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注重身體健康管理的人越來越多,
但對心靈認真管理的人很少很少。
該如何度過我們的人生?我經常反復思索這個問題。我認為人生在世,需要三個方面的管理——健康管理、才智管理以及心靈管理。這三者之中,心靈管理尤為重要。心靈管理被忽視
如今,人們對健康越來越關注,注重健康管理的人越來越多。許多人每年接受一次全身體檢,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并根據檢查結果,或接受治療,或控制飲食,努力保持自己的身體健康。
還有不少人或去健身房,或購買健身器材在家里鍛煉,或外出跑步,不僅維持健康,還進一步增強體力。
同時,許多人致力于對頭腦的管理,或者說才智管理。比如說,上成人學校、讀書、聽講演,等等。在管理身體的同時也管理才智,努力提升自己的才能。
然而,除了具備身體與才智,人同時還具備心靈。很多人重視身體管理、才智管理,卻忽視心靈管理。
正因為如此,現代人患心理疾病者不少。煩惱、擔憂、不滿常在我們心里作祟,我們因而痛苦、焦慮。加上當今社會競爭激烈,人心中很容易滋生妒忌和憎恨。而這類心病又會影響到肉體。
例如,精神壓力會導致胃潰瘍,還有高血壓、心肌梗塞等疾病。一般認為,這些疾病都起因于人心中的苦悶和煩惱。還有,心中的不平、不滿、惱怒、忌恨等情緒滋長蔓延,就可能患上憂郁癥等精神疾病。如果這種心靈的荒廢進一步加劇,還會引發(fā)家庭暴力、虐待兒童等惡行,甚至導致自殺。
我認為,人們一味強調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只在肉體和才智管理上花功夫,而忽略了對心靈的管理,這才是上述現象的根源。
當然,很多人也知道心靈對肉體有影響。然而,正視這個問題,并且認認真真實行心靈管理的人卻非常之少。
進一步說,心靈的影響所及,不僅僅限于肉體,它還對我們的人生帶來極大的影響?;蛟S大家認為,自己心中想什么是隨意和自由的。但實際上,你心中“所想”會作為“現象”呈現。所以保持何種心態(tài)至關重要。
為此,在宗教的世界里,非常注重保持心態(tài)的平和。我皈依了禪宗,而坐禪這項修行就是為了保持心境的平穩(wěn)和寧靜。
活躍在20世紀初期的英國哲學家詹姆斯·艾倫(JamesAllen),在他的著作《原因和結果的法則》一書中,對于心靈管理,有如下的論述:
“的心靈像庭園。
這庭園,既可理智地耕耘,也可放任它荒蕪,
無論是耕耘還是荒蕪,庭園不會空白。
如果自己的庭園里沒有播種美麗的花草,
那么無數雜草的種子必將飛落,
茂盛的雜草將占滿你的庭園。”
就是說,人的心靈猶如庭園,如果不加耕耘、任其荒蕪,不去播種美麗的花草,那就會雜草叢生。
對心靈加以管理,讓自己具備正確的思想,那么,在你心靈的庭園里,就會如你所愿,盛開美麗的花草。如果不修煉心靈,讓其荒蕪,那么,你不喜歡的雜草就會瘋長蔓延。兩者必居其一。
詹姆斯艾倫所說的“美麗的花草”,無非是指人生的結果。想要實現你心中所描繪的幸福美好的人生,那么你就必須對自己的心靈進行管理。詹姆斯艾倫用園藝打比方,說明了這個道理。
然后,詹姆斯艾倫得出如下結論:
“我們選擇正確的思想,
并讓它在頭腦里扎根,
我們就能升華為高尚的人。
我們選擇錯誤的思想,并讓它在頭腦里扎根,
我們就會墮落為禽獸。
播種在心靈中的一切思想的種子,
只會生長出同類的東西,
