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指出: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應當承擔起細品文本、與文本對話的重任,等有所收獲后,才能在課堂上高效地與學生對話,并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本文從抓文題、抓文眼、抓角度、抓線索、抓順序、抓細節(jié)、抓“閑筆”等角度闡述了文本品讀的方法。
【關(guān)鍵詞】教師備課 細品文本 巧把文脈 角度方法
“新課標”指出: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一般說來,學生個體研讀文本的時間是有限的,對文本的理解程度是偏淺的,與文本對話的能力是偏弱的。因此,教師應當承擔起細品文本、與文本對話的重任,等有所收獲后,才能在課堂上高效地與學生對話,并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而在實際備課過程中,不少語文教師認為自己曾經(jīng)教過,并且感覺還不錯,因此,缺少重讀文本的耐心,往往只是將課文翻一翻,教參看一看,教案抄一抄,就算完成備課任務了。這樣,往往是重演往日的故事,甚至連“重演”的水平都達不到,只好滿懷遺憾地走出課堂。
重讀文本、細品文本是語文教師備課的一個基本功,也是語文課堂充滿活力的一個重要源泉。著名語文特級教師于漪提倡“三備法”,即一篇課文,三次備課。第一次備課,自己獨立深入鉆研,不參照任何名家教案或參考書;第二次備課,參照別人的備課,看看哪些是別人想到而自己沒有思考到的,想想別人為什么要這樣設(shè)計,吸納別人的智慧補充自己的教學設(shè)計;第三次備課在上課后,根據(jù)課堂的實際情況寫出課后反思,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策略。我認為“三備法”中的第一次備課是基礎(chǔ)性的,第二次備課是提高性的,第三次備課是反思性的。我們不能拋掉“基礎(chǔ)”,直接“提高”,否則,留下來的只能是“反思”了。
于漪老師還呼吁語文教師備課要深入鉆研,“立在文字上”。要達到這一境界,我覺得要在細品文本、把握文脈上下功夫。具體地說,可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抓文題把文脈
脈絡(luò)雖然交織相連,但有一定的走向。文章的題目也常常指示了作者構(gòu)思的方向,題好一半文。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當善于抓住文章的題目,看它是否涵蓋了全文的主要內(nèi)容,如果換一個題目效果如何,同時仔細揣摩文章各個部分是從什么角度來寫的。這樣,才能明白作者的構(gòu)思、文脈的走向。比如《觀潮》一文,其段落大意通常被概括為“浙江涌潮”、“水軍演習”、“健兒弄潮”、“觀潮盛況”。其中“水軍演習”這樣的概括未能體現(xiàn)第2段與題目中“潮”的關(guān)系,不能體現(xiàn)全文以“觀”為立足點、以“潮”為著眼點的構(gòu)思特點。經(jīng)查閱相關(guān)資料得知,水軍演習和健兒弄潮都是當?shù)剞r(nóng)歷八月十八舉行觀潮盛典的一種風俗,前者旨在迎潮,后者是一種爭標表演。因此,我將段意概括為“涌潮奇觀”、“迎潮表演”、“弄潮演習”、“觀潮盛況”。這樣,四段段意都與“觀”和“潮”有了內(nèi)在聯(lián)系,體現(xiàn)了文章脈絡(luò)的走向。
二、抓文眼把文脈
血脈中涌動著熱血,那么,文脈中涌動的又是什么呢?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該善于抓住文眼,品味文章各個部分的內(nèi)在蘊涵,把握文章的內(nèi)在神韻。還以《觀潮》為例,為什么第2段難以概括出與“潮”的聯(lián)系呢?這與第2段只寫演習沒寫潮水也有關(guān)系。但這只是表面現(xiàn)象,如果我們深入抓住文眼“潮”去品味,就會發(fā)現(xiàn)第二段中有一個詞與“潮”字有關(guān),它就是“隨波而逝”?!盀榛鹚佟钡摹皵炒睉撏睦铩笆拧保俊獞撏鶅砂丁笆拧比?。因為此時潮水已經(jīng)上涌,水漲船高,“敵船”不可能停在江心或往潮來的方向“逝”去。這樣品味之后,就會發(fā)現(xiàn)作者原來是借船來暗寫“潮”的。
三、抓角度把文脈
脈分動、靜,各有功用。文章各段之間也常常角度不同,但都為中心服務。教師備課時應細細辨別各段的角度,看出它們的不同作用。仍以《觀潮》為例,不同的資料對文章主旨的概括也各不相同,主要有三種:一是寫潮水之美,贊自然之偉;二是寫出了自然美和風俗美;三是寫出了南宋子民的亡國之痛。我覺得,第一、二種概括失之于淺,不深入;第三種概括失之于偏,用傳統(tǒng)慣性思維來概括文章主旨,泯滅了文章的個性特征。簡單地說,這里沒有“痛”,因為第2、3兩段的寫作角度不同,第2段寫的是“軍”,第3段寫的是“民”?!败姟辈桓蕠翜S陷故有演習,“民”不愿山河破碎故有弄潮,這是一曲軍民同場獻技、同仇敵愾的愛國頌歌呀!
