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在很多人心中,就是“聰明”。作為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出類拔萃乃在情理之中。孩子的一切表現(xiàn),在父母眼中總是優(yōu)秀的,非同一般的、超群絕俗的。作為情感,我們完全可以理解。
智力基本正常的孩子,都會表現(xiàn)出繪畫或音樂方面一定的天賦,這乃是整個人類的本能。家長完全不必在此時表現(xiàn)得過分激動,從而張羅著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爸恰焙汀奥斆鳌蓖耆皇且换厥隆Gf子書中講過一個“混沌”的故事,為了感謝他的款待,他的朋友們好心為他開竅,日開一竅,七竅開而混沌死。這應該是警示我們蕓蕓眾生,不必也不能追求七竅洞開、八面玲瓏。古來的大智者,往往某些方面表現(xiàn)得弱智。王陽明很大了還不會說話,愛因斯坦小時候做手工總是表現(xiàn)得很笨等等,須知,那并不是他們真的笨或者傻,人的七竅,上天幫助他們關(guān)上了幾竅,好讓他們另外的幾竅表現(xiàn)出超長的能力?,F(xiàn)代教育特別應該反思的一個問題,是否應該如許多機構(gòu)所希望的那樣力求給每個孩子多開幾竅?
“勇”,在很多人心目中,也許就是天不怕地不怕,敢作敢為。一個從小被贊揚“勇敢”的孩子,甚至就是那段時期的孩子王。
但事實是很多小時候的 “孩子王”,長大之后卻往往不一定成為一個真正的智者、也不一定成為一個真正的勇者,也很難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甚至弄不好會危害社會。
真正的勇者,絕不依靠蠻力,也和莽撞、過激、惹是生非大相徑庭。不講道理、不動腦子、不顧及他人感受的蠻干,則是“匹夫之勇”,應該加以抑制,而絕不要鼓勵??鬃又v“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一個人能好學,庶幾和“智”相近?!昂脤W”,就包含著智力的成分和持之以恒的韌勁和歷久彌篤的興趣,這些因素的疊加,庶幾夠得上一個智者。許多被稱贊為“聰明”的孩子,也許不存在智商的問題,但他卻不一定有韌性和興趣。所表現(xiàn)出來的往往近乎腦筋急轉(zhuǎn)彎式的“聰明”。一望便知之后,沒有繼之以發(fā)奮努力和鉆研,真知仍舊不會容易得到。
孔子“仁”的概念非常大,他用了許多比喻來說明什么是仁。但“仁”的概念依舊沒有統(tǒng)一定義,它存在每個人心中,因著個人感受的不同而不同。但一個不尚浮言、不矜不伐,從容裕如,凡事身體力行的人,大體近乎“仁”。孔子進而講“仁者無憂”。大的原則、大的道理秉持在心中,外在表現(xiàn)就是躬身實踐,不求人知、不辨是非,一個人能夠做到這些,內(nèi)心不會起怨尤,“仁者壽”也具有同樣的內(nèi)涵。
而“知恥近乎勇”,則不是今天一般人心中對“勇”的概念。全世界的民族中,真正強大的民族,是懂禮的民族、是知道節(jié)制欲望的民族,也是凡事遵循規(guī)律的民族。幾個古老民族中,巴比倫文明徹底消亡,那是因為他們窮奢極欲,用無節(jié)制的手段消耗著自己的力量,從而在強敵面前土崩瓦解;古羅馬文明后期也有類似的傾向。中華文明,因為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化,我們知道那樣做是可恥的,知道了這一點,令我們民族成為真正的強者。不論文化、不論鐵騎,都不能讓我們屈服。民族沒變、人種沒變、文字沒變,生息繁衍至于今日。
“知恥”不是陽剛的外露,他近乎陰柔的內(nèi)省。一個知道時時事事警策、反省自身的人,一定是真正的智者。而一個“知恥”的人,從孝敬父母、禮敬兄弟開始,推己及人,也一定是一個真正的仁者。這樣的人,也一定會在自己的周圍營造出良好的氛圍,許多正能量會慢慢圍著他運作。那么,真正的“勇”也因之而產(chǎn)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