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睡之爭
午睡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我國民間有所謂“日圖三餐,夜圖一宿”之說。對“夜圖一宿”的重要性,古今中外并無爭議,但是關于午睡的功過是非,卻歷來爭論不休。
我國自古以來推崇午睡,長壽者中不乏有午睡習慣者。新加坡的醫(yī)生認為,午睡0.5~1小時,可使體內(nèi)激素分泌更趨平衡,使冠心病發(fā)病率減少30%。研究者認為,地中海各國冠心病發(fā)病率較低與他們習慣午睡是分不開的。
古代歐洲人則認為,每一次午睡便增加一次和死亡接近的機會。甚至10年前,美國、日本等國家仍將午睡視作“禁忌”或“懶惰”,理由之一是午睡可導致“睡眠惰性”,會降低工作效率。最近,以色列研究人員對455名老人調(diào)查6年后發(fā)現(xiàn),在此期間去世的75位老人中,習慣午睡的死亡率占20%,除去疾病等因素影響,午睡者的死亡率明顯較高。因此,研究者認為,午睡對老年人有害無益。原因是,午睡時心率、血壓和夜晚睡眠時一樣降低,而醒來后又會上升,如此“高高低低”的變化,可能會增加心腦血管受傷的幾率,如老年人體質(zhì)較差,午睡不但不能延年,反而可能成為殺手。
午睡符合自然睡眠規(guī)律
那么,到底該如何看待午睡呢?最近,對無人工照明的地洞或潛艇環(huán)境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人在一晝夜有兩個自然睡眠“峰期”: 主要峰期在午夜2點左右,次要峰期在下午2點左右,此證明午睡符合自然睡眠規(guī)律,而非“懶惰”所致。且在睡眠高峰期,人往往會感到疲勞困乏。由此不難發(fā)現(xiàn),午睡不但符合自然睡眠規(guī)律,而且對人體健康有益。
午睡也是保持頭腦清醒的必要條件。不少人,尤其是腦力勞動者都能體會到,午睡后工作效率會大大提高。
日本、北美洲一些國家相繼出現(xiàn)過度疲勞所致的“過勞死”,多發(fā)生在下午2點以后。世界各國發(fā)生車禍的第二高峰和北美洲滑雪運動事故的高峰,也是在這一時段。因此,午睡可預防上述事故的發(fā)生。
在這些事實的有力證明下,北美洲、日本等改變了對午睡的態(tài)度,不少公司推行新的作息制度,以利于員工午間能打個盹兒。1995年在巴哈馬舉行的“第三屆世界睡眠研究大會”中,曾專門組織“午睡焦點討論會”,與會者一致認為,午睡有益于健康和養(yǎng)生。
午睡要講科學
午睡時間不宜太長 不同年齡的人,對午睡要求不盡相同。新生嬰兒平均每晝夜要睡15~18個小時。5歲前兒童宜臥床午睡,時間也可適當長些。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午睡,以不超過0.5~1個小時為宜。午睡時間太短達不到休息效果,時間太長不易睡醒,醒后容易產(chǎn)生乏力感。
要選擇好午睡環(huán)境 根據(jù)不同環(huán)境條件,躺、靠、打盹都行,但是務必在午間進行。專家分析,人們最容易入睡的時間在中午1點鐘左右,此時人的感覺處于自然下降期,此時午睡會使身體得到很好的休息。不要開著空調(diào)或正對著身體吹風扇,因為人在睡眠中體溫調(diào)節(jié)中樞功能減弱,很容易患感冒、關節(jié)炎或其他疾病。
飯后不要立即入睡 很多人習慣午飯后就睡,而這時胃剛剛被食物充滿,大量的血液流向胃,血壓下降,大腦供氧及營養(yǎng)明顯下降,馬上入睡不僅降低消化功能,還會引起大腦供血不足。因此,飯后至少要等10分鐘再睡。睡醒之后別貪急,慢慢站起,先喝杯水,以補充血容量,稀釋血液黏稠度,然后可以進行一些散步類的輕度活動。因為初醒時人常會產(chǎn)生恍惚感,所以不要馬上從事復雜和危險的工作。
不要趴著睡 有些人并不注意午睡的姿勢,有時就直接趴在桌上睡。趴在桌上睡會減少頭部供血,容易在睡醒后出現(xiàn)頭昏、眼花、乏力等大腦缺血缺氧的癥狀,還會壓迫胸部,影響血液循環(huán)和神經(jīng)傳導,使雙臂、雙手發(fā)麻、刺痛。如果長時間這樣睡,還會造成眼壓過高,視力受損。最理想的午睡姿勢應該是舒舒服服地躺下,平臥或側(cè)臥,最好是頭高腳低,向右側(cè)臥。
四類人不適合午睡 午睡也并非人人適合,一是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或體重過于肥胖的人,午睡會增加血液黏稠度,容易引起血管堵塞;二是血壓很低的人,夏天的悶熱天氣對血壓低的人本來就不利,再加上午睡時血壓會相對降低,呼吸會更困難;三是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有嚴重障礙,特別是那些由于腦血管變窄而經(jīng)常頭暈的人,因為午飯后大腦的血液會流向胃部,血壓降低,大腦供氧量減少,如果這些人在這時午睡,很容易因大腦局部供血不足而發(fā)生中風;四是嚴重失眠的人,也不宜午睡。對這些午間不宜睡覺的人來說,可以做些輕松的事,如聽音樂等,也可以保持良好的放松狀態(tài)。
如果睡眠時呼嚕很響或鼾聲如雷,表示存在呼吸道通氣不足,應及早就醫(yī),以保證睡眠安全。 【編輯:遲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