四、抓線索把文脈
有些人青筋暴出,脈絡(luò)分明;而有些人肉多皮厚,脈絡(luò)難尋。文章也是這樣,有的文章脈絡(luò)清晰,一看就明;有的文章草蛇灰線,細尋方知。遇到難覓線索的文章,教師在備課時應當更耐心讀,更細心品,因為很多文章不是沒有線索,而是難以發(fā)現(xiàn),或者是明線易覓,暗線難尋。比如《湖心亭看雪》,如果說是以“雪”為線,應當沒有錯,但這至多是一條外在的線索。細心品讀就會發(fā)現(xiàn),文章的一條內(nèi)在線索是“癡”:“更定”看雪,是為癡行;“上下一白”,是為癡景;“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均為癡人;“兩人”所答非所問、舟子喃喃語,均為癡語;起筆寫“崇禎五年十二月”,不忘故國,緣于一顆癡心。
五、抓順序把文脈
血在脈中,循序而行。段在文中,依序而列。教師在備課時,應著力揣摩作者如何排列段落次序,領(lǐng)會作者志存高遠、高明立意的慧心,精心剪裁、婉曲表意的苦心,布局謀篇、巧妙達意的匠心。比如《出師表》,劉勰說它“志盡文暢”。文中諸葛之忠,可謂“盡”矣;但文章“暢”在何處?全文分四個部分,一是提三條建議,二是說北伐原因,三是明各方責任,四是結(jié)束語。如果按常規(guī)順序,應當把一二兩部分對調(diào)一下,即先說北伐原因,后說三條建議。那么,諸葛亮為什么要急于先說舉措呢?他擔心什么?我以“小人之心”揣度了一番: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諸葛亮先說北伐原因,強調(diào)北伐的重要性,這是怕劉禪沒耐心看完;如果把第二部分,即第六、七段放在前面,第一句就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有擺老資格之嫌,有可能惹惱這位阿斗。所以說諸葛亮煞費苦心,才排出目前這個段落順序,其“暢”不在文,而在人,文因人而暢??蓱z“對牛彈琴”的諸葛亮!
六、抓細節(jié)把文脈
脈絡(luò)常在細處連。好文章也是這樣,起承轉(zhuǎn)合有致,細節(jié)暗中勾連。巴爾扎克說:“唯有細節(jié)將組成作品的價值?!苯處熢趥湔n時,應當關(guān)注文章中的細節(jié),從細節(jié)的反復、勾連、對比中發(fā)現(xiàn)作者的用意,把握文章的脈絡(luò)。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有“盼”、“避”兩方面相對照的細節(jié)?!芭巍钡募毠?jié)主要有“永不變更的話”、“揮手帕”、“擬計劃”等;“避”的細節(jié)主要有“暴怒”、“躲避”等。因為家庭生活十分拮據(jù),樣樣都要節(jié)省,而于勒在美洲發(fā)了財,盼望他早日歸來全家過上幸福的生活。但是當真的遇見時,他們反而不認,又躲開了日夜盼望的于勒,這是什么原因?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婦只認識錢而于勒又淪落為窮人,其根本原因是那個金錢至上的社會制度。這說明他們的希望不過是個虛幻的肥皂泡而已,是一場欺騙自己的白日夢。
七、抓“閑筆”把文脈
有一種病叫“靜脈曲張”,這是脈絡(luò)不通造成的;有些文章中也有閑筆,往往是作者思路不暢造成的。但也有些文字,看似閑筆,其實不“閑”,是作者故意安排的伏筆。教師在備課時,應關(guān)注這類文字,看它們在文中為什么略寫,可不可以不寫。比如《背影》第3段中寫道:“到了南京,有朋友約去游逛,勾留了一日。”這句話與父親無關(guān),與“背影”更無關(guān),作者順便交代了一句,當然算是略寫的,那么可以不寫嗎?深入品味就會發(fā)現(xiàn),不能不寫,因為作者另有深意。父親在奔忙找工作,最后還是把找工作這樣的大事看得輕,把到車站送“我”這樣的“小事”看得重。因而當我明白父親“背影”中凝聚的厚重父愛后,歉意亦如父親的愛意一樣厚重。而歉意不是在文章最后才產(chǎn)生,而是從這里就已經(jīng)開始了。如果說“背影”是父親愛意一脈之根本,那么,“勾留了一日”可謂作者歉意一脈之初始。
林清玄在《生命的化妝》一文中寫道:“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妝,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妝,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妝?!闭Z文教師要善于通過自己的品讀,巧把文脈,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披文以入情”,深入把握文本的思路與作者的情感,讀懂“一流的文章”,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增厚文化底蘊。當然,教師細讀文本,靠的是閱讀的興趣、功夫與個性化的發(fā)現(xiàn);巧把文脈,方法也不一而足,不能局限于文中所列幾種。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第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