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心價值體系決定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性質和方向;從馬克思主義視域看,任何社會都有其核心價值體系,并為鞏固和發(fā)展社會經濟、政治制度所服務;人類社會的變革往往先從破除舊的核心價值體系開始,再逐步建立起新的核心價值體系,進而推動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引領當今人類社會發(fā)展進步的寶貴精神財富。
【關鍵詞】價值觀 核心價值體系 社會規(guī)范
核心價值體系是一個國家全體人民或大多數社會成員共同認可、普遍遵循、自覺踐行的主導價值觀念和價值追求。它在整個價值體系中起主導和引領作用,決定著社會意識的性質和方向,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它不僅作用于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各個方面,而且對每個社會成員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施加著巨大影響。任何社會都有自己的核心價值體系,它們都是在一定社會基本經濟、政治制度的基礎上形成的,并為鞏固和發(fā)展經濟、政治制度所服務。按照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發(fā)展五個社會形態(tài)的劃分,每次社會變革往往先從破除舊的核心價值體系開始,再逐步建立起與新社會體制相適應的核心價值體系,進而推動人類社會發(fā)展進步。
原始社會核心價值體系
原始社會是人類發(fā)展的第一階段。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fā)現(xiàn)世界上有哪個民族沒有經歷過原始社會,人類一經出現(xiàn)原始社會就產生了。
原始社會按階段分類可分為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的人類經濟活動,主要是通過采摘果實、狩獵或捕撈獲取食物。當時人們群居在山洞里或部分地群居在樹上,以一些植物的果實、堅果和根莖為食物,同時集體捕獵野獸、捕撈河湖中的魚蚌來維持生活。
中石器時代是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之間的人類物質文化發(fā)展的過渡性階段,這一階段是人類直接取之于自然的攫取性經濟高漲、并孕育向生產性經濟轉化的時期,這一時期細石器被大量使用,并廣泛使用弓箭,以及馴狗,在一些地方還發(fā)現(xiàn)了獨木舟和木槳。
新石器時代是人類原始氏族的繁榮時期,以磨制的石斧、石錛、石鑿和石鏟,琢制的磨盤和打制的石錘、石片、石器為主要工具。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得到了全盛,婚姻制度由群婚轉向對偶婚,形成了比較確定的夫妻關系。在氏族內部,除個人常用的工具外,所有的財產歸集體公有,有威望的年長婦女擔任首領,氏族的最高權力機關是氏族議事會,參加者是全體的成年男女,享有平等的表決權。
原始社會是馬克思主義人類學理論上的一種社會組織類型,它以親族關系為基礎,人口少,經濟生活采取平均分配的辦法,對社會的控制則靠傳統(tǒng)和家長來維系,而無習慣法和政府權力。原始社會通過道德規(guī)范、宗教規(guī)范,特別是習慣來調整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年齡與性別相同的人具有同等社會地位,如有爭執(zhí)則按照傳統(tǒng)準則進行調停,人們普遍遵循這些準則。世俗習慣是原始社會的人們在長期的共同生產和生活中逐漸形成的,世代相傳成為氏族成員的內在需要和外在自覺的行為模式或行為慣性。社會規(guī)范涉及公共管理、婚姻家庭、財產繼承、漁獵耕種、產品分配、血族復仇等方面,如嚴禁氏族通婚、相互幫助、立行血族復仇、組織漁獵和原始農業(yè)生產、平均分配產品、共同舉行宗教儀式、參加氏族公共事務的討論和管理等等。
這些社會規(guī)范都是由生產力極端低下所決定的,并與當時的社會結構相適應,維持了原始社會的生產和生活秩序。原始社會以習慣為主的社會規(guī)范體現(xiàn)了全體氏族成員的共同利益和意志,這些以習慣為主的社會規(guī)范依靠氏族部落領袖的威信、社會輿論和人們的自覺遵守來保證其實施,所以以習慣為主的社會規(guī)范也就自然而然構成了原始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
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定的社會規(guī)范最終由一定的社會生產方式所決定,規(guī)范的內容、意義和目的都是為了規(guī)范人的行為,調整某種社會關系。按照這一理論衡量,原始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受盲目的自然必然性的支配,根本談不上個人的行為自由,所以以習慣為主的社會規(guī)范是人類社會最原始、最低級的核心價值規(guī)范形態(tài)。
奴隸社會核心價值體系
原始社會后期,隨著石器的發(fā)展,金屬工具的出現(xiàn),生產進一步發(fā)展,勞動生產率有了較大提高,社會產品除維持人們的生活必需以外,開始有了剩余。剩余產品的出現(xiàn),一方面為一部分人擺脫繁重的體力勞動,專門從事社會管理和文化科學活動提供了空間,從而促進了生產力的發(fā)展;另一方面也為私有制的產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隨著私有制的產生,社會上出現(xiàn)了剝削階級,原始社會各部族之間為了自身利益頻繁發(fā)生戰(zhàn)爭,戰(zhàn)勝部族以戰(zhàn)敗部族的軍隊和臣民作為奴隸,先后建立了奴隸所有制國家,原始社會開始解體,奴隸制度開始形成。奴隸社會是原始社會瓦解后出現(xiàn)的第一個階級社會,它以奴隸主占有奴隸的人身、實行超經濟奴役為主要特征。在奴隸社會中,奴隸主在經濟和上層建筑中居主導地位,奴隸占有制生產方式決定著整個奴隸社會的發(fā)展方向,奴隸被稱為“會說話的工具”,他們是主人的財產和商品,沒有任何權利,連子女也屬于主人。奴隸不受法律保護,奴隸主可以任意買賣甚至宰殺自己的奴隸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