或遲或早,它們必將開出行為之花,
結出環(huán)境之果。
好思想結善果,壞思想結惡果?!?/p>
回顧我自己的人生,正如詹姆斯艾倫說的一樣。人的心靈決定人生,決定了人一生的結果。如果這個人是企業(yè)經營者,那么他的心靈還決定了企業(yè)的經營業(yè)績,可見其作用之重大。
然而,這樣的道理卻沒有人明確地教導我們。正如前面提到的,幾乎所有的人,都沒有認識到心靈管理的重要性。上了年紀后,人們對身體的健康認真管理起來,但對心靈認真管理的人很少很少。
當下世相紛亂,社會上很多人困惑而不知所措。我想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此。
“真我”與“自我”的較量
詹姆斯艾倫看到了人的本質,他規(guī)勸說:“請拔除自己心靈這個庭園中的雜草,耕耘庭園,播種自己希望的、美麗的花草,精心地澆灌、施肥、管理。”我想對詹姆斯艾倫的話做進一步的簡要說明。否則,這樣的道理很難付諸實踐。
人的心靈構造可以看作是以“真我”為中心的多層同心圓,“真我”的外面是“自我”、感性、知性。但是,心靈的中心同居著“真我”與“自我”,這兩者在較量。我認為,這樣的描述易于讓我們理解人心的本質。
所謂“真我”,它充滿著愛、真誠與和諧,它可以用“真善美”這個詞來表達,它美好無比。
天臺佛教中,有“山川草木悉皆成佛”的說法。山也好,川也好,草也好,木也好,森羅萬象,世間萬物,皆駐宿著佛性。這個世上,不管是生物還是非生物,都像佛一樣,都具備優(yōu)雅的、滿懷慈悲的、關愛他人的高層次的心靈。我將這種佛心稱作“真我”。
與這種高層次的“真我”相對應,所謂“自我”則是基于本能的,就是說,只要對自己有利就好。比如憎惡、嫉妒、貪婪、虛榮、猜忌,還有自戀等表現。如果說“真我”是高層次的自我,那么“自我”就是低層次的自我。
同時,也可以把“真我”稱為利他之心,把“自我”稱為利己之心。利他之心就是關愛、救助他人之心;利己之心就是只要自己好就行的自私自利之心。每個人身上都同居著這兩種心。這就是我們的心靈。
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文中有如下描述:
“我只身來到神的面前。
可是,那里已經站著另一個我。
那個暗黑中的我,究竟是誰呢?
為了避開他,
我躲進岔道,
但是,我無法擺脫他。
他公然在大道上邁步,
卷起地面的沙塵。
我謙恭地私語,
他高聲地復述。
他是我身上卑微的小我,
就是自我。
主啊,他不知恥辱。
我卻深感羞愧。
伴隨這卑賤的小我,
我來到您的門前?!?/p>
泰戈爾的詩中描述了丑惡卑賤的“自我”和純潔美麗的“真我”,這兩者在我們每個人身上同居。
對我們心中利己的“自我”不予抑制,就會糟蹋了我們寶貴的人生。那么,將這種低層次的“自我”當作雜草一樣連根拔除不就行了嗎?但事情并不如此簡單。
實際上,正因為有了“自我”,我們才能生存。僅靠純潔美好的“真我”,人無法生存于世。
比如,為了生存,自己要多得多占,為了保護自己,要頂撞對手的怒氣,這些都是造物主賦予人的生存本能。沒有了這種本能,作為生物,人無法維持自己的生存。還有一些事例,比如名譽欲、權勢欲,乃至種種的怨恨,這類占據心中的低層次的“自我”,成為某些人們生存下去的動力和活力。
然而,這種“自我”盡管為生存所必需,但低層次的“自我”決不可以過度膨脹。用泰戈爾的詩來解釋,就是不能讓那個卑賤的“自我”成為支配心靈的主角。如果低層次的“自我”成為主宰,人生必然遭遇挫敗。
