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履行社會責任是媒體的立身之本。然而,近幾年一些媒體在新聞報道中所表現的社會責任感缺失現象越來越嚴重。本文以“煙臺毒蘋果”事件為例,探討我國媒體存在的新聞價值取向錯位、違背新聞規(guī)律、輿論引導失職、人文關懷缺失等問題,提出堅持新聞專業(yè)主義、正確引導輿論、注重人文關懷、健全法律機制,加強新聞管理等對策。
【關鍵詞】新聞媒體 “毒蘋果”事件 社會責任
2012年6月,《新京報》一篇名為《煙臺紅富士套藥袋長大》的文章稱,煙臺棲霞至招遠地區(qū)蘋果樹大量使用藥袋,且藥袋中使用的農藥是國家禁止使用的。文章認為藥袋中生長出來的蘋果,農藥殘留可能會超標。該報道一出引起了很多消費者的關注,甚至有人認為,套藥袋長大的蘋果都是“毒蘋果”。然而后期的調查顯示,藥袋的使用并非像報道中所說的那么普遍,藥袋中的藥不是國家禁止的農藥,而市場檢測結果也顯示農藥并不超標。雖然調查澄清了“毒蘋果”的事實真相,但此報道產生的影響卻是無法挽回的,煙臺幾百噸蘋果嚴重滯銷,每斤下滑5毛錢左右,嚴重影響了農民的收入。
而后,報道“煙臺蘋果套藥袋”的記者王某承認,只采訪了招遠棲霞兩地,并且只采訪了一個果農,文中的表述的確以一概全了。過去曾出現過“紙餡包子”和“海南香蕉有薩斯病毒”的虛假報道,都傷害了商農并危害市場,而今又出現“煙臺毒蘋果事件”,我們不得不思考為什么這樣的事件層出不窮,媒體的社會責任到哪里去了,他們還是“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無冕之王”嗎?
一、媒體在報道此類事件中存在的問題
1、新聞專業(yè)主義缺失
“筆下有千軍萬馬、筆下有生命悠關、筆下有是非曲直、筆下有毀譽忠奸”,這是對新聞工作者社會責任最簡明的概括。作為媒體工作者,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這是黨和人民對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責任之所在。然而,媒體對“毒蘋果”等一系列事件的報道卻反映出媒體新聞價值取向存在嚴重的偏差,媒體在報道此類新聞時,并沒有以它的社會價值取向為首要標準,記者為爭取第一時間的報道機會,未經深入細致地調查就草草的下結論,嚴重違背了新聞專業(yè)主義精神。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很多報業(yè)集團為了節(jié)省成本,追求經濟效益,聘用了大量的編外記者。這些記者大都責任心不強,靠發(fā)稿件領取稿酬,為了多寫多發(fā),很多新聞不經核實就亂寫一通,有的甚至制造虛假新聞來爭取受眾的注意力,以達到發(fā)行量和收視率的提升。由此可見,一些媒體在激烈的競爭中出現的新聞價值取向的錯位,新聞專業(yè)主義精神的缺失就不難理解了。
2、違背新聞規(guī)律
而在“毒蘋果”事件中,該報道的記者稱煙臺蘋果大量使用藥袋,藥袋中使用的農藥是國家禁止使用的福美胂和退菌特,但事實證明,該現象在煙臺并不像報道中說的那么普遍,國家禁止使用的農藥也所言非實。記者在未經全面調查清楚的情況下就刊發(fā)不負責任報道,不僅給當地的果農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同時也使公眾對媒體的信任度產生了懷疑。zYFQjcQ4gs9un+dJjL/nVznZ7elkjM70ULkwqKqcFrA=近年來中國頻發(fā)食品安全事故,媒體在監(jiān)督披露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時也出過“紙包子”“致癌香蕉”這樣的烏龍事件。當今社會競爭激烈,媒體為了生存適度追求轟動效應,適度煽情,也可理解。但無論在什么情況下,媒體也不能忽略自己的社會責任,不能漠視新聞真實性原則。
3、輿論引導失職