原始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在私有制出現(xiàn)后被逐步打破,在奴隸社會中“神權法思想”和宗法為核心的“禮治思想”占統(tǒng)治地位。神權法思想的基本特點:一是崇尚暴力、專講刑殺,而不認德教;二是篤行上帝,專事鬼神,而不注重人事。其基本內容是“天命”、“天罰”,所謂“天命”是指統(tǒng)治者手中的權力來自上天,“天罰”是假借“天”的名義,對不服從其統(tǒng)治的人或部族實行處罰。作為奴隸主階級利用宗教迷信進行統(tǒng)治的一種手段,為取得人們的擁護,他們把奴隸主的權力說成是“神”所授予的,把體現(xiàn)奴隸主意志的法律說成是“神”意的體現(xiàn)?!吧駲喾ㄋ枷搿笔菛|西方奴隸社會普遍采用的統(tǒng)治思想,與西方奴隸社會不同的是我國奴隸社會還誕生了以宗法為核心的“禮治思想”。把倫理道德與法律規(guī)范合為一體是“宗法禮治思想”的本質,它以“親親”、“尊尊”為基本原則,成為中國奴隸社會又一核心價值觀。所謂“親親”即親其所親,按血緣宗法關系來區(qū)別貴賤,使親著貴,疏著賤;所謂“尊尊”即尊其所尊,凡居高位者都是尊者,居其下者應尊其上,奴隸和平民必須服從奴隸主貴族,下級貴族也要服從上級貴族,所有臣民必須服從天子,不許違抗,否則要受到嚴厲的處罰。在奴隸社會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作為當時統(tǒng)治階級的奴隸主貴族,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主要是利用“神權法”和“宗法禮治思想”來統(tǒng)治社會,當時占統(tǒng)治地位的法律思想也受二者支配,因此可以認定,“神權法思想”和以宗法為核心的“禮治思想”構成了奴隸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
奴隸社會核心價值體系作為奴隸社會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武器,雖然其本質是在思想上欺騙和麻痹奴隸,使奴隸安于現(xiàn)狀,聽天由命,不做反抗,以達到統(tǒng)治階級長期統(tǒng)治的目的,但它卻在思想上為奴隸社會的發(fā)展確定了方向,尤其是中國的奴隸社會把“禮”、“刑”相結合,創(chuàng)造發(fā)明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罰”思想,說明了統(tǒng)治階級政治上的成熟,其影響極為深遠,為以后中國傳統(tǒng)法制的形成奠定了理論上的基礎,被后世奉為政治法律制度理想的原則標本。
封建社會核心價值體系
奴隸社會后期,出現(xiàn)了大批由奴隸主階級產生的大土地所有者,社會矛盾日益激化,愚昧迷信的奴隸社會核心價值體系被逐步廢除以后,各奴隸主所有制國家通過長期不同形式的革命性變革逐步走上了封建化道路。封建社會形成的自然經濟以土地為基礎,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盡管東西方封建社會在形成方式上有所不同,但東西方封建社會以土地為基礎的所有制是共同特點。
封建社會在世界范圍內之所以能夠長期維系,靠的就是封建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這種核心價值體系通常以“君上大權”為骨架,并融入宗教、儒釋道等一些有利于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最為典型的是中國儒家的“三綱五?!彼枷??!叭V五常”來源于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但最早淵源于孔子,宋代朱熹將三綱、五常聯(lián)用。“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它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于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做出表率,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系?!拔宄!奔慈?、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和規(guī)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系的行為準則。仁、義、禮、治、信的意思就是仁愛、忠義、禮和、睿智、誠信。
以“君上大權”為骨架的“三綱五常”思想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和等級秩序的神圣性、合理性而辯護,成為封建專制主義統(tǒng)治的基本理論,為我國歷代封建統(tǒng)治階級所維護和提倡。這種核心價值觀起著規(guī)范、禁錮人們思想和行為的作用,2000多年來一直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國民性,在一定時期也起到了維護社會秩序、規(guī)范人際關系作用,但客觀評價封建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它既有壓抑、扼殺人的自然欲求的消極影響,也有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方面的積極影響。
資本主義社會核心價值體系
封建社會末期,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促進了社會自然經濟的解體,同封建制度的地方特權、等級制度和人身依附相矛盾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制度在經過工業(yè)革命后最終得到確立。資本主義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歷史產物,其核心價值體系是:“自由”、“平等”、“博愛”、“民主”、“人權”等價值觀念。18世紀末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中誕生的《人權宣言》對資本主義價值觀的核心作了較為完整的表述,強調資本主義是資本為主的社會制度,主張尊重資本和財產私人所有,任何人不得非法侵占。私有制是資本主義最主要的內容,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一次又一次的資產階級革命中得到完善。
在如何對待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問題上,我們既主張辯證對待、大膽借鑒,同時又主張徹底批判、實踐超越。資本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缺陷,并不在于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本身,而在于它的資產階級性質及其抽象的人性論、虛偽性和欺騙性,實際上資本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提倡的這些價值觀并不是資本主義所獨有的,無產階級和社會主義把它還以人類共同的文明成果與價值認識的本來面目,在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了這些價值觀念,更具有真實性、唯物性和現(xiàn)實性。