我們見過很多像這樣的人物,猶如彗星出現在天空,一時成了時代的寵兒??刹痪盟麄兙涂淇谡f“只要有錢,什么都能干成”,傲慢不遜。果然,好景不長,很快他們就從舞臺上銷聲匿跡。這是因為他們沉醉于一時的成功,忘卻了謙虛,放任心中那個利己的“自我”肆意妄為的結果。
為了避免這種狀況的出現,就必須對心靈加以管理。
人的心中同居著“真我”和“自我”,而“自我”的利己心具有專橫跋扈的特性,一旦放任不管就會膨脹,以致將“真我”即利他心逼至角落。
實際上,我們在判斷事物的時候,往往以得失或面子等作為判斷的基準。很少能用“為他人好”的利他之心進行判斷。在這一點上,即使是長期修行的僧人等專門磨煉過自己品格的人也一樣。
另一方面,基督勸人說:當人打你右頰時,你把左頰也讓他打。而佛陀提倡對怨恨報以微笑。能達到這種境界的人,是因為美好的、優(yōu)雅的利他之心占據了心靈的大部分空間。
心靈管理就是抑制“自我”,擴大“真我”
我們是凡人,成不了基督或佛陀。而為了生存,最低限度的“自我”即利己心乃是必需?!白晕摇倍嗌僖恍直仨氉尅罢嫖摇痹谛闹姓紦饕嚨?。
要做到這一點,就非抑制“自我”不可。注視自己的心態(tài),當只要對自己有利就行的“自我”冒頭時,即刻壓制它,猶如“敲擊鼴鼠”的游戲那樣,把剛抬頭的“自我”壓下去。若能如此用心,“自我”就能減少,減少的部分為“真我”所占領,“真我”所占的部分就會擴大。
這樣做,“真我”在心中占據的比例就會增加,這一過程本身就是人格提升的過程。就是說,通過日復一日的自我誡勉,“自我”的比例削減,“真我”的比例增長,這就是所謂的“提高心性”。
把這件事當作家常便飯,反復進行,在這樣努力的過程中,心靈得到磨煉,就會被人稱為“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
還有,通過持續(xù)不斷地磨煉心性,對事物的判斷水準也會發(fā)生變化。
“真我”所占比例擴大以后,就會以利他之心,即美好的充滿關愛他人的心對事物進行判斷。相反,如果“自我”占據的比例大,就會以“我呀我呀”的利己之心,就是只以自己個人的得失或面子對事物進行判斷。判斷同一件事,用利他之心判斷還是以利己之心判斷,結果將截然相反。
人在判斷事物的時候,并不是僅僅驅動理性。確實,我們在使用理性判斷事物,但此時,成為判斷基礎的乃是心靈狀態(tài)。這個心態(tài)是利他還是利己,判斷的結果大相徑庭。
以利他之心為基礎判斷時,就能看見事物的核心,判斷就很少失誤。以利己之心思考時,判斷就會迷惑,就會扭曲,往往導致錯誤的結果。
最近發(fā)生的食品偽裝事件就是實例。連續(xù)數起食品廠家的事故,就是因為這些廠家忽視消費者的存在,忘記了作為食品企業(yè)的大義?!氨Y|期稍稍超過沒關系吧!將品質標識稍加篡改別人看不出來吧!為了贏利這是不得已的”等等,就這么為了私利,胡亂判斷。
在做判斷時,經營者和干部以低層次的“自我”,即以利己之心為基礎進行判斷,結果不僅給社會帶來極大的混亂,也讓企業(yè)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機,使眾多員工惶恐不安。
我們必須認知,在我們的心中,同居著惡的“自我”和善的“真我”。推出善的“真我”充當主角,讓那惡的“自我”只當配角,按這樣的原則,在人生的舞臺上演出自己的劇目。
向西鄉(xiāng)隆盛學習 心靈管理的方法
