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的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fā)表重要演講,演講中,習主席講述了一個中哈兩國人民交往的感人故事,就是哈薩克斯坦母親瓦蓮金娜和中國兒子黎遠康半個世紀終于重逢的故事。
2010年12月18日,中俄跨國尋親節(jié)目《等著我》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后,來自河南洛陽的一段異國尋親的故事,深深打動了億萬觀眾。1955年蘇聯(lián)撤僑,媽媽牽著姐姐的手回蘇聯(lián),爸爸牽著黎遠康的手回沈陽,當再次相聚,他與母親在節(jié)目中緊緊擁抱時,臺下和電視機前的觀眾,忍不住為他們流下了喜悅而又心酸的淚水。這對母子分離55年,他們經(jīng)歷了怎樣艱難的尋親歷程?
離開中國前,那張照片是母親和姐姐留給他的唯一紀念品
黎遠康,1948年臘月二十三出生于甘肅省,他的父親黎懷鈺是四川人,1914年生于成都雙流。黎懷鈺13歲到一家兵工廠當學徒,長大后在成都飛機場工作。后來,黎懷鈺到新疆、甘肅等地謀生,在新疆認識了蘇聯(lián)姑娘瓦蓮金娜。瓦蓮金娜生于1929年,隨父母來到中國后,在新疆一所醫(yī)院當護士。黎懷鈺和瓦蓮金娜相愛后很快結(jié)了婚。1947年,瓦蓮金娜在甘肅生下了女兒阿拉,中文名字叫黎遠禮;1948年,生下兒子鮑里亞,中文名字叫黎遠康。新中國成立后,黎懷鈺和妻子響應國家號召,帶著一雙兒女來到東北。黎懷鈺去了沈陽礦山機械廠,妻子瓦蓮金娜則去了長春,在一家中學當老師。在黎遠康的記憶中,父親的工作非常忙,只有過年才能見到他,平時只有母親、姐姐和他在一起生活。
黎遠康的母親瓦蓮金娜的親人都在蘇聯(lián),她非常想念自己的親人。1955年2月1日,蘇聯(lián)向中國外交部通報了蘇聯(lián)撤僑方案,居住在中國多年的11萬余名蘇僑撤回蘇聯(lián)。瓦蓮金娜響應號召到哈薩克斯坦墾荒。
瓦蓮金娜希望丈夫黎懷鈺和她一起回蘇聯(lián),而黎懷鈺的親人都在成都,他又是個特別孝順的人,不可能跟瓦蓮金娜一同去蘇聯(lián)。
意見不一致,只有商量孩子怎么辦。女兒黎遠禮同意跟媽媽回蘇聯(lián),兒子黎遠康愿意隨爸爸留在中國??墒?,愛子心切的瓦蓮金娜舍不得丟下兒子,想帶兩個孩子一起走。1955年的一天,瓦蓮金娜帶著年幼的兒女登上了去滿洲里的火車。黎懷鈺回家后發(fā)現(xiàn)妻子和孩子都不見蹤影,他立即開始尋找母子三人。最終,在鐵路部門的幫助下,他在滿洲里火車站攔下了即將走出國門的瓦蓮金娜和兩個孩子,當時距離火車啟動只有5分鐘時間。
一家人在滿洲里滯留了一個星期,黎遠康和母親、姐姐租了間民房。黎懷鈺趕到了滿洲里,跟瓦蓮金娜再一次商量孩子的事情。大人們的痛苦,小孩子是不知道的。那時候,黎遠康每天跟姐姐到院子里玩兒。但是,黎遠康看到玻璃窗內(nèi)父母爭執(zhí),很是無奈。離開中國前,母親帶著姐姐和他在長春一家照相館照的合影,那張照片是母親和姐姐留給他的唯一紀念品。
最終的分別還是來了,站臺上,爸爸牽著黎遠康的手要回沈陽,媽媽牽著姐姐的手要回蘇聯(lián)??粗鳒I的媽媽,黎遠康揮著小手,安慰母親和姐姐:“媽媽,你不要哭!姐姐,你不要哭!我們過一個星期就回來?!蹦暧椎睦柽h康并不知道父母的無奈,母親和姐姐要去的國度,到底有多遠?他以為,那是沈陽到成都的距離。
分別以后,他對母親的思念,只能埋藏在心中。每當看到別的孩子摔倒,母親將孩子扶起來,拍拍身上的土,抱在懷里,黎遠康想,那個孩子要是自己該多好??!他渴望母愛的呵護,感覺這就是幸福。可是,這個在其他孩子眼中再平常不過的畫面卻成為黎遠康的奢望。黎遠康一直盼望著能和母親、姐姐相見。
作為混血兒,黎遠康自然成為同學們嘲笑的對象。每次受了傷害回家,黎遠康都會拿出媽媽走前與他和姐姐拍的合影,一邊哭,一邊跟照片上的媽媽說說話,很長時間心情才能平靜下來。
有天半夜醒來,黎遠康看到爸爸在納鞋底,爸爸想親手給兒子做一雙新鞋。看著爸爸低頭納鞋底的身影,黎遠康心想:如果那是媽媽該多好。
1956年秋天,由前蘇聯(lián)援建的洛陽礦山機器廠破土動工,黎懷鈺帶著兒子從沈陽來到洛陽工作。
洛陽沒有親人,爸爸就把黎遠康帶到廠里。工人們見面就逗他:“喂!你這個‘小蘇聯(lián)’又來了!”