認真分析資本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倡導的內容,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資本主義對政治和精神的統(tǒng)治,已經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經濟、政治和精神發(fā)展的嚴重障礙,隨著資本主義的深入發(fā)展,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和涵義最終會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和涵義所替代,正如馬克思所預言的那樣,資本主義制度也會被社會主義制度所取代,只不過是一個慢長的歷史過程而已。
社會主義社會核心價值體系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都是人類進步的歷史產物,是同處于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兩大社會形態(tài),是當代最主要的兩種價值觀,也是當代最基本的兩種社會制度。社會主義主張或提倡公共或是整個社會作為整體,來擁有和控制生產資料,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共利益,其特色為提倡由集體或政府擁有和管理生產工具,以及物質分配。中國是典型的社會主義國家,新中國成立后,從1956年開始步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并逐步形成了以計劃經濟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以及以意識形態(tài)單一化為特征的社會結構,“集體主義”至上是計劃經濟時期的一元化核心價值觀,這種價值觀與當時的經濟發(fā)展水平極不適應,在這種價值觀的支配下,“平均主義”、“大鍋飯”現(xiàn)象嚴重,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極大地阻礙了生產力的發(fā)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中國轉型的序幕,一元價值觀逐步被打破,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構建過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也逐步清晰明朗起來。20世紀80年代初,意識形態(tài)領域開始大興“五講四美三熱愛”之風。2006年3月4日胡錦濤在第十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四次會議的民盟、民進聯(lián)組會上發(fā)表“關于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講話中提出“八榮八恥”,提出這一價值觀的目的在于引導中國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2006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一次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科學命題。2007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七大把這一科學命題作為一項重大戰(zhàn)略任務寫入十七大報告之中。2011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fā)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這一科學命題又進行了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進一步確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是: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并強調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方向”。
縱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和內在結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僅解決了當今世界代表社會主義陣營、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華民族在發(fā)展道路上舉什么旗、走什么路、實現(xiàn)什么樣的目標等重大現(xiàn)實問題,而且明確了為實現(xiàn)共同的奮斗目標,全體公民應當具備什么樣的精神風貌和行為規(guī)范等重要問題。因此,可以得出這樣結論:中國共產黨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進程中,又一次發(fā)展創(chuàng)新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這一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是源于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并吸收人類先進文化發(fā)展起來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廣泛的民眾基礎和時代特色,具有極強的科學性、民族性、時代性和開放性,是引領人類社會進步的寶貴精神財富。
(作者單位:中國環(huán)境管理干部學院)
【注釋】
①王瑩:“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鞏固共同理想道德基礎”,《河北日報》,2011年第11期。
②夏海軍,栗志剛:“建設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本,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江淮論壇》,2009年第4期。
③楊義芹:“共建共享和諧社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湖北社會科學》,2007年第9期。
④高峰:“關于公民教育的馬克思主義解讀”,《思想政治研究》,2010年第12期。
⑤賈占軍:“網絡文化建設呼喚和諧價值觀念”,《新西部》,2009年第1期。
⑥黃士安,戴木才:“如何科學對待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光明日報》,2012年第2期。
責編/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