我最尊敬的西鄉(xiāng)隆盛是我家鄉(xiāng)鹿兒島的老前輩。他倡導“無私”即去除私欲,并親身躬行。他說的“無私”,就是我上面講的“抑制惡的自我”。
西鄉(xiāng)南洲留給后世的遺訓中,關于“應該如何正確做人”這一點,寫得言盡意切。歸納起來說,無非是“如何抑制惡我”、“如何培育善我”,也就是“抑制自我”、“擴大真我”,如此而已。
我們凡人實在很難效仿他。西鄉(xiāng)南洲事實上就是這樣管理自己心靈的,正因為做到了這一條,他才能成就明治維新這樣的偉業(yè)。時至今日,他那些金玉良言依然在我們心底回響。
那么西鄉(xiāng)南洲在抑制“惡我”、培育“善我”方面,究竟是怎么做的呢?我想引用遺訓集中的話來做說明。
西鄉(xiāng)的遺訓集《南洲翁遺訓》,并非他本人所寫,而是明治六年他在家鄉(xiāng)數次言談的記錄文字,記錄者和編纂者正是討幕戰(zhàn)爭中西鄉(xiāng)隆盛的對手——莊內藩料的有識之士。其中的原委,正好體現了西鄉(xiāng)南洲的品格。
莊內藩與新政府軍作戰(zhàn),徹底投降。這種時候,一般都由勝者解除敗者的武裝。然而西鄉(xiāng)卻相反,他收繳勝者一方的刀劍,讓他們赤手空拳進入莊內藩。這是為了預防粗野的武士胡作非為而采取的措施。為了體恤敗者的尊嚴,表達敬意,在讓勝者卸械的同時,西鄉(xiāng)卻允許敗者佩刀。莊內藩人因此大吃一驚。
后來,西鄉(xiāng)因為“遣韓論”之爭而失敗下野,回歸故里。因為西鄉(xiāng)度量宏大、人格高尚,一批仰慕他的莊內藩年輕武士專程來鹿兒島求教。其中還有莊內藩藩主的身影。此外,莊內藩的武士中,還有人追隨西鄉(xiāng),參軍投入西南戰(zhàn)役,直至戰(zhàn)死。
這些接受過西鄉(xiāng)熏陶的莊內藩人,將西鄉(xiāng)的教誨歸納編輯,留給后世,這就是西鄉(xiāng)南洲的遺訓集《南洲翁遺訓》。
這部遺訓集的第二十六條如下:
愛己者,不善之最也。修行不成,事業(yè)無果,錯而不改,功而生驕,皆因愛己起。故決不可偏私愛己也。
(譯)只愛自己,就是說,只要對自己有利就好,對別人如何不必考慮,這種利己的思想,是做人的大忌。治學不精,事業(yè)無成,有過不改,居功驕傲,所有這些,都由愛己過度而生。這些利己的事情都決不可為。
“愛己者,不善之最也?!蔽鬣l(xiāng)南洲終其一生都倡導“無私”,即去除私欲。而且他還不斷強調,諸事不順,都是因為“我呀我呀”的利己心作怪,就是說,都是愛己過度而生的災禍。
做生意也一樣。我們往往考慮的是只要自己賺錢就好,這不對。江戶時代倡導商業(yè)道德的石田梅巖說過,“做買賣對方也賺錢,我方也得利”。讓對方也獲利,這是商業(yè)的鐵則,也是從商成功的秘訣。
如果自己想賺錢,你就要讓交易對方、讓客戶也賺錢,讓他們滿意高興。所謂“好心自有好報”,好報一定會降臨到你身上。我想西鄉(xiāng)的教誨無論對人生也好、對工作也好,都非常重要。
為了持續(xù)提高心性必須不斷加強對心靈的管理,西鄉(xiāng)遺訓第二十二條是這么說的:
克己,于事事物物臨機而克,則不克。平素修心則克也。
(譯)克己,凡事想要在當時當地,即所謂臨場去克己,很難克得了。必須在平日里就振起精神,進行克己自制的修行才行。
人在聽到克己重要性的告誡時,會說“好,我明白了,到時我一定注意”。
但一旦遭遇狀況,并不能立即將克己精神付諸實施。正因為這樣,西鄉(xiāng)說道“克己,平素修心則克也”。就是說,克己自律的道理,光用頭腦理解還不夠,必須從平日起就要進行抑制自身欲望和邪念的訓練。而且抑制欲望和邪念這件事要成為習性,就是說,必須融入自己的性格,必須達至此種境界。
