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教學文化“呵壁問天”,不難發(fā)現(xiàn)傳話式課堂是一種“沒有人的教育”。教學的真正意義應在于“促進學生學習”,而學習的基礎(chǔ)則在于傾聽。黑柳徹子筆下《窗邊的小豆豆》中巴學園校長小林宗作直觀、彌散而又滲透的教學,作為“傾聽教學”最具體、最形象的描述,揭示了“教學要從傾聽開始”,而問題之肯綮在于,教學何以從傾聽開始?——應“氤之以愛、氳之以心”,“屈己之先、尊人之見”,“洞以機敏、察以智變”。
【關(guān)鍵詞】傾聽 教學 窗邊的小豆豆
教學,有必要從傾聽開始
佐藤學認為:“傾聽,是讓學習成為學習的最重要的行為?!眱A聽,使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一個聲音”成為過去,取而代之的是“眾聲的喧嘩”;使傳統(tǒng)的“標準答案”的信仰產(chǎn)生動搖,多元文化和多元價值觀成為主題;使傳統(tǒng)的“教師中心”走向邊緣,學生主體的“眾神狂歡”成為可能。傾聽,讓學生實現(xiàn)從夸美紐斯“印刷術(shù)”隱喻的模仿式學習向蘇格拉底“產(chǎn)婆術(shù)”隱喻的變革式學習跨越,借用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的話說,成為“理想社會中理想的說話人和聽話人”。
丹麥哲學家索倫·克爾凱郭爾在《非此即彼》中指出,“耳朵是最由精神決定的器官”。豈止于此?耳朵也“決定精神”;也毋寧說,是否傾聽、傾聽什么、如何傾聽……將決定我們胸襟的寬度、精神的厚度,乃至人生的高度。一次說話,讓小豆豆發(fā)出了“能和這個人永遠在一起就好了”的童音;一次傾聽,讓小林校長了解了小豆豆的家庭背景、性格、愛好和過去,也知道了應該為小豆豆提供怎樣的教育。風流不在談鋒勝,袖手無言味最長?!坝袝r候,教師只需要做一個傾聽者”。如此看來,教學真的有必要從傾聽開始。而問題之肯綮在于,教學何以從傾聽開始?
傾聽,“氤之以愛、氳之以心”
莊子在《人間世》中指出“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因此,傾聽更重要的是一種惺惺相惜、一種心領(lǐng)神會、一種感情傾注。夏丏尊說,“沒有水,就不成其為池塘;沒有愛,就不成其為教育?!眱A聽,方能“氤之以愛、氳之以心”。在小林校長看來,“世界上最可怕的事,莫過于有眼睛卻發(fā)現(xiàn)不了美,有耳朵卻不會欣賞音樂,有心靈卻無法理解什么是真——不會感動,沒有愛心……”“你真是一個好孩子”絕不是小林校長心口不一的惺惺作態(tài),而是對小豆豆身上素有的好孩子的優(yōu)點的難能把捉:善良、勇敢、對人友好、對弱者和小動物非常有愛心……因為“無論什么樣的孩子,都是可愛和美麗的”。愛,就在理解的盡頭。寥寥數(shù)語,娓娓而不動聲色,恰蘊蓄雋永而溫暖熨帖。于是,當傾聽成為一種關(guān)心情愫和愛的絮語時,就不再拘囿于“耳朵”或聽覺,而是彌漫于人的整個身心——關(guān)愛、關(guān)切、關(guān)聯(lián)……
錢理群先生在《我的教師夢》中深情地講道:“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追求的,而且也是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成為我們的學生童年美好記憶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彼?,要真正實現(xiàn)讓學生在教師愛的潤澤中敞開心扉的傾聽,為師者又豈能不守望屬于童年的教育“麥田”,涂抹著“小豆豆們”的彩色畫卷,欣賞著“放牛班”漫天飛舞的紙飛機呢?實際上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春天”,那就是記憶中的童年,只是日子久了,蒙上了塵土。學生的嘰嘰喳喳既需要我們喚醒童心,又幫我們拭擦心靈的塵?!?/p>
傾聽,“屈己之先、尊人之見”
“屈己之先、尊人之見”就是“尊重每一個學生的認知與表達的個別性,交流每一個學生的形象和思考的個別性,開拓課堂語言的多樣性、多層性”。一花一木一世界,一言一行一片情。
很多教師致力于追求“好的教學”:將“好學生”的“好的發(fā)言”串聯(lián)起來,將不盡如人意的發(fā)言如同對待蛛絲一般輕輕抹去,因為這些發(fā)言不過是“小插曲”,影響不了教學的“主旋律”。這樣的課堂往往是直線式的,單純而流暢,沒有橫生枝節(jié),沒有不和諧的音符,有的是正確答案的“連鎖”。但這個所謂“正確”結(jié)論的獲得是以忽略學生的“試錯”為代價的。漸漸地,學生之間被劃出了“優(yōu)等生”“后進生”的楚河漢界,個別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而大部分學生不過是沒有臺詞的群眾演員甚至道具——一群“孤獨的大多數(shù)”。泰戈爾說,“不是棒槌的敲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才使鵝卵石如此光彩亮麗”。這種以教育之名行“反教育”之實的“貼標簽”教育,實則為“錦上添花”的“冷暴力”。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愛莉諾·達克沃斯所言極是,“教學必須建基于每一個學生的獨特性之上”。教學,是“我—你”“在場的相遇”,是“敞開”與“接納”、“承認”與“包容”,是相互理解與自我生成,是寓于“生活深處”的高峰體驗。即使是最孱弱的沉默之聲,也有“蝴蝶”的基因,盡管他看上去只是不堪的小“毛毛蟲”。因此,教師的責任并不在于進行“好的教學”,而是要“把教育還給教育,把話語權(quán)還給學生”,要“成人之美”——實現(xiàn)所有學生的學習權(quán)利,“一個都不能少”。
