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7月1日起,新版《有機產品》國家標準和《有機產品認證目錄》開始實行,取消了對化妝品的有機認證,一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有機化妝品隨著國家的政策出臺也不好意思“高調”了,打有機概念的國產化妝品品牌似乎集體陷入尷尬境地。
其實隨著政策法規(guī)的日益完善對行業(yè)內“渾水摸魚”現(xiàn)象的規(guī)范,更有助于化妝品市場的健康成長。
化妝品“有機”認證叫停
2012年,國家質檢總局、工商總局、國家認監(jiān)委聯(lián)合發(fā)布通知稱,各級質檢部門應當依法加強對有機產品獲證企業(yè)的監(jiān)管。對監(jiān)管中發(fā)現(xiàn)生產、加工過程或者認證標志、認證證書使用不符合有機產品認證要求的獲證企業(yè),應當及時通知發(fā)證機構暫?;蛘叱蜂N認證證書等。自7月1日起,新版《有機產品》國家標準和《有機產品認證目錄》開始實行,取消了對化妝品的有機認證。
事實上,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在2005年曾發(fā)布過“有機產品”的標準GB/T19630.1~19630.4。標準要求,只有有機配料含量等于或者高于95%并獲得有機產品認證的加工產品,方可在產品名稱前標識“有機”字樣,在產品或者包裝上加上中國有機產品認證標志并標注認證機構的標識或者認證機構的名稱,且主要針對食品,在化妝品方面并沒有專門的規(guī)定。
有行業(yè)人士表示,國內妝品市場存的“偽有機”比比皆是,將“有機”作為噱頭,其實并沒有獲得國外認證資質,只是用純天然、不含香料等標注來模糊“有機”的概念,也有品牌是打著中國有機認證的旗號。據(jù)悉,國內有機認證機構基本都實行市場化運作,費用至少要數(shù)十萬元,不乏企業(yè)“交錢”給產品買幌子的現(xiàn)象。
在國內,目前尚沒有國家統(tǒng)一的有機化妝品的標準,個別地區(qū)出臺了一些地方標準,另外還有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05年發(fā)布的“有機產品”標準(GB/T19630.1~19630.4)。標準要求,只有“有機配料含量等于或者高于95%并獲得有機產品認證的加工產品,方可在產品名稱前標識‘有機’字樣,在產品或者包裝上加施中國有機產品認證標志并標注認證機構的標識或者認證機構的名稱。
在國外,有機化妝品分為“有機”和“認證有機”兩個級別,前者是專業(yè)機構認可其原材料的培育過程符合有機要求;而后者更需經過專業(yè)組織嚴格測定其有機成分的百分比含量,一般要求有機成分至少在70%以上,最嚴格的要求是成品中95%均為有機成分。
推行有機事業(yè)頗有成效的歐美,對有機農作物(食品)實行嚴格的法律規(guī)定,除了農場、花園的土壤需要通過合格檢驗(一般非有機土壤,需要3年的時間改良,才能達到標準),還必須嚴守有機耕作養(yǎng)植方式,所收成的農作物才能以“有機”名義交易。
同樣,護膚品上的核準標簽成了最重要的依據(jù)。英國的UKROFS規(guī)定品牌標示有機成分的確切含量,產品名中含有“有機”單詞的,總容量中需含95%以上有機成分。但是寫“含有機成分”,則以含70%有機成分為最低標準。
法國的有機品牌,常標上“100%有機”或“全天然”的字眼,十分誘人。因為法國在認準“有機”時,只要所列明的“有機成分”本身含量在91%以上就可以獲得核準,不需要特別標示總容量中所含的有機成分多寡。他們認為消費者應該已經了解護膚品中的添加物(如礦物鹽等化學成分)是不可避免的。
其中認證標準較高的是美國的USDA和澳大利亞的OFC。OFC和USDA都采用74個有機級別的表示方法:
1.100%有機認證:由100%有機成分制成;
2.有機認證:至少由95%以上的有機成分制成;
3.由有機成分制成:至少含有70%以上的有機成分,不含GMO(轉基因成分);
4.標簽上含有有機成分:產品中含有低于70%的有機成分可以表示在包裝上,但是該產品不能在包裝正面打著有機產品的標志名號。
“偽有機”泛濫網絡
有機≠純天然
雖然在綠色環(huán)保的時代潮流的指引下,有機消費正逐漸成為一種時尚生活方式,并成為越來越多都市白領欲罷不能的選擇,但是專家指出,很多國內標榜有機護膚品的品牌,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最多只能說天然、綠色,并不算真正的有機。