沒有成為自己的性格,沒有變成自己的血肉,那么一旦出現情況,即使想要克制自己也克制不了。所以,從平時起就要努力克制自己,進行克制欲望的訓練,也就是要不斷努力去提高心性。提高心性拓展經營
我一直強調“企業(yè)經營由經營者的器量決定”。不管你主觀上想把企業(yè)搞得多么出色,但“螃蟹只會比照自己殼的大小挖洞”。企業(yè)的發(fā)展水平取決于經營者的品格,即人的器量大小。
比如說,企業(yè)小的時候經營成功,但隨著企業(yè)規(guī)模變大,經營者掌握不住經營之舵,導致公司破產倒閉。因為經營者沒能隨著組織規(guī)模擴大而拓展自己的器量。
企業(yè)要發(fā)展壯大,不僅需要增加知識、增強技術技能,還要求經營者相應地擴展自己的器量,也就是說,經營者要有意識地做出努力,不僅要提升經營技巧,更要提升自己的經營理念和人格思想。
我年輕時也不具備優(yōu)秀經營者所需要的那種器量。年輕時,許多方面都不成熟,但我有點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缺點,我每天不斷努力,使自己有所進步,有所成長。
其實,從年輕時起,我就習慣在枕邊放上幾十本有關哲學和宗教的書籍,每晚臨睡前都要翻閱幾頁,不管多晚回家,都要翻上一兩頁。從年輕時起我就這么天天努力。所以我才會把自己的前半生歸納為“不斷提升理念的每一日”。這么說或許不夠謙虛吧。
我想很多經營者都是這么努力奮斗過來的。例如松下電器產業(yè)集團的創(chuàng)業(yè)者松下幸之助先生,創(chuàng)立了本田技研工業(yè)的本田宗一郎先生都是如此。
30多年前,京瓷公司順利成長發(fā)展,開始考慮上市。我去拜會一家日本有代表性的大銀行的總裁,我談到平時經常閱讀松下幸之助先生的著作,非常尊敬他,自己也想擁有像他一樣的人生觀,像他一樣工作、經營企業(yè),說了許多自己的想法。
那位銀行總裁年輕時便認識松下幸之助先生,所以我想他一定會附和我,不料他卻說:“松下幸之助先生年輕時也很任性,胡鬧得厲害。哪像你這么年輕,卻盡講些老成的話?!痹捳Z中帶著教訓的口吻。
聽了這話,我不禁愕然。因為是人嘛,在年輕時難免有很多缺點。但是我認為,關鍵是能否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即使是大銀行總裁對此也不予理解,這讓我感到意外和納悶。
后來松下先生晚年時,我有幸與他相見,并獲得了與他對談的機會。名不虛傳,他果然具備高尚的人格,富于真知灼見,不愧為舉世罕見的經營者。我想,他定是傾其一生,不斷努力擴展自己的器量。正因為如此,松下電器產業(yè)集團才能發(fā)展成為世界屈指可數的高科技企業(yè)。
本田宗一郎先生也是如此。本田宗一郎先生開始不過是一家汽車修理廠的老板,據說年輕時脾氣非常暴躁。現場有人工作馬虎,鐵拳和扳手什么的馬上就會飛過來。他本人公開說過,“就是為了享樂才工作”,每天晚上招來藝妓,喝酒唱歌,喧鬧不已。
本田宗一郎先生功成名遂,他晚年時,我有幸與他相會。那年本田宗一郎先生等幾位經營者,還有我都被選為瑞典科學院的外國委員,應邀一起參加相關活動。
