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史料教學是世界歷史教學發(fā)展的總趨勢,是當前高中歷史教學研究的重點。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我們應該注重對學生搜集史料、分析史料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有效的史料教學是指以史料帶動多樣性的教學活動的展開,將學生自主性與教師指導性緊密結合,注意新史觀和新成就的引入,培養(yǎng)學生獨立的判斷能力和多元化的視角。運用史料時,要注意是否具有全面性、真實性、有效性、針對性和啟發(fā)性,注意與現實問題和學生現有基礎的聯系。
【關鍵詞】史料教學 重要性 有效性
歷史研究本身有幾千年歷史了,其中重要的東西,一是史料,二是史觀。綜觀最近幾年江蘇及全國高考的試卷命題趨向,已經越來越多地呈現出史料閱讀和理解的重要性,通過新的史料體現新的史觀。不管是選擇題還是非選擇性題目,都大量引用歷史原始資料出題,從多角度切入歷史知識。所以,機械背書的成分已經越來越少,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高考命題趨勢的這一顯著變化,必然引發(fā)高中歷史教學的新思考和新轉向,如何在高中教學中重視、強化并有效進行史料教學研究,已然成為大家探索的教改新焦點。
一、加強史料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世界歷史教學發(fā)展的總趨勢。
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制定的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中就提出了兩種形式的教育目標,即歷史思考(Historical Thinking)與歷史了解(Historical Understanding),關注知識與能力的結合。學生必須發(fā)展五項有關歷史思考的能力,即年代學的思考、歷史的領悟、歷史的分析與解釋、歷史的研究、歷史問題的分析與決策。[1]
在英國,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就開始了歷史教學的新改革,舉措之一就是注重發(fā)揮史料教學的價值。英國的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具備五項能力:編年式理解,關于歷史事件、人物及其變化的知識與理解,歷史解釋,歷史探究,組織和交流。這些要求都離不開史料的作用,尤其“歷史探究”和“組織和交流”兩項更是要求學生自己運用史料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進行交流。由此可見,在英國,史料的運用已貫穿于歷史教學的始終,他們認為,史料教學關涉歷史教育之本質問題。
2.高考改革趨勢下中國歷史教學的必然轉型。
21世紀初我國教育部頒布的初中與高中歷史課程標準,都提到了史料運用的重要性。例如,初中明確提出通過收集資料、構建論據來學習歷史;高中階段提出了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要求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這就對教學中史料的運用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學生必須學會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必須具備探究性學習與獨立思考的學習能力。[2]
所以,重視和推行史料教學的本質是新課改理念的體現,是從傳統(tǒng)的“接受性學習”向“探索性學習”轉折的橋梁,它改變了傳統(tǒng)歷史教學以教師為主、以記憶和背誦現成歷史知識為主的模式,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的探究興趣,讓學生在搜集整理和研究分析史料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念和自己對歷史的獨立判斷。
二、如何進行有效的史料教學
1.以史料帶動多樣性的教學方式的展開。
(1)以史料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
所謂“史料”,是指研究和談論歷史時所根據的材料,它包括各種典籍、圖表、筆記、碑文、民謠等。高中歷史的教學,無論是新課還是復習課,如果教師能選擇新穎別致的史料切入導學,就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效果遠勝于按部就班的照本宣讀。例如講述中國古代的手工業(yè)發(fā)展,可以先呈現一系列的中國瓷器、青銅器圖片讓學生辨別,然后看一些關于官營和私營手工業(yè)的史料記載,再看看世博會上的舊中國的手工展品和西方工業(yè)品的陳列,讓學生在形象的基礎上進行思考討論,自主歸納中國古代手工業(yè)的特點,分析中西方在近代發(fā)展的差異性原因。
(2)以史料串聯歷史內容,形成多角度的思考。
講述全球化專題的時候,教師可以展現新航路開辟、三次工業(yè)革命和世貿組織建立等相關史料,再組合成系列提問,如:全球化形成的過程、推動力、主要途徑,中國在全球化中的地位和思考,等等。關于全球化專題還可以讓學生自主尋找關于世貿組織的資料、區(qū)域集團化的資料、政治多極化趨勢的資料、當今世界贊成和反對全球化的不同資料和報道等,然后形成系列性問題思考:全球化與區(qū)域集團化是什么關系?是否矛盾?經濟格局與政治格局是什么關系?你怎么認識和評價全球化問題?豐富的史料可以養(yǎng)成學生從不同角度認知歷史的能力。
