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師都知道,初三的音樂課不好上。有的學校沒有安排課時;有的是因為學生忙于應付中考,“身在曹營心在漢”;更有人在音樂課上帶著其他學科的作業(yè)本“奮筆疾書”。如何抓住初三學生的心理,上好初三的音樂課一直是我思考的問題。下面以蘇少版九年級上第二單元《愛星滿天》的“創(chuàng)編環(huán)節(jié)”為例,介紹我在音樂課上的兩次小改動。
我在《愛星滿天》教案中有個“藝術創(chuàng)編”環(huán)節(jié),原先是這樣設計的:學會歌曲后,請學生分組討論怎樣對歌曲進行藝術處理,才能更好地表達歌曲的情感。上課時,學生們討論的方法不外乎請一兩名唱歌好的同學擔任領唱,其余合唱,或者是女生齊唱、男生齊唱。按這方法唱了以后,除了感覺音色上有點變化,其他沒什么變化。大家越唱越?jīng)]勁,聲音越唱越輕,顯然處理方法缺乏新意,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但他們也想不出其他好點子,有人開始做自己的事情。怎么才能消除學生的審美疲勞,讓全班學生都有興趣參與到歌曲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并樂意表演呢?
下班回到家,兒子放學回來對我說:“媽媽,今天吃蘋果,你削皮后我來切?!蔽覀兤綍r都是豎著切,從頂部切到底部,兒子卻拿著刀橫著切,我有點緊張地看著,生怕他切到手。兒子興奮地舉起蘋果說:“你看,蘋果核是個五角星!”真的,我以前從沒有這樣切過,根本不知道果核里竟然藏著五角星的圖案。兒子得意地告訴我,這是他們語文書上的一篇課文,叫《換一種切蘋果的方法》。感謝兒子為我上的實驗課,“換一種切蘋果的方法”不就是拓寬思路、換一種思維方式解決問題?我反思:唱《愛星滿天》時,大家總是圍繞著“演唱形式”這一點在想方案,包括我在內(nèi),思維受到局限,能不能“換一種切蘋果的方法”,除了用不同的音色、不同的演唱形式,我們還能用哪些藝術方法表現(xiàn)歌曲呢?
【第一次改動】
新課標指出:讓學生多通道感受音樂,體驗音樂的審美情趣。根據(jù)第一節(jié)課的問題,讓學生們聽了、唱了歌曲,是否可以再動一動呢?我設計了“拍手”、“搖晃身體”這兩個簡單的律動,心想如果讓學生們學會歌曲后適當動一動,進一步感受優(yōu)美的旋律,課堂氣氛可能會活躍些??墒窃囼灪笥X得效果不太理想,因為《愛星滿天》是一首深情優(yōu)美的歌7QAmGkiXrFCGlfBajrmktw==曲,而不是歡快活潑的,拍手伴奏與歌曲情緒不太協(xié)調(diào),隨著動聽的音樂搖晃身體比較符合歌曲的意境,但初三的學生,尤其是男生:不好意思做動作,互相看著笑,唱不下去了。原本是想把歌曲表現(xiàn)得更完美,結(jié)果還不如原來唱得好,身體律動也沒做好,看來這次改動并不算成功。
【第二次改動】
第一次改動后,從教學形式、課堂氣氛來看,動一動顯然比單一地唱要好些,但為什么效果還不理想呢?問題不在學生而在我,因為這是我獨自坐在屋里想出來的。也就是說,備課時我沒有考慮到初三學生年齡、性別上的差異。于是,我主動和學生聊天,問他們喜歡聽什么歌曲,為什么。有學生告訴我說,喜歡聽“小虎隊”的歌,他們載歌載舞的表演很適合我們,尤其喜歡歌曲《愛》,因為我們想學手語表演。
我眼前一亮,學生對手語感興趣,何不把手語表演引進課堂?歌曲《愛星滿天》中的一些歌詞如“天空、星星、白云、愛心”等等,在“小虎隊”的《愛》中都出現(xiàn)過,這些手語動作是可以借用的,再請學生討論創(chuàng)編“風箏、甜夢、彩虹、歌聲、笑容”這些手語動作,邊唱邊合作表演不就能很好地表現(xiàn)歌曲了嗎?果然,再次上課,到“創(chuàng)編手語表演”這個環(huán)節(jié)時,無論男生還是女生都興趣盎然地邊朗誦歌詞邊學手語,再分組討論創(chuàng)編手語,人人都很投入,課堂氣氛非?;钴S,每組的匯報演出都贏得了熱烈的掌聲。最后我們整合四個組的手語動作,師生合作,完整地表演歌曲,演唱效果好得出奇。下課了,還有學生意猶未盡,不愿離開音樂教室,一遍遍地唱,一遍遍地比劃,生怕忘記手語動作。
兩次改動,課堂效果從“不太理想”到“好得出奇”。 初三學生求知欲強,接受新事物快,“手語創(chuàng)編”正好滿足了他們的求知欲,這一創(chuàng)編環(huán)節(jié)也體現(xiàn)了新課標“強調(diào)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chuàng)造”的理念。學生的積極性被調(diào)動起來了,思維也活躍了,人人都參與到創(chuàng)編手語的活動中,在創(chuàng)編過程中大家學會了交流,學會了協(xié)作,學會了分享。只要老師們多思考多實踐,初三的音樂課也能吸引學生。
(作者單位:南京市第三十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