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運用計算機技術輔助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可以展現(xiàn)真實場景,吸引學生參與;展示概括過程,形成數學概念;進行仿真模擬,解釋疑難問題;演示教學過程,便于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促進小學生數學思維的發(fā)展,優(yōu)化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過程,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的學習達到最佳狀態(tài),數學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優(yōu)化。
關鍵詞: 計算機技術 小學數學教學 高效課堂
新課程標準要求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該重視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xiàn)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強有力的工具,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樂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數學活動中去[1]。計算機把文字、圖像、聲音、視頻等功能融于一體,具有圖、文、音并茂的優(yōu)點,逼真、生動的畫面,動聽悅耳的音樂,使原本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生活化,深受教師和學生的喜愛。在教學過程中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可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形象、具有強烈感染力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進而增強數學課堂教學的效果。
一、展現(xiàn)真實場景,吸引學生參與。
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的形象性是教學中的一對矛盾,要實現(xiàn)小學生的認識特點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發(fā)展,讓學生在學習中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必須為學生提供感性材料,借助事物的具體形象或表象進行思維,便于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實現(xiàn)向抽象思維的發(fā)展。運用計算機技術進行模擬演示,通過提供豐富多彩、生動形象的感性材料,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讓學生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引導學生經歷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達到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發(fā)展的目的。
例如,教學“統(tǒng)計”這課時內容時,我設計制作了這樣一個課件,在大屏幕上展現(xiàn)某城市的一個交通路口,要求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畫面資料,收集統(tǒng)計各種機動車輛通過路口的情況。形象的畫面,逼真的聲音,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一節(jié)本來比較單調枯燥的常識性數學課變得趣味盎然,學生自始至終積極參與教學過程。
二、展示概括過程,形成數學概念。
人的認知遵循從直觀到抽象的規(guī)律。根據小學生認知心理的特點,我們在數學教學中比較注重強化感知,逐步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數學概念。這里有一個難點,就是如何把大量的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去除非本質的屬性,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質特征。過去,我們只能在學生積累感15e3c090a2631ed3d5f359994e5b17a39c4056d88c2ac943a6938c9f71048ef2性認識達到一定程度的基礎上,進行獨立的思維加工?,F(xiàn)在,借助多媒體技術,可以對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具體的事物進行抽象的這一思維加工過程進行演示,這對正確形成數學概念十分有利。
例如,在教學“圓柱的認識”時,為幫助學生理解圓柱的形成和側面面積的計算方法,我利用多媒體技術作了如下演示:
1.在屏幕上出示幾個圓柱的實物圖;再利用計算機技術把圓柱實物圖背景消去,剩下閃爍的圓柱立體圖,學生從圓柱實物圖抽象出圓柱的立體圖,初步認識了圓柱。
2.在屏幕上出示一個長方形,把這個長方形繞著它的一條邊旋轉一周,形成一個圓柱體,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圓柱的形成過程,認識圓柱的底和高。
3.利用計算機技術把圓柱的底面慢慢地從上往下移,讓學生認識圓柱的兩個底面的面積相等,并從上到下粗細一樣,每個橫截面的面積都相等。
4.引導學生觀察、討論:把圓柱的側面展開后是什么圖形呢?讓學生展開思維,各抒己見,自由發(fā)揮。然后引導學生觀察屏幕上的演示:把圓柱的側面豎著剪開,打開后得到一個長方形。
通過計算機技術的形象演示和學生自己的觀察比較過程,學生能清晰地把圓柱體側面面積的計算方法推導出來,這樣學生不僅弄清楚了知識之間的來龍去脈,而且掌握了本節(jié)課的知識,同時還活躍和發(fā)展了思維,實現(xiàn)了數學思維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因此,在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中,多媒體輔助教學充分展示了獨特的功能優(yōu)勢,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十分有利。
三、進行仿真模擬,解釋疑難問題。
客觀世界中的許多事物是可以被感知的,但也有許多現(xiàn)象不易被人發(fā)覺,或者根本就不存在,多媒體技術都可以進行仿真模擬,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也會遇到這樣的具體情形。
如在《圓的認識》這一課中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車輪要做成圓形的?車軸應裝在哪里?如果車輪做成長方形或三角形的行不行?為什么?面對這些疑問,教師圖示或講解往往不能解決問題。因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根本就無法看到這樣的物體,沒有生活經驗,就很難進行想象發(fā)揮,所以也就很難說清。設計成多媒體課件,這一串問題就迎刃而解了,課件展示出裝著長方形、正方形車輪的汽車在跳躍;裝著橢圓形車輪的汽車在忽高忽低地行駛。學生在開心、歡笑聲中明白了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形的道理。通過仿真模擬演示,學生認識到車輪應該是圓的,車軸應通過圓心。
四、演示教學過程,巧妙破重難點。
上好一堂數學課,關鍵在于如何突破課堂教學中的重難點,讓學生學得輕松、理解透徹、印象深刻。對于學生來說,數學這門學科比其他科目抽象,難以很好地理解、掌握。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在掌握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上有一定的局限性。運用計算機技術進行教學,教師無需更多的語言,只要借助計算機,便無聲地傳遞了教學信息,將不易表述的內容清晰、形象、生動地展示在學生面前,讓抽象的數學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學生在學習數學時能深入淺出,達到提綱挈領、融會貫通,系統(tǒng)地掌握有關數學知識的目的,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和學習的快樂。尤其是計算機技術可以動態(tài)地演示教學過程,給學生以直觀感、立體感和動態(tài)感。能比較容易地解決其他教學方法難以處理的問題,便于學生掌握數學課堂教學中重點,突破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難點,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如在教學“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時,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只能用教具進行比劃演示,很難將數量間的轉化過程說清楚,學生也不容易牢固掌握本節(jié)課的知識,而運用計算機技術輔助教學,可以將數量間的替換過程和結果形象地表示出來,學生能清楚地掌握數量間的替換過程,掌握轉化策略的方法和步驟,掌握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同時又能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
因此,我們要充分展現(xiàn)計算機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魅力,發(fā)揮計算機技術的獨特優(yōu)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優(yōu)化課堂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在數學王國中遨游。
參考文獻:
[1]孔企平.新課程理念與小學數學課程改革[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