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學是充滿愛心的職業(yè),教師要做愛的天使,這是對每位教師的基本要求。教育,是與人打交道的一項職業(yè),除了需要專業(yè)知識外,更需要智慧相伴。教育智慧主要是通過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加以體現(xiàn)的,是教師對于教育工作規(guī)律性的把握,創(chuàng)造性的駕馭,深刻的洞悉、敏銳反應,以及靈活機智應對的綜合能力。本文就如何成為有“智慧”的教師展開討論。
關鍵詞: 智慧型教師 教育智慧 開放教學
一、跳出常規(guī),追求活躍的有創(chuàng)意的“開放教學”。
莫泊桑說過:應該時時刻刻躲避那些走熟的路,去另尋一條新的路。但是,人們想問題,總是“習慣成自然”,習慣于常規(guī)思維,雖說常規(guī)思維有其合理性,但是如果把常規(guī)思維固定化,變成一種思維定勢或思維慣性,則會束縛人們的手腳。從語文課改現(xiàn)狀來看,課堂教學雖有所改觀,但在一些常規(guī)思維活動與思維慣性的影響下,教師仍習慣于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習慣于居高臨下的教學姿態(tài),習慣于墨守成規(guī)、循規(guī)蹈矩的教學方式,習慣于讓學生掌握自己所講授的閱讀方法或書本中所羅列的方法,并貼上“課堂教學是有序的”的標簽。這其實是一個“美麗”的誤區(qū),好的課堂教學應是非平衡而有序的,是永遠變換的。一個善于駕馭課堂教學的教師應該放開手腳,打破常規(guī),沖出個人的思維定勢與思維慣性的禁錮,展開多途徑、多角度的思維活動,追求活躍的有創(chuàng)意的開放教學。
二、智慧來自健康陽光的心態(tài)、健康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及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
陶行知說:“健康是生活的出發(fā)點,也是教育的出發(fā)點?!币虼朔e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師工作熱情?!暗赂邽閹?,身正為范”,如果一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能做到把思想道德教育擺在恰當?shù)奈恢?,而且能夠為人師表,那樣將對受教育者產(chǎn)生良好影響。我認為將對學生進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寓于日常教學中是教師應有的職業(yè)道德。教師的職責不只是傳授給學生專業(yè)技術、技能,更重要的是教育學生學會做人、身體力行,用自己的高尚情操感染學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做學生的表率。一個有高尚品德的教師可以通過日常教學把熱情洋溢、樂觀無畏的進取精神,把好學多思、公平競爭的工作作風,把正直誠實的高貴品質傳授給學生。要想成為智慧型的教師,好的心態(tài)是關鍵。有了平和的心態(tài),才能有冷靜的大腦;有了積極的心態(tài),才能激發(fā)大腦創(chuàng)造的活力;有了辯證的心態(tài),才能避免自己的思維陷入極端主義的陷阱。有了健康的心態(tài),才能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孩子。這樣教師正確的思想行為和良好的品德修養(yǎng)才會對學生的成長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要“讓讀書和反思成為習慣”。
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曾經(jīng)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成長=經(jīng)驗+反思。這個教師成長的公式揭示了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本質。教師要獲得教育智慧,需要有探究的思想和習慣。遇事要先問“為什么”,研究問題,才能解決問題。所謂“反思的生活”,是一種對諸如價值、目的、人類的命運及生活的意義等重要問題進行思考而使人生變得豐富多彩的生活。這樣的生活應當成為當代教師的一種追求、一種向往。因為,教育留給后世最好的東西是反思和質疑。成長的經(jīng)歷,讓我知道,好書讓人們思考和感受——讓人們振奮,讓人們困惑,讓人們以不同的眼光重新審視世界。好書是人類智慧的源泉,道德的根基。只有把讀書當成提升教師生命質量的習慣,撇開看教參的浮躁,舍棄看教育理論書籍的功利,直接感受人類文明的精華,倡導教師擁有濃濃的書香味,春華秋實,我們的智慧、師德自然而至。
四、教師要淡化自我。
教師應該淡化“我是一個教育者”的觀念,不要以為沒有教師的教,學生就學不會。在今天這個時代,學生知道的不一定比教師少,在創(chuàng)造力方面,學生表現(xiàn)得似乎更加出色。學生至少沒有成人的偏見,他們想說就說,想到什么就說什么,沒有顧忌,沒有限制。因為他們還沒有“跳”入各種“框框”之中。教師應該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與學生交談,聽他們的心聲,談自己的想法。如教師每節(jié)課應至少留出10分鐘時間讓學生提問,并鼓勵學生對授課發(fā)表不同意見。與學生交流,要放下教師的架子,可以說自己的成功之處,也可以談自己的失敗之處,還可以從學生的問題中發(fā)現(xiàn)新的概念或思路。
五、智慧來自知識的日積月累。
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做一個有智慧的老師,成功沒有捷徑,成功來自于學習,成功更來自于實踐。
六、智慧來自與他人的精誠協(xié)作。
佐滕學教授認為“21世紀的學校是學習共同體”的學校。所謂學習共同體的學校是指不僅學生們相互學習、成長,作為教育專家的教師也相互學習、提高,家長和市民也參與學習,共同發(fā)展。許多研究發(fā)現(xiàn),教師一起密切溝通,休息時的相互交談、備課時的疑難問題商討、公開課的觀摩與評價,都是教師面對面交流互動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中,老師們共同探討教學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探討教學的藝術,交流彼此經(jīng)驗,共享成功的喜悅,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有“智慧”的教師注重的是學生“成長與成功”,而不僅僅是“優(yōu)秀率”和“合格率”;有“智慧”的教師洞察的是學生人生發(fā)展的終極目標,而不僅僅是“平均分”和“升學率”;有“智慧”的教師關心的是學生心靈的養(yǎng)育和呵護,給他們的生命以最溫情的關懷,而不僅僅是“達標率”和“榮譽感”;有“智慧”的教師,總是以真摯的目光、滿腔的熱情、不懈的努力期待著學生的發(fā)展與成長。并不為個人的榮辱所動搖,不為個人的得失所左右,認準一個方向,終身為之奮斗。因為教育是一項長線投資,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你的成功可能很難記在自己的賬上,更不可能與現(xiàn)實的工資、獎金掛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