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的語文能力包括很多方面,語文教學應發(fā)現(xiàn)并發(fā)展學生多方面的特長,從而帶動其語文整體水平的提高。本文從優(yōu)化作業(yè)設計入手,探索以朗誦成碟、書寫成展、畫文成冊、探究成報、閱讀成庫、隨筆成書等形式提振學生語文學習的自信,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關鍵詞】作業(yè) 語文作品 語文能力
語文素養(yǎng)是2011年版語文課標的關鍵詞之一。語文素養(yǎng)的首要基礎是語文能力。提高語文能力,是促進語文素養(yǎng)形成的重要途徑。語文教師們無不為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與素養(yǎng)在努力著。在學生語文能力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上,我的做法之一就是,讓學生擁有自己的語文作品。
一、語文能力是多層面的
我們必須有這樣的認識,語文能力是多層面的,它包括寫字(書法)的能力、朗讀的能力、演說的能力、閱讀的能力、寫作的能力、思維的能力,等等。這些都是需要我們教師在日常教學實踐中始終關注與著力培養(yǎng)的。
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地看到,這些語文能力,是很難在一個學生身上完美體現(xiàn)的。事實上,我們總是有這樣的發(fā)現(xiàn),不同的學生,語文能力的表現(xiàn)也不一樣。有的字體漂亮,有的能說會道,有的讀書頗豐,有的特別善于寫作。其實,這也是符合多元智能理論的,也是學生學習個性化的體現(xiàn)。
作為語文教學的追求,我們?yōu)槭裁床荒苋グl(fā)現(xiàn)并且鼓勵在語文能力的某一方面有特長的學生去充分發(fā)展自己的特長,從而促進其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呢?我們要允許學生在語文能力上“術業(yè)有專攻”,事實上,某一方面語文能力的發(fā)展是有利于帶動與促進其他語文能力的發(fā)展的。
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就會盡力去鼓勵與促進學生某一方面的語文能力的發(fā)展,讓其具有代表與展示自己語文能力的作品,以這樣的語文作品再去激發(fā)他(她)學習語文的熱情與活力,學生某一方面的語文能力完全會暈染開去,使得他(她)的綜合語文能力提升起來,從而提高語文素養(yǎng)。
二、從作業(yè)到作品
眾所周知,當下有多少語文教師以作業(yè)作為訓練學生語文能力的手段與方式。殊不知,作業(yè)已經(jīng)在學生的心目中成為負擔的代名詞,成為教師的法寶、學生的命穴。大量的重復的無意義的語文作業(yè),已經(jīng)徹底挫敗了學生學習語文的勇氣,消弭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學生做作業(yè),已經(jīng)成為一種被動、無奈與敷衍。
那么,如何變“要我做作業(yè)”為“我要做作業(yè)”呢?方法之一就是讓作業(yè)成為作品。作品是什么?它是作者致力追求的一種目標,是智慧勞動的結晶,是自身價值的體現(xiàn)。當教師發(fā)現(xiàn)并喚醒了學生的語文智慧,當學生知曉并追求自己的語文特長,當教師與學生都在為語文作品的呈現(xiàn)而努力時,那么,學生的某一方面的語文作業(yè)就成了他語文作品的鋪墊與積累,對作品的向往就會成為他(她)完成作業(yè)的動力。
從作業(yè)到作品,不僅是作業(yè)品質的提升,也是讓學生與語文情感的親近,更能提振學生語文學習的自信,促進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三、讓學生擁有自己的語文作品
1.朗誦成碟。
有不少學生是善于朗誦的,不僅字正腔圓,而且富有感情,讓人聽了悅耳會心。善于朗誦,是一個人語感強的重要表現(xiàn),也是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的外在表現(xiàn)。然而,這些學生的朗誦能力,往往只是在課堂上作為配合教師教學的一種需要而已,得不到更好的肯定與培養(yǎng)。這是語文教學中的一種忽略。
