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大家每天都在進行。可是,您會洗手嘛?有很多人不了解關于正確洗手的科學知識,如很多人認為手看起來不臟就不需要洗手,有人認為用濕紙巾擦手可以替代用香皂和流動水洗手,也有些人會過度洗手,每天洗手次數(shù)多達50次。專家強調,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要從小養(yǎng)成,家長要多觀察孩子,不斷強化正確洗手的觀念。
中國健康教育中心辦公室主任田向陽:做孩子洗手的榜樣
手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無論你擁有一雙纖巧的銷售,在用手工作的時候,都會通過接觸環(huán)境而被細菌所沾染。一只普通的手上有數(shù)十萬個細菌或病毒顆粒。在用沒有洗干凈的手吃東西的時候,會把病菌帶入消化道,引起肝炎、痢疾;用手摸鼻子或挖鼻孔,會把病菌帶入呼吸道,引起感冒、腮腺炎、肺炎;用手揉眼睛,會引起紅眼病、砂眼。一雙不干凈的手所帶來的健康危害可見一斑,可謂“成也雙手,敗也雙手?!?/p>
“手衛(wèi)生”自然要從吸收開始??茖W研究提供了確鑿的證據(jù):在哪些經(jīng)常不洗手的人群中,發(fā)病和死亡的風險顯著增加。養(yǎng)成飯前便后洗手、外出歸來洗手、工作結束洗手、與別人握手前后洗手的習慣,至關重要。
養(yǎng)成良好的洗手習慣還僅僅是第一步,重要的還要保證科學和正確地洗手,用臉盆或器皿盛水洗手、只用濕毛巾或紙巾擦手、不用香皂或洗手液洗手,都打不到徹底清潔手衛(wèi)生的效果。正確洗手,至少還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用流動水洗手,二是使用香皂或洗手液,三是確保手掌、手背、指縫、指甲縫都被搓洗到,不留死角,四是用干凈的毛巾、紙巾擦干、自然風干,或用干燥器吹干。
要想孩子養(yǎng)成洗手好習慣,家長應當首先成為他們的榜樣。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洗出孩子的美好未來
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手的動作能力也是衡量孩子是否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標準,例如,3歲的孩子要會自己擰開瓶蓋、自己開關水龍頭、洗手洗臉等;4歲的孩子要學會自己刷牙、穿衣服、折紙等;5歲的孩子要會捆東西、串珠子、用剪刀、拉拉鏈、系紐扣等。孩子利用雙手對周圍環(huán)境的接觸和探索,是孩子最基本也是最需要的成長方式。但孩子在利用雙手實現(xiàn)自己成長的過程中,也存在著諸多的需要父母們關注和警惕的地方,因為許多孩子沒有養(yǎng)成衛(wèi)生用手的習慣,常常使銷售成為傳播眾多疾病的原兇。例如腹瀉性疾病、肺炎、呼吸道疾病、眼部感染、皮膚感染等疾病都可以通過雙手傳染。
毫無疑問,隔斷疾病傳播途徑,保證孩子健康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讓孩子養(yǎng)成正確洗手的習慣。建議父母們要指導孩子做到以下三點:
讓孩子學會正確的洗手方法。衛(wèi)生專家推薦了較為合理的五步洗手法,即:濕、搓、沖、捧、擦。整個步驟大概30秒左右。
讓孩子知道什么情況下需要洗手。根據(jù)專家的建議,父母要提醒孩子一下幾種情況需要洗手:飯前飯后;便前便后;在室外玩耍,沾染了臟東西之后;吃藥之前;接觸過血液、淚液、鼻涕、痰液和唾液之后;做完掃除工作之后;接觸錢幣之后;戶外運動、寫作業(yè)、購物之后等等。
引導孩子把正確洗手的行為形成一種好習慣。心理學家們研究發(fā)現(xiàn),一種行為重復21天就會初步變成習慣,而90天的重復之后可能會形成穩(wěn)定的習慣。孩子習慣的養(yǎng)成有一個由被動到主動再到自動的過程,所以父母要將孩子的洗手動作養(yǎng)成習慣,需要長時間的培養(yǎng)和堅持,這就要在孩子需要洗手的情況下不斷提醒和訓練孩子。
孩子的健康成長及幸福人生的創(chuàng)造都是需要通過雙手來實現(xiàn)的,而正確的洗手習慣是對孩子健康和幸福人生的最重要的保護。