真正善于傾聽的教師往往不會去區(qū)分學生發(fā)言與理解的“優(yōu)”與“劣”,而是不折不扣地“全盤接納”。小豆豆因淘氣被原學校退學后來到巴學園,小林校長卻“屈己之尊”促膝聆聽數(shù)小時,并無視先見地欣然接納這個被冷眼、被排斥、被邊緣化的“窗邊族”。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在校長的呵護與引導下,漸漸恢復了本來的開朗與天真爛漫?!耙鞍俸稀币灿小按禾臁?。小林校長深諳“無論哪個孩子,都具有優(yōu)良的品質(zhì),教師應發(fā)現(xiàn)這些‘優(yōu)良品質(zhì)’,并將其發(fā)揚光大,把孩子們培養(yǎng)成富有個性的人”,因此,他視“每位學生的理解與心得都不可替代”,如采擷珠寶一般珍視每位學生的發(fā)言。這種靈動的教學中,師生都是作為人、作為生命而存在的,這樣的教育的基點才真正成為人。
傾聽最重要的是“無意”:推倒思維定勢的“圍墻”,摘下“優(yōu)”與“劣”的有色眼鏡,不持任何觀念,不為任何先見所局囿,解除知識和經(jīng)驗的優(yōu)越感,時刻對學生懷著一種“期待視界”,坦誠謙虛地欣賞、體味學生的言說內(nèi)容和立場,理解話語中潛在的復雜想法……這樣,“以后孩子們就能夠在你面前毫不羞澀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天馬行空,而不必想著非要說得多好,只要是自己的話,什么都可以”。
傾聽,“洞以機敏、察以智變”
傾聽,“洞以機敏、察以智變”,就是以自己的身體語言和情感去與學生的動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杜威說:“教師不僅要感受兒童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意義,而且要注意身體所體現(xiàn)出來的各種理智狀況,如思想狀態(tài)、認知理解等?!毖杂斜M而意無窮。教師應秉持教學機智,俯下身去,察言觀色,把隱藏在沉默背后的聲音轉(zhuǎn)化為語言,洞察課堂上稍縱即逝的教學契機。如,從學生微妙的表情變化中、喃喃的低聲細語中、細微的肢體動作中,讀取其對學習內(nèi)容的興趣、對學習參與的程度、對學習方式的體認,進而不斷調(diào)整教學活動,而非沿著預設毫無顧忌地“瀟灑走一回”。小豆豆第一次走進小林校長的房間,鞠了一躬,大聲問道:“您是校長先生呢,還是車站的人?”憨態(tài)可掬,天真爛漫,讓人莞爾,讓人會心。于是當?shù)弥靶《苟闺m然才是一年級的小學生,卻已退過一次學”后,小林校長深諳:過于依賴言說的教育,會使孩子們用以感受自然、傾聽神靈之聲、觸摸靈感的能力漸漸衰退,他徑直讓小豆豆“說什么都行”,“本來就不容易把事情放在心上”的小豆豆覺得“好不容易有人愿意聽自己說話”,這么好的機會又豈容錯過,于是開始拼命地說……可見,教師既要“蹲下去”看待學生,也要“蹲下去”用傾聽去觸摸不言的背后,以學生之心度學生之腹。
傾聽學生的述說是教師的道德責任。很多教師并不缺少傾聽,但他們只是擺出一副傾聽的姿態(tài),僅僅是用“耳朵”聽聲甚或“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對學生的發(fā)言不置可否,未能讓學生的聲音在自己的內(nèi)心激起哪怕是微小的漣漪。
教育需要觸及人的心靈,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如果一種教育未能觸及到人的靈魂,未能引起人的靈魂深處的變革,就不能成其為教育。最遠的“教育距離”是就在身邊卻彼此相隔。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才是真正的教育。
傾聽,也許賦予不了教學以“成功”,但它呼喚和希求的卻是一種進步和成長的張力。當“條條框框”成為映在黑板和教科書上的“現(xiàn)實的單薄的影子”,當課堂中的“無關(guān)事件”——心靈的傾聽因有浪費時間的嫌疑而成為一種需要克制的“奢侈”,真正以未來的名義定義的“傾聽教學”,應是《放牛班的春天》中“池塘之底”學校馬修老師如堂吉訶德般的仰望星空與田野拓荒,更應是“池底之蛙”合唱般“喚起蛙聲一片”……
【參考文獻】
[1]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M].李季湄譯.長春:長春出版社,2003:68.
[2]楊欽芬.教學即傾聽:意蘊與可能[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12).
(作者單位:江蘇省震澤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