我的做法是,每一屆學生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后,發(fā)現(xiàn)有朗讀能力的學生,我會特別地與他(她)交談一次,喚起學生對自己朗誦能力的覺察與認同,鼓勵學生注重發(fā)揮自己的朗誦長處,多留心學習電臺、電視主持人的朗讀或吟誦,并加強訓練。我會在語文教學的課堂上有意培養(yǎng)與指導,也會推薦其參與學校的一些活動讓其得到鍛煉,而且,每學年,都會集中時間,選擇合適的地點,讓班級里一位或者幾位有朗誦能力的學生自選文章(課內(nèi)外詩歌、散文、小說等)錄制光碟。其實這件事并不困難。現(xiàn)在的錄音設備都普及了,也很先進。光碟隨處可買,輕松刻錄。為了讓學生對自己的朗誦刻錄光碟有像市面上出售的音像制品一樣的感覺,我會通過廣告公司在光碟上制作精美的標簽,也讓學生“明星”一把。比如,我曾給黃成德同學的刻錄光碟寫上“最美之聲——黃成德朗誦專輯”,標簽上還有朗誦的篇目。標簽雖不算得精美,但也色彩艷麗,圖文并茂,貌似音像制品。這樣的“音像制品”,我還會在班級里播放給學生聽,也告知家長主動去聽孩子的朗誦作品。這樣的語文作品,大大地喚起了學生朗誦的激情,更培養(yǎng)了學生的朗誦能力,在朗誦中也提升了語文素養(yǎng)。
2.書寫成展。
我自己是一個書法愛好者。如果某個學生寫字有書法樣,我會十分愛惜、肯定與表揚他(她)。在做好指導的同時,利用雙休日或者是假期,我會給學生準備一些精美的硬筆書法用紙,讓學生寫些書法作品,然后,在不同場合展示。首先是班級展示。我會在班級里裝飾出一塊墻面,將這個或這些學生的書法作品展示出來。其次是我會向學校爭取櫥窗,或者是活動展板,搞一個學生書法專版。第三,我會推薦一些過硬的作品到中學生的報刊上去發(fā)表。我已經(jīng)推薦過多名學生的硬筆書法作品在《語文周報》《江蘇教育報》上發(fā)表過。
3.畫文成冊。
我曾教過一名學生,她有一個特長,就是善畫連環(huán)畫,善給同學的隨筆配畫,善于給教材中的詩文配畫。我發(fā)現(xiàn)之后,就極力鼓勵她OjBKhlS5bDKhG3cOSY+uXA==畫,我讓她把寓言《守株待兔》畫成連環(huán)畫,讓她給同學寫的記敘文配畫,讓同學根據(jù)她的漫畫寫想象文章,讓她給我們學習的課文配畫,等等。她的作品,我都會在我們的班刊《久愛周刊》上連載。上個學期末,我把她一年來畫的各種類型的畫,經(jīng)過復印、編輯、裝訂等程序,手工制作成一本畫冊,取名《我愛畫畫——宋多瑛語文畫集》。這本畫冊,在班級里傳閱多日,甚至還流傳他班。家長看到后,也是連連夸獎,感謝我給了孩子興趣與信心。
4.探究成報。
每個學期,我會安排一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比如上個學期,我們做了一個專題《走近張曉風》。讓學生查閱張曉風的資料,閱讀張曉風的作品,舉行“走近臺灣作家張曉風讀書會”,搞了一次“張曉風散文細讀”的講座等。
為了匯集同學們學習探究的成果,我要求每個人制作一張兩開報紙。紙張由我選擇購買后發(fā)給學生,內(nèi)容由學生自主選擇編輯,排版也由學生自由發(fā)揮,要求圖文并茂,有自寫文章,也有摘抄文章;有張曉風書籍介紹,也有張曉風文章評點,等等。整整一個星期的探究活動,最終形成了一張張報紙作品,然后在學校櫥窗集中展示,那是學生語文能力和智慧之花在怒放。
5.閱讀成庫。
閱讀是我語文教學的重頭戲。每學期初我都會帶學生去新華書店購書。我的班級圖書館有近千本書。每天,我語文作業(yè)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就是讀書。因此,一個學期下來,學生平均讀書20本左右,多的甚至達到40本。
朱永新先生說過,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發(fā)育史。為了見證學生精神發(fā)育的過程,我讓學生建立自己的心靈發(fā)育書庫。具體的做法是:每學期開學初,我會用紅黃藍等彩色紙印制學生讀書記錄卡,把50張這樣的讀書記錄卡裝訂成一冊,然后做一個精致的封面,封面上的標題是《我的心靈成長書庫》。每張記錄卡上有如下一些內(nèi)容:書名、作者、出版社、版次、閱讀時間、閱讀感言。一學期一本,按照年級與學期編好冊次,如“初一(上冊)”“初一(下冊)”等。
我把《我的心靈成長書庫》當做學生的重要語文作品。這份作品承載著學生語文能力提高與語文素養(yǎng)提升的重要任務。試想,三年六冊累積了近百本或百余本整本書的閱讀量,這對一個學生打好語言與精神的底子意義多么重大!
6.隨筆成書。
近幾年,每年暑假我都要把學生一學年里好的隨筆匯集成“書”,有的單人獨本,有的多人一本。我給學生出“書”,這“書”字之所以加上引號,是因為這書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書,它是沒有書號、沒有出版社的書,編輯、策劃、裝幀、印制等都是我一個人,所以,我戲稱這是“非法出版物”。之所以叫書,又是因為,我制作的這些書太像書了,我敢說,如果加上出版社的名稱,配上書號,別人一定認為這就是正規(guī)出的書。
到目前,我給學生出了哪些“書”呢?——《在希望的田野上》《把耳朵叫醒》《瑄·宣言》《一個人的旅行》《春天的故事》《小凡的語文故事》《我在中國讀初中》,等等;隨筆集《滋潤語文》《印象·大語文》《林崇耀人文隨筆》,小說《糖糖傳記》,詩集《月亮醒了》。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國際學校國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