中國兒童中心活動部部長王秀江:洗手也有大學問
自從家里有了小朋友以后,自己就遇到了各種各樣的教子問題。問問我的父母有沒有這些問題,父母都搖頭。也許以前都只是“粗養(yǎng)”,如今我們已經(jīng)進入到了一個孩子“細養(yǎng)”的時代了。
在這個“細養(yǎng)”時代,教子問題越來越細分,有身體發(fā)育的,有生病治病的,有穿衣穿褲的,有識字識圖的……作為細養(yǎng)時代的一名家長,我們確實要重視那些細小的問題。而實際上細小問題的解決正式育兒過程中的一個個小點,這些點連成線、鋪成面,就是我們全部的育兒過程。細小問題的解決與所有問題的解決都有共通性,就是需要我們正確認識兒童,采取適合兒童成長規(guī)律的方式進行教育。所以,細小問題其實也是大問題。
洗手是個“小問題”。但洗手習慣養(yǎng)成、正確洗手方法、如何教育孩子洗手卻都是大問題。家長們常常要跟小朋友講,飯前便后要洗手,戶外活動回來后要洗手,畫完圖畫要洗手。家長反復地說,反復地講,可是小朋友遇到“好吃的”、“好玩的”,又會忘記要洗手,或者撒謊告訴你他早已洗過了,或者隨便沖一下,應付一下了事。這時候,家長們可能會覺得孩子怎么會這樣呢。其實,孩子就是這樣的。孩子沒有按照我們的要求洗手,常常忘記洗手,自己補情愿洗手,或者受外界影響不洗手,都是很正常的。一方面是孩子的認知水平還沒有達到充分認識問題重要性的高度。孩子對我們常說的細菌啊、病毒啊,還沒有這個概念。另一方面是孩子的行為在滿足需要和控制欲望之間進行斗爭,養(yǎng)成一個號習慣不是一蹴而就的。家長在引導孩子正確洗手時,要有正確的認識,多觀察孩子,注意與孩子的交流中多些形象化語言,不斷強化正確洗手觀念和方法,還要注意自己行為的榜樣作用。
育兒無小事,小事中有大道理,有大學問。作為新時代的家長,我們應該做一個勤學習、善觀察、會反思的人。
兒童教育專家小巫:讓孩子“愛”上洗手
凡當父母者,第一心愿就是孩子的身體健康。這需要再日常生活中培養(yǎng)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比如洗手。成年人都知道洗手的重要性,但孩子卻對此毫無概念。要是我們成天跟祥林嫂似的念叨:洗手??!快去洗手!孩子反而會拿父母的話當耳邊風。有沒有更聰明的溝通方式呢?
孩子的好習慣可以靠游戲來培養(yǎng)和強化。聰明的父母會在“寓教于樂”的故事與游戲中,讓孩子愉快接受。同樣,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也可以通過這兩者達到目的。
方法一:聽故事,愛上洗手
孩子都愛聽故事,他們會把自己想象成故事的主人公,或者把ta當成自己的榜樣或朋友。有一些科普讀物比如2012年全球洗手日5周年特別出版的《小手歷險記》,就是讓孩子們在聽故事的過程中領會到洗手的重要性?!缎∈謿v險記》以小手去找胖肥皂為線索,記述了小手一天的旅程。父母不必特別強化細菌的危害,而是用輕松的語氣形容小手見到香皂洗手后的快樂,讓孩子認為洗手是件好玩兒的事情。
方法二:玩游戲,愛上洗手
父母們可以根據(jù)給孩子講的故事“研發(fā)”出相應的游戲。就拿《小手歷險記》來說,小手和胖香皂是最好的朋友,每天都要相互擁抱好多次,而且每次擁抱,小手都要給胖香皂唱兩遍《祝你生日快樂》,胖香皂才能安靜的睡覺;另外,胖香皂擁抱完小手,把叫做“細菌”的“淘氣包”們都沾到自己身上,小手也要給胖肥皂沖澡,把淘氣包們送進他們的大本營——下水道,才算結束游戲。利用這些情節(jié),父母可以把洗澡這件事,變得特別有趣。
要讓孩子形成良好的洗手習慣,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我建議,每次孩子需要洗手時,你都帶著ta一起洗、一起玩兒、一起唱,洗完互相聞一聞——“香不香?干凈不干凈?”等孩子的習慣培養(yǎng)起來后,你就不必這么“麻煩”了。當然,也許你已經(jīng)習慣和孩子一起洗手,那就又多了一個親子時光!
每個孩子都千差萬別。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溝通方式,還需要父母自己花心思好好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