有機化妝品中所含的植物成分必須要由有機植物所得,即在未受過任何有毒物質或金屬污染的環(huán)境下,不用化學合成肥料、農藥、殺蟲劑及荷爾蒙來種植的植物;同時產品中不能添加人工香料、色素、硅靈及石化生產的成分,其中所添加的防腐劑及界面活性劑都須受到嚴格限制,而且制造過程中不能使用動物實驗及利用放射線殺菌。所以“有機化妝品”,簡單來說指的是一種尊重自然環(huán)境的概念,追求安全單純的概念及重視皮膚健康的概念。在化妝品業(yè)界有一句被傳得很精彩的言論:天然的不一定是有機的,有機的一定是天然的。所以有機化妝品也被稱為是天然化妝品升級版。
正因為有機化妝品的規(guī)定嚴格,所以其價格相較普通化妝品高出很多,一套護膚品花掉幾萬塊是很正常的事情。
在利益的引導下,“偽有機”比比皆是,尤其網絡成為“重災區(qū)”。在網上只要輸入“有機護膚品”進行搜索就可以找到上萬件相關化妝品產品。而且標榜“有機認證”的產品,價格往往比同類產品翻幾番。這類商家還在產品下端標上了多個有機認證標志,包括美國有機認證、歐盟有機認證、日本有機認證、澳大利亞有機認證等。
其實,目前國內尚無化妝品有機認證的權威機構,國際上也只是第三方認證,并無國家行為的認證。有業(yè)內人士透露,國內有機認證機構基本都實行市場化運作,費用至少20萬~30萬元,加上檢測費等,總費用基本在50萬元左右,不乏企業(yè)“交錢”給自己買個幌子。該內幕人士指著一款有機保鮮霜告訴記者,該產品完全是“偽有機”,其成分中占據(jù)第二的“有機甘油”,原料由馬來西亞司文公司提供,全部采用的是植物降解,不能稱為“有機”,達不到《有機產品認證管理條例》標準。姑且不論成分是否真實,這些成分中沒有防腐體系保證,除非有特殊工藝和特殊容器保護,否則很難保證產品細菌不超標。
除了打著國內國際“有機認證”的幌子,還有不少企業(yè)打擦邊球,在宣傳上用純天然、不含香料等標注或是宣稱含有某一種有機成分來模糊“有機”概念。從事進口化妝品銷售的業(yè)內人士陳小姐告訴記者,一些企業(yè)即便是產品中只含有0.001%的植物提取物,也敢宣稱產品是“天然植物精華”、“有機”等。
現(xiàn)在很多消費者都把天然化妝品等同于有機化妝品,于是很多品牌以天然成分來標榜“有機”,有夸大宣傳之嫌。“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有機化妝品從花草的種植、原料的提煉到護膚品的制造過程都有一系列嚴格的認證標準?!庇袠I(yè)內人士表示,目前國內的原料提供商在向企業(yè)進行銷售時,只是將原料的熔點、沸點等物理以及化學指數(shù)告知,不會將含有哪些有效成分及相應的檢測法公開,以至于生產企業(yè)對產品成分都不是很清楚;而即使在全國銷售排名前十的某原料公司,其植物提取液的銷量也不高。
業(yè)內人士分析指出,國家不再接受化妝品有機認證,一方面是因為化妝品做到有機非常難實現(xiàn);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防止企業(yè)進行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的行為。消費者可以通過四種方式識別“偽有機”。
最直接的方式是看產品是否有有機認證標識,有標識的產品不一定為真,但沒有就一定是“偽有機”。第二種方式,是看產品的品牌商和生產企業(yè)是否一致,特別是委托代加工的企業(yè)是否具有一定的資質或知名度。第三種方式,是如果產品一方面宣稱有機,一方面又宣稱無添加,一般也有“偽有機”的嫌疑,因為從理論上來說,有機成分沒有防腐體系保證,很難保證細菌總數(shù)不超標。第四種方式,同時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是:看產品的成分標識?!秺y品全成分標注規(guī)則》規(guī)定,全成分表順序是從高到低依次排列,含量低于千分之一的可以互相隨意排序。國產有機護膚品的成分中會加入一些植物提取液,而天然的植物成分有些很容易對乳化體系造成傷害,因此需要加入大量聚乙二醇系列、聚丙烯酰胺系列等大分子聚合物穩(wěn)定體系。如果是真正的有機產品,成分標識上的聚合物成分一般排名都比較靠前,有些甚至超過了植物提取液。
定位“有機”何去何從?