(3)以新角度史料拓展知識,培養(yǎng)學生反思歷史的批判精神。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笔穼W家柯林伍德也認為研究歷史不應該追隨權威,而要用自己的方式,直接從第一手材料中歸納總結出思想。[3]書本教材上的歷史知識是單薄有限的,而歷史本身浩瀚無邊,史料的合理補充是必要的教學拓展,也是培養(yǎng)學生反思能力的平臺。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思考和分析歷史的自主能力,論從史出。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翦伯贊教授就提出了:“研究歷史要從實際出發(fā),從具體的史實出發(fā),不能而且不允許從理論出發(fā),從概念出發(fā)……”[4]在史料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讓學生直接閱讀一些史料,接觸一些歷史文獻,并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介紹各種近期學術觀點,讓學生有可能對歷史進行直接的探索研究。新的史料,讓我們從更全面的角度把握歷史,感知歷史,改變原有的簡單化的概念,突破書本有限資料形成的局限性思維,從而引發(fā)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正如作家吳稼祥所說:“一個人一個派別陳述的歷史是不可靠的。多一個人一個派別陳述,歷史就多一分真實?!?/p>
2.課堂內外史料訓練有機結合,提高學生解讀能力。
史料教學要取得良好的成績,是一個內外結合的長期訓練過程,絕對不可能只是講講解題技巧就有成果的,也不是在課堂上看幾段史料這么簡單。所謂課堂內外訓練有機結合,指的是學生課前搜集史料和課堂運用史料相結合,課堂基礎訓練與課后提高訓練相結合。讓學生養(yǎng)成課前預習、自主搜集史料,產生對某一歷史問題或人物的探究興趣,然后課堂上可以通過學生匯總、分組討論或者師生相互質疑討論等方法進一步做好史料的整合分析工作。
3.文史結合訓練,將歷史與校園連接,與時代連接,與現實連接。
歷史史料是陳舊的史實,與我們的現實有一定距離,尤其是古代的文字史料,學生常會感覺理解困難。因此,在平時的史料教學中,要讓學生通過多接觸古文字史料來加強解題訓練,同時,教學中更應該有意識地把歷史史料反映的現象與今天的現實思考相連接,使它更具時代感和現實性。如呈現工業(yè)革命影響的史料時,我們可以聯系現在大家關注的全球性環(huán)境問題,例如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破壞、能源問題等;在展現近代社會風俗的史料時,我們運用了我校前身振華女中的校史資料,學生很有興趣,也增強了現實使命感。
4.將學生自主性與教師指導性緊密結合,注意新史觀和新成就的引入。
在高中史料教學中,有效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探究性和批判性能力是首要任務,而高中生畢竟知識體系和綜合能力尚未成熟,認知上有局限,所以,在探究史料的過程中肯定需要教師站在更高角度去宏觀指導,只有將兩者結合才能形成正確的歷史認識。另外,現在學術界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史學觀念也要及時引入中學歷史課堂,這樣教學才有創(chuàng)新和靈性。
5.合理運用書本史料。
課本中有很多重要的史料,如插圖、歌謠、表格、歷史資料回放、材料解讀、課后史料問題等,都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啟示性。把課本當成最基礎的閱讀材料,教師指導學生認真閱讀、思考這些史料,對解決教材重點、難點內容具有事半功倍之效。
此外,中學歷史史料教學還要注意這樣幾點:一是注意史料的全面性和真實性;二是注意史料的有效性、針對性和啟發(fā)性;三是運用史料注意層次性和漸進性。
綜合上述,史料教學是新時期歷史教育的世界性趨勢,也是當前課程改革的本質體現,它有助于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升,是當前歷史教育的研究重點。歷史教學應當以新的教學理念為指導,充分發(fā)揮史料教學的長處,加強史料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National Center for History in the Schools.National Standard for History.Basic Edition.Los Angeles:1996;本處的撰寫,參閱、引用了臺灣地區(qū)教育研究委員會翻譯的美國1996年的版本。
[2]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英)柯林伍德.何兆武,張文杰譯.歷史的觀念[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4]翦伯贊.關于史與論的結合問題[N].光明日報,1962-02-14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第十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