黎遠康的母親瓦蓮金娜回到前蘇聯(lián),先后在礦山和鐵路部門工作,一直沒有再婚。黎遠康的姐姐黎遠禮取得博士學位后,進入哈薩克斯坦一家科研部門工作?;厝ズ螅呱徑鹉纫恢毕肱c在中國的親人聯(lián)系,但當時的前蘇聯(lián)政府對她們有諸多限制。后來,中蘇關(guān)系緊張,她們再也無法和黎遠康父子取得聯(lián)系。
1963年,黎遠康中學畢業(yè),之后遇上了“文化大革命”,他進洛陽礦山機器廠當了一名工人。1972年,黎遠康結(jié)婚后,有了一對可愛的兒女,過著穩(wěn)定而幸福的生活,這時,黎遠康總是想,媽媽要是看見自己的孫子,不知有多開心呢?但是,自幼與母親分離,一直是他心里的痛。媽媽的影像,對黎遠康來說,成了夢里的回憶。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中蘇“混血兒”的身份,讓黎遠康不敢說母親是蘇聯(lián)人,那份對母親的思念,只有深深地藏在心里。
在另一個國度,母親瓦蓮金娜又何嘗不思念遠方的兒子?但這份親情與思念,卻不得不暫時埋藏起來。
闊別55年后,白發(fā)蒼蒼的他,終于見到了朝思暮想的母親
黎遠康想念母親,做夢都想找到母親。家里一直給媽媽留著一把椅子,每隔不久,他就把刀叉擦拭一遍,說不定哪一天,媽媽和姐姐還要回來住,她們在那邊用慣了刀叉,中國筷子會用不慣的。逢年過節(jié)全家在一塊兒吃飯照相的時候,黎遠康多么希望,忽然有一天,母親突然出現(xiàn)在這里,她就坐在這把椅子上。
1982年,黎遠康的爸爸得了淋巴瘤,看著在病床上一日不如一日的爸爸,黎遠康突然意識到,如果找不到媽媽和姐姐,那將是他和爸爸一生的遺憾。1983年,父親病情加重,臨終前,黎遠康告訴爸爸想去找媽媽。當時,爸爸已經(jīng)說不出話來,爸爸眼里噙著淚水,一直在點頭。那一刻,黎遠康就發(fā)誓,無論如何,也得找到媽媽。
1988年,中蘇關(guān)系解凍,從那時開始,只要有人去蘇聯(lián),黎遠康都要讓人給當?shù)丶t十字會帶封信。信里面夾著的,還有那張發(fā)黃的合影。
底片真的太舊了,黎遠康讓妻子張建華去洗相片,照相館的師傅說底片都發(fā)黃了,可能洗不出來。張建華只好說沒事,你只管洗吧。
這張老舊的底片后來又洗了七八次。每次都洗七八張,黎遠康認認真真地寫好信,托人帶過去,可是,每次都沒有一點兒音信。
隨著改革開放,到俄羅斯工作、學習、經(jīng)商、定居的中國人越來越多。每當有朋友去往俄羅斯,黎遠康就請他們幫助尋親。2007年冬天,黎遠康得知老師的兒子張飛,在華為公司莫斯科分公司上班,就托老師帶了資料送到俄羅斯。2009年9月,中央電視臺俄語頻道開播,從那時開始,陸續(xù)有人和黎遠康聯(lián)系。
其實,就在黎遠康尋找母親的同時,母親也在尋找孩子。瓦蓮金娜和女兒把資料寄到了俄羅斯國家電視臺的《等著我》欄目組。欄目組的工作人員偶然發(fā)現(xiàn),黎遠康的資料與該欄目組保存的一份來自哈薩克斯坦的尋親資料相吻合。
黎遠康一家人的故事,深深打動了兩方欄目組的工作人員,他們相商:一定要將黎遠康尋親的故事搬上電視屏幕,讓更多的人了解那段不尋常的過往歲月。為穩(wěn)妥起見,工作人員并沒有將相關(guān)信息透露給黎遠康和他的母親、姐姐。