隨著國家政策的出臺,不少行業(yè)人士在新浪微博上也掀起了對國內有機化妝品的質疑。顯然這些波瀾給定位于“有機”的過錯化妝品帶來不小的影響?;瘖y品走“有機”路線究竟是否可行?定位“有機”的化妝品企業(yè)究竟該何去何從?國家是否應該重啟化妝品“有機”認證?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有業(yè)內人士認為,國產有機化妝品發(fā)展碰壁不僅僅是國家在認證方面的缺失,其發(fā)展自身也遭遇了推廣難度。真正做到有機標準的化妝品,其膚感及味感都不是很好,這也是韓國在有機化妝品經過一段時間的熱度之后最終沒有發(fā)展起來的原因。據(jù)了解,就有機化妝品本身的特性而言,其滋潤度及吸收速度都不及一般化妝品,再加上有機化妝品不能用香精,因此,氣味和芳香度也不及普通化妝品,這些問題都造成了有機化妝品在消費者當中的推廣有一定難度,消費者普遍還是偏向于膚感及味感比較好的化妝品。這種消費者與品牌廠家的信息不對等也是造成目前國內有機化妝品發(fā)展不及國外的原因之一。
廣東工業(yè)大學輕工化工學院副院長杜志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化妝品走“有機”路線的出發(fā)點是好的,這代表一種崇尚返璞歸真、天然健康的態(tài)度。在這方面,國外的有機化妝品就做得很好,但國內突然叫停家庭化妝品“有機”認證,可能是由于企業(yè)在執(zhí)行相關標準方面做得不夠充分。但我認為相關機構應該找出更好的辦法來規(guī)范化妝品的“有機”認證和生產,促進這個行業(yè)的健康發(fā)展,而不是直接叫停。對于真正的有機化妝品,有關部門還是應該在對產品進行嚴格監(jiān)督的前提下,給予相應的發(fā)展渠道,不然這對那些真正在做有機化妝品的企業(yè)不公平。
行業(yè)人士韓明華認為,就跟“國家免檢產品”一樣,之前“國家免檢產品”也很泛濫,但是三鹿奶粉事件之后,國家對此高度重視起來,取消了“國家免檢產品”的認證,后來再也沒有產品在包裝和宣傳上提“國家免檢產品”了。在韓明華看來,國家取消有機認證之后,國內化妝品企業(yè)會順勢而為?!安灰f沒有取得國家有機認證的產品,即使已經取得了有機認證的品牌廠家,相信也會在消化完現(xiàn)有的包裝和宣傳品后做出調整的。”
杜志云分析稱:首先,如果企業(yè)是真正在做有機的化妝品,就應該將自己的執(zhí)行標準向有關部門如實陳述,爭取得到認同。其次,努力跟國際接軌,向歐美的有機化妝品生產技術和認證標準看齊,保證自己所生產的有機化妝品的安全健康。再次,做定位于“有機”的化妝品也不一定非要認證,因為做產品最重要的是得到消費者的信任,只要企業(yè)能夠真正做到化妝品“有機”生產,那么即使不用“有機”認證也能取信于消費者。“有機”認證證書確實方便拿來做廣告,但歸根結底產品是否能取得成功還是在于是否能取得服務對象的認可,所以企業(yè)的根本性應對措施是把產品做得更真誠。很多化妝品標榜“有機”、“純天然”等,但這些概念很模糊,有爭議性,即使在國外也是如此,所以對于消費者來說,產品所使用的概念并不重要,驗證產品對皮膚是否安全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也有業(yè)內人士建議國內有機化妝品企業(yè)召開新聞發(fā)布會,召回全部有問題產品;把有問題產品通知全國經銷商和零售商,下架,更換包裝;降低全國銷售的任務,并給渠道商加大政策以彌補造成的損失等等。也有人認為國家不應該取消有機化妝品的認證標準,而是應該出臺更加規(guī)范的標準,加強監(jiān)管以利于行業(yè)健康發(fā)展。但無論怎樣,雖然國家沒有標準,企業(yè)應該堅持產品研發(fā)從保護消費者利益出發(fā),不但要滿足消費者的使用功效,更應考慮到安全、環(huán)保等因素,只有這樣品牌才能有競爭力,也才能走得更遠。
迎合健康消費趨勢
化妝品走向“綠色”未來
“現(xiàn)今,天然和有機化妝品已經成為歐洲和北美洲護理市場的核心,在法國的一項調查顯示,37%的消費者正在使用天然和有機產品,而具有購買天然有機化妝品意向的消費者高達87%,而這種趨勢正在逐漸轉向亞洲地區(qū)”,北京工商大學王昌濤教授表示。
2012年4月10日,多家民間環(huán)保組織聯(lián)合發(fā)布了《美白祛斑化妝品重金屬含量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其在北京、上海、東莞等10城市隨機購買的477件美白、祛斑化妝品中,有112個產品汞含量超標,44個產品砷含量超標、20種產品鉛含量超標。雖然民間環(huán)保組織的檢測結果不一定準確可靠,但通過這次檢測暴露出的化妝品行業(yè)的管理問題卻是不容忽視的。而且從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進出口食品安全局的網站上,能夠查閱出歷年來進境不合格化妝品信息。一系列化妝品安全問題引起了公眾對化妝品原料安全問題的高度關注,同時,在業(yè)界也引發(fā)化妝品制造的“綠色革命”。
“五年前全球市場上天然有機產品很少,但現(xiàn)在市場已有很多同類產品,很多化妝品代理公司都在不斷尋找天然有機產品。”化妝品原料供應商也敏銳地捕捉到這一商機,紛紛從原料上扛起綠色大旗,一部分聲稱表面活性劑更加溫和,另一部分則為產品提供可靠的第三方檢測數(shù)據(jù)或者通過天然和有機認證。
業(yè)內人士表示,除天然有機之外還有很多概念也正在引導化妝品走向綠色,比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就是一個較新穎的概念,目前在中國化妝品產業(yè)還未流行,但這種趨勢在日韓一些剛發(fā)布的新品中已經有所體現(xiàn)。還有節(jié)能的概念,由于家庭護理產品會使用大量的水和能源,所以家庭護理產品會更多地涉及這一概念。此外,還有在包裝上延伸的環(huán)境友好概念,它意味著包裝材料是可以循環(huán)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