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學生組織和參與公益活動是大學生鍛煉自我、奉獻愛心、服務社會的重要途徑,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平臺,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辟了新的途徑。
關鍵詞: 公益活動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參與方式 參與意義 參與作用
一、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穩(wěn)步提高,而社會發(fā)展不平衡現象也日益突出,在我國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完善的背景下,發(fā)展公益事業(yè)對促進社會和諧大有裨益。近年來,隨著“奧運會”、“世博會”、“廣州亞運會”等大型國際社會活動在中國的舉辦,大學生志愿者不斷涌現,他們在其中扮演著積極活躍的角色。以2010年廣州亞運會為例,志愿者報名人數達到150多萬,有70%以上的志愿者是大學生。中共中央、國務院2010年7月印發(fā)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高校要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和公益事業(yè)”,積極鼓勵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
二、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的基本形式
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的形式多樣,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四類。
(一)校內志愿者協(xié)會
目前,大部分大學生參與的公益活動都是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開展的,主要依賴于學校團組織的力量,開展社區(qū)服務、扶貧濟困、幫助孤殘、支教掃盲、環(huán)境保護及大型社會活動等。這類協(xié)會能定期組織開展一些公益活動,但大多停留在承擔學校的突擊任務層面,服務形式單一,服務隊伍缺乏穩(wěn)定性,服務領域比較狹窄。
(二)校內公益團隊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在學校和企業(yè)的支持和資助下,各種公益創(chuàng)意與實踐大賽在高校盛行,大學生公益團隊如雨后春筍般在校園破土而出,高校學生開始獨立策劃和運作小型公益項目,組織團隊開展公益活動。這類公益活動形式多樣,能夠在學校形成一定的公益氛圍,但普遍面臨資金不足、創(chuàng)新乏力等困難和問題。
(三)校外公益組織
社會輿論引導的幫扶弱勢群體風氣的形成能成為無形的教育力量,促成高校學生開始積極地參與到社會上的各類公益組織和機構中。這類社會公益組織多來源于民間,提供的服務有效性和針對性強。但是多數專業(yè)性較強的組織和機構其關注和參與者較少,比如扶貧建設、幫助病患人群、公益職業(yè)技能培訓等。
(四)網絡公益活動
根據北京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師曾志教授等的研究,網絡公益的一個重大意義在于,互聯(lián)網促進了長期以政府主導的行政慈善事業(yè)向社會多元主體互動參與的全民公益行動的轉變。網絡公益逐漸成為互聯(lián)網行業(yè)的一項重要活動,在不斷推動公益精神普及的同時,也不斷創(chuàng)造著全新的公益捐助模式。網絡與公益的結合,將推動公益進入一個“微公益”時代,即人人都可以是公益主體,比如通過手機、網上銀行等網絡形式進行捐款捐物,還可以從網絡上了解各種公益論壇、公益網站、公益人物、公益活動等,這是大學生可以做到的較為方便快捷的了解和參與公益的方式。
三、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的意義和作用
公益活動是一種表達愛心、表達關懷、與人分享的積極行動,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公益活動有助于大學生認識社會、理解社會
對于國情和社會的全面了解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大學生由于閱歷淺,對復雜的社會現象深層次剖析不夠,對社會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現象缺乏理性的思考,公益活動作為一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踐性的新方式,可以幫助大學生認清自己的社會位置,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加深對社會的了解。
(二)公益活動可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育人功能
公益活動豐富了育人的內容,慈善公益精神是個人對人生、社會的一種積極態(tài)度,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一個全新的內容,是跨專業(yè)領域、多能力綜合的實踐行動,學生將在這個過程中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培養(yǎng)奉獻精神和服務意識,提高責任心、協(xié)調合作和管理組織能力。
(三)公益活動可以實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積極品質的培養(yǎng)
近年來,在經濟社會轉型過程中,受利益分配和西方思潮的影響,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趨向多元化,社會暴露出的道德問題也日漸增多,在個人利益的滿足與驅動下,缺乏對社會公共利益的關注和社會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而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可以把自己的才智和熱情用于幫助他人和促進社會的公益事業(yè),同時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和熱愛集體、關心集體、為集體增光的集體主義精神。
(四)公益活動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創(chuàng)業(yè)教育提供了新的模式
時下,“公益創(chuàng)業(yè)”這一名詞對于一些大學生來說已經不是新鮮事了,有些高校已經開展了相關方面的研究和實踐,比如湖南大學成立了國內首家公益創(chuàng)業(yè)研究機構“湖南大學中國公益創(chuàng)業(yè)研究中心”,構建了集群的“公益助學+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的產學研一體化的公益創(chuàng)業(yè)教育模式,旨在鼓勵大學生開展社會公益創(chuàng)業(yè)實踐,探索大學生公益創(chuàng)業(yè)的可行模式,為大學生就業(yè)開辟新路,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就業(yè)和創(chuàng)業(yè)提供新的途徑和方向。
目前,隨著市場經濟和信息化的高速發(fā)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一系列的挑戰(zhàn),而公益活動可以,彌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容過于理想化和教條化的不足。因此,高校應該積極引導和鼓勵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0.
[2]劉振中,羅成翼.略論大學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德育價值及路徑[J].管理研究,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