2010年12月1日,《悠悠歲月》欄目組派3名工作人員來到洛陽,為黎遠康拍攝專題節(jié)目。在此期間,中央電視臺幫黎遠康辦理了前往俄羅斯的簽證,黎遠康要到莫斯科《等著我》直播現(xiàn)場。
臨出發(fā)前,中央電視臺俄語頻道的工作人員提醒黎遠康,是不是要準備一些禮物?這個提醒,讓他感到自己的親人可能被找到了。黎遠康精心挑選了一張寧夏灘羊皮和一套瓷器,準備帶到俄羅斯。可是,多年奔波尋親無果的他,實在不敢給自己太多信心。因為,如果母親健在,已是80多歲高齡了。
2010年12月15日,黎遠康來到莫斯科,參加《等著我》節(jié)目錄制。聽說黎遠康來莫斯科尋親,莫斯科中俄文化交流中心主席李宗倫,旅俄華人中國和平統(tǒng)一促進會名譽會長韓存禮等人,為他提供了很大幫助,他們請黎遠康吃飯、陪他在莫斯科參觀。
12月18日下午,黎遠康和兒子黎明分別到俄羅斯國家電視一臺、中央電視臺,參加中俄兩個尋親節(jié)目的視頻連線直播。
與此同時,黎遠康的母親、姐姐也受邀來到《等著我》節(jié)目現(xiàn)場。黎遠康的母親和姐姐首先在演播室里與黎明進行視頻連線。
一看到孫子黎明,已經(jīng)80歲高齡的瓦蓮金娜問:“孩子,你的爸爸現(xiàn)在在哪里?”黎明告訴奶奶說:“我爸爸現(xiàn)在在莫斯科?!?/p>
聞聽此言,瓦蓮金娜一下子愣住了。黎遠康就在此刻,走進了演播室。瓦蓮金娜根本沒有想到,分別55年的兒子竟近在咫尺!黎遠康緊走幾步來到母親跟前,渾身不由得有些顫抖。眼前的這位老人,就是讓他思念了55年的媽媽。
看著面前的白發(fā)老人,黎遠康有恍若隔世之感,旁邊的主持人對瓦蓮金娜說:“這就是你的兒子!”接著,又對黎遠康說:“這是你的母親!”
闊別55年后,白發(fā)蒼蒼的黎遠康,終于見到了朝思暮想的母親。黎遠康激動地跪在母親面前,對母親說“媽媽!我是鮑里亞……”當這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在母親面前長跪不起時,令無數(shù)人潸然落淚。黎遠康用中國最古老、最莊重的跪拜方式,來表達思念,來感謝親恩!他在媽媽耳邊低聲說:“媽媽!我終于找到你了!”
一時間,莫斯科和北京的演播室里掌聲震動,臺上臺下一片嗚咽聲。那是感動的淚水!也是幸福的淚水!
母親將黎遠康扶起,緊緊抱住了他。黎遠康和母親、姐姐互相用俄語、漢語叫著彼此的名字。
媽媽對黎遠康一遍一遍地說:“孩子,我也一直在找你,在找你啊……”后來,黎遠康才知道,節(jié)目開播前,自己所待的房間,與媽媽所在的演播廳只有不到50米的距離。黎遠康沒想到,在自己60多歲的時候,還能找到母親。黎遠康說:“找到媽媽,是想讓媽媽看到,自己的兒子,在中國過著幸福的日子。”
找到母親,他覺得很幸運;兩國人民友好,他覺得很幸福
2010年12月21日,黎遠康在俄羅斯國家電視臺的幫助下,來到了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市,這是媽媽與姐姐生活的地方。早上,媽媽幾乎沒休息就給他做了早餐。時隔半個多世紀,坐在餐廳里吃著媽媽烤的面包、紅腸,還有媽媽自釀的蘋果酒,童年時的感覺又回來了。此時此刻,黎遠康和他的母親瓦蓮金娜、姐姐黎遠禮有幸成為中俄文化年的美好見證。
“孩子,你說我是不是在做夢???”即使見到兒子已經(jīng)幾天了,母親仍時不時地這樣問。這時,黎遠康總是緊緊攥著母親的手說:“媽媽,這不是做夢!我就在你身邊!”
