祖父輩那個時候的家人生活情況與現在我們所生活的情況進行對比,比如說爺爺17歲的時候是什么樣的生活?與我們自己現在的生活相比有什么區(qū)別呢?通過比較,生活的發(fā)展與歷史的進步就顯露出來。
二、探究活動應給予足夠的空間
最好是讓學生能夠生成問題。另外,通過獨立思考可以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基本的意志品質,如自制力、自覺性和堅韌性。這些意識品質對學生來說一生都受用。如在《人類通往現代化道路的旅程》的教學中,我們通過大量的圖片和聲光視頻手段進行了歷史的情境再現,讓學生討論三種模式:西方模式:市場經濟體制(英國為代表);斯大林模式:計劃經濟體制(前蘇聯為代表);中國模式:市場與計劃相結合(中國為代表)。這樣,能讓學生真正理解“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边@句話的含義,體驗到現代化的終極目的是人的幸福與解放,有助于學生從縱向和橫向的雙重視角來觀察和探究歷史,有利于中外比較,從中外歷史的發(fā)展與聯系中獲得啟示。
三、探究問題的應“舉重以明輕”
有人肯定會問:“歷史課在實施主體合作教學模式時,一節(jié)課討論幾個問題,時間會不會太緊張了?”由于歷史的學習內容豐富,再加上教學時間相當有限,因此運用主體合作教學模式進行歷史教學很有可能會出現一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完成不了、教學目標不能實現這種情況。我們認為解決這些問題的上上策是“舉重以明輕”,就是說一節(jié)課教學的目標是否實現,主要看該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有沒有解決,換句話說是課時緊張不緊張完全取決于教師會不會取舍教學內容和學生自主能力強不強兩大方面。在師生共同設計情景問題時,如果是圍繞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進行設計,是來“點”設計問題的,那么,完成教學任務一般不會成問題,因為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是畢竟有限的。話又說回來,即使一節(jié)課的時間真的不能完全解決這些討論題,也不用緊張,就索性把未完成的討論題當作課后思考題。教學內容中的次要部分交給學生自己去掌握,是完全可以的,并且是應該的,教師不可能什么都講。因此,在實施主體參與課堂教學模式時,只要師生配合默契,考慮精當,時間是不會緊張的。
師生探究活動應有層次性、條理性,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探究,讓學生在探究中獲得情感體驗和精氣神。例如講《近代西方民主政體的建立》時,我們以專題的形式介紹了4個有典型代表意義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體,把具有相同目標、觀點的內容編排在一起,學生自然就會有比較探究的欲望。通過對這些國家相關史實的分析、比較學習,學生能夠提高歷史學習的能力。以英國和美國為例:
①在學習的基礎上,根據材料概括君主立憲制和總統制的特點。②注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比較分析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③在學習完整個單元的內容之后,還可以設置思考題:為什么說代議制民主,體現了人類政治文明發(fā)展的重大進步?一方面引導學生知道代議制民主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更要引導學生看到資本主義的代議制民主較于封建君主專制的進步性。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分析,不僅能提高學生辯證思維的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且能提高學生概括歷史知識、比較歷史現象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這種專題式教學有利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學會從不同視角分析和解決問題,辯證地認識中國與世界的內在聯系,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培養(yǎng)合作意識,提高辯證思維的能力和探究的精神。
在面對疑難問題學生無法解決或不能全面解決時,教師要進行必要的引導。教師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要擺脫陳舊的一問一答的操作程序,根據教學內容,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為學生的思維鋪路搭橋,進行分層次、有梯度的設問,層層漸進,使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另外,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水平差異設計問題。這樣,會對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具有積極作用。
作為主體參與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者的我們,需要走的路仍很長。因此,我們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成長,我們的教學才會正真有效,才能真正培養(yǎng)人才。
(江蘇省興化市楚水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