一個星期左右,我和本田先生等一同巡游瑞典各地,同吃同住,我切身感受到本田先生的高尚人格。他柔和謙虛,富有同情心,令人難以相信他年輕時的那些軼聞。我想,正是由于本田先生不斷提升了自己的人格,才能赤手空拳創(chuàng)建本田技研工業(yè),并使之發(fā)展成世界頂級的汽車工廠。
對于經營者的人格與企業(yè)的業(yè)績同時提升的現象,我用“提高心性,拓展經營”這句話來表述。這句話道出了經營的真髓。你想拓展經營嗎?那么先決條件是,作為經營者,你必須提高自身的心性,提升自己的人格,能夠做到這一點,企業(yè)業(yè)績就會提高。
如果忽視了心性的提升,即使一時取得巨大成功的經營者,也難免沒落的命運。經營成功,當初似乎很優(yōu)秀的人,早則十年,晚則三十年,往往開始走上衰退之路。這是因為,當初他們埋頭工作,一時提高了人格,但在功成名就之后,不知不覺忘卻了謙虛,懈怠了努力,無法再把他們的人格維持在高尚的水準。
沒有人一生下來就具備高尚的人格和卓越的見識。在人生的歷程中,人們憑著自己的意志和努力塑造高尚的人格。尤其是我們經營者,擔負著很大的社會責任,因為我們雇傭了眾多員工,要對他們的生活負責。我認為,孜孜不倦,堅持學習,終生努力,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格,這是想要立身人世的經營者應盡的義務。
當代需要的領袖:由“真我”驅動、“不好對付”的人
說了些口氣很大的話。不過,我還是認為,要改變社會現狀,最重要的在于我們每個人的心靈狀態(tài)。我們要把西鄉(xiāng)南洲的遺訓當作鏡子對照,努力提升自己的心性,哪怕是提升一點點。
“不惜命、不求名、不謀官位、不圖金錢的人物,不好對付?!蔽艺J為,這幾句話正是西鄉(xiāng)本色的真實寫照,體現了西鄉(xiāng)這個人的真價值。西鄉(xiāng)自己就是一個不惜命、不求名、不謀官位、不圖金錢、無私的人,舍棄了私利私欲的人。
人一旦有了私欲,只一句“給你錢財”、“給你地位”、“給你名譽”,就可以輕易收買。而沒有私欲、不為得失所動的人,就不好對付。那么,用什么才能打動這種不為私欲所動的人呢?為社會為世人,或者說為他人好的利他之心,也就是用高層次的“真我”,才能打動他。不是這樣的人物,與之共同克服困難、成就國家大業(yè)就不可能。這就是西鄉(xiāng)要說的意思。
我們普通的人,要想達到西鄉(xiāng)那種境界,成為西鄉(xiāng)那種“不好對付”的人,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只要有強烈的意愿,決心向西鄉(xiāng)學習,天天努力,哪怕只實行西鄉(xiāng)教誨的幾分之一,那么無論我們的人生還是我們經營的事業(yè),都一定會順暢起來。
實際上,在培養(yǎng)心靈相通、值得信賴的干部、部下的時候,我并不強調要達到西鄉(xiāng)“不惜命、不求名、不謀官位、不圖金錢”那樣的高度。但是,當干部的人,至少是不為私欲所動,不為得失所動的人。只有靠真誠驅動的人,才有當干部的資格。
※※※
西鄉(xiāng)南洲是一個偉大的人物,他不懈地耕耘自己心靈的庭園,那兒綻放了大朵的鮮花。作為企業(yè)經營者,我們也要辛勤地耕耘自己心靈的庭園,哪怕只是一朵小花,也要讓它開得鮮艷奪目。
這樣,經營者們率先垂范、不斷提升心性,那么,不僅可以使自己的人生豐富多彩,而且可以拓展經營,可以實現企業(yè)里眾多員工的幸福。我堅信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