在阿拉木圖的10多天里,黎遠康和母親、姐姐一直沉浸在重聚的幸福里。媽媽和姐姐疼不夠黎遠康,帶著他逛商場、看市容、游景區(qū)、吃東西。鄰居們聽說黎遠康隨母親、姐姐回家來了,都登門送上祝福,年過六旬的黎遠康又成了母親的寶貝。
走在大街上、商場里,許多素不相識的當?shù)厝苏J出他們,紛紛祝他們一家人安康。一次,在阿拉木圖的一所醫(yī)院里,當?shù)匾晃焕咸退呐畠赫J出了黎遠康一家,非要開車把他們送回家。
要回中國洛陽了,母親和姐姐忙著為黎遠康挑禮物。黎遠康說,他想要勺子和叉子,等母親和姐姐來洛陽時,能夠用上習慣的餐具。對黎遠康的要求,母親和姐姐給予了最大的滿足,他們送給他136副各式各樣的勺子和叉子。
中央電視臺寄來了錄好的碟子,黎遠康躲在書房里,看一遍哭一遍?,F(xiàn)在,給媽媽打電話和發(fā)郵件成了黎遠康最幸福的事。
2011年1月1日,黎遠康把母親接到了北京。瓦蓮金娜和黎遠禮轉(zhuǎn)道北京時,中央電視臺俄語國際頻道的工作人員,專門到機場接機,為她們送上鮮花。
幾天時間,黎遠康和妻子領(lǐng)著老人轉(zhuǎn)遍了北京的各個景點。隨后,瓦蓮金娜和女兒來到洛陽。為了母親和姐姐的到來,黎遠康忙活起來。床上是新的被單、床罩,茶幾上是臺灣的水果山竹、蓮霧,冰箱里是媽媽最愛吃的面包、牛奶和紅茶等。
知道兒子一直生活在洛陽這樣一個美麗的城市,瓦蓮金娜感到寬慰多了。黎遠康居住在澗西區(qū)景華路旁,住宅樓下還有一座漂亮的面包房。知道母親和姐姐愛吃面包,他買了好多。黎遠康打趣兒地說:“媽媽,我家樓下的面包房就是專門給你們蓋的!”變得有些孩子氣的黎遠康,讓母親和姐姐笑個不停。在母親面前,他又變成了那個最調(diào)皮的孩子。
在家里,黎遠康泡了一杯茉莉花茶。淡淡的茉莉花香,在房間里彌漫,黎遠康的臉上,滿是幸福的表情。
母親瓦蓮金娜回國前,黎遠康采購了各種中國特產(chǎn),禮物裝了十幾個旅行包,其中就包括茉莉花茶。他恨不得把所有的好東西都裝進包里。
對于年過六旬的黎遠康來說,禮品再多,也無法表達對母親的愛,但是,面對注定要天各一方的母親,這或許又是他最好的盡孝方式。
說起和母親、姐姐相處的這些日子,黎遠康清楚地記得每一天都做了什么,這些天我們過得其樂融融。這么多年來,我和母親生活習慣不同,可能我們不能長久地在一起生活,但是,我會經(jīng)常去看她們,我母親身體也很好,我希望她們能夠常來洛陽住。這么多年過去了,還能找到母親和姐姐,我覺得非常幸福。
夜幕降臨,黎遠康的耳邊,響起了《天之大》歌聲:“媽媽月亮之下,有了你我才有家,離別雖半步即是天涯,思念何必淚眼,愛長長長過天年,幸福生于會痛的心田,天之大,唯有你的愛是完美無瑕……”
相聚總嫌太短,母親和姐姐回國了。不過,現(xiàn)代化的通訊方式拉近了這一家人的距離。這幾年間,除了網(wǎng)上視頻聊天,母子二人沒再見過面。如今一個在廣西北海再就業(yè),一個在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2013年9月7日,黎遠康撥通了母親瓦蓮金娜的電話說:“媽媽你看電視了嗎?我們國家習主席剛剛在電視特別提到了我們家的故事,我很感動,感到很溫暖,好像就跟你在一起一樣?!崩柽h康經(jīng)常通過電話、電腦與她們嘮家常。他們這個家庭離散和重聚,是家事,也是國事。從父母到他和姐姐兩代人的人生際遇,能看到兩個國家的發(fā)展和變化。苦尋親人有了結(jié)果,黎遠康覺得很幸運;兩國人民團結(jié)友好,他覺得生活在這個時代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