當今社會正處在一個思想觀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多元化時代,人們對許多問題的判斷標尺、價值觀念正發(fā)生變化,這就需要我們亮出主流的聲音,切實提高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迫于市場競爭的壓力,一些媒體為了爭取受眾,吸引眼球,擴大賣點,而迎合某些受眾的低級趣味,大肆炒作明星隱私、緋聞,渲染色情暴力,不僅損害了新聞工作者的形象,而且貽害讀者、誤導公眾。媒體濫用傳播權不負責任的報道誤導社會公眾,嚴重者甚至只為吸引眼球故意挑起社會矛盾,若不加以規(guī)范和制止,后果是相當嚴重的。2006 年南京“彭宇案”,法院判決彭宇賠償徐老太4萬余元,審判結果令輿論嘩然,此后老人跌倒無人敢扶的事件屢見不鮮。但事實的真相是徐老太確實是被彭宇撞倒的,而媒體此前的報道卻一直偏向彭宇未撞人,造成了“好人沒好報”的假象,在社會上產生了極壞的影響。可見媒體的報道和輿論導向始終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輿情是朝著正面還是負面發(fā)展,媒體的報道和輿論引導至關重要。
4、人文關懷缺失
新聞從業(yè)者,要時刻牢記自己的社會責任,而在眾多的社會責任中,對受眾實施必要的人文關懷是媒體從業(yè)者尤為重要的責任之一。但是在現實的新聞工作中,新聞從業(yè)者卻常常忽略這一點,一些媒體為了最大限度的獲取商業(yè)利潤,不顧社會道德,以揭露名人隱私、丑聞、天災人禍為能事,造成一些無可挽回的后果?!都~約時報》記者凱文·卡特曾拍攝一副震撼人心的攝影作品《饑餓的小女孩》,一個蘇丹女童,即將餓斃跪倒在地,而兀鷹正在女孩后方不遠處,虎視眈眈,等候獵食小女孩。這照片為他贏得了普利策新聞特寫攝影獎,但同時也引來諸多批判與置疑。兩個月后卡特自殺了,原因是承受不了自己內心的罪惡感和深深的愧疚。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新聞作品之外,還有比它更重要的道德和人性。而在我國當前的新聞界,這種以堅持客觀報道立場為借口,冷漠對待報道對象的情況也屢見不鮮。例如媒體對“楊麗娟追星事件”的報道,眾多媒體積極參與到事件中為楊麗娟追星提供輿論支持,更有甚者竟然成為了事件的策劃者,為楊麗娟籌措資金完成夢想。在媒體的積極參與下楊麗娟實現了其追星的夢想,代價卻是其父親的生命。
二、媒體應盡的社會責任
1、堅持新聞專業(yè)主義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而客觀公正則是保證新聞真實的必要條件。媒體必須報道真實的信息,真實不僅體現在信息來源的真實性上,也體現在信息輸出的全面客觀性上,同時要以實證科學的理性標準評判事實,不屈從于任何勢力,服務于公眾的利益,這是應有的新聞專業(yè)主義精神。馬克思在主編《萊茵報》時就提出:“報刊的本質最是真實的和純潔的”,“報刊應當根據事實來描寫事實而不是根據希望來描寫事實”??梢娬鎸嵭允切侣劦幕緦傩?,亦是新聞報道的基本原則。堅持客觀、公正的報道新聞,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對于民生類新聞,媒體應該冷靜,在充分把握相關信息的基礎上進行信息的傳遞,媒體應注意對新聞信息的選擇和過濾,遵循客觀、公正、平衡的報道原則,且富有建設性。記者應該盡量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客觀報道尊重科學、尊重事實,尤其是在專業(yè)性很強的領域,記者更要本著科學和理性精神,求真求實,而不能合理想象、盲目推理,介入到事實中,參與和推動事件的發(fā)展,否則必將鑄成大錯。
2、正確引導輿論
新聞傳媒不僅可以引發(fā)輿論、反映輿論和代表輿論,同時還影響和引導輿論。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對新聞工作者而言是至關重要的,是搞好新聞的根本所在。2012年7月,《海峽都市報》獨家報道并全程追蹤榕城“托舉哥”的故事,打動了全國各地許多讀者和網友。連續(xù)十幾個版的強力報道不僅帶動同城媒體乃至新華社、中央電視臺、東方衛(wèi)視等眾多媒體紛紛跟進,進而引起了全國媒體的持續(xù)關注。集中宣傳好人好事,弘揚社會正氣,體現了一個負責任媒體的社會責任感。正是由于傳媒的內容具有示范作用,對社會道德風氣和價值觀的形成,尤其是未成年人的世界觀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報道中,要體現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弘揚社會正氣,倡導科學精神,營造健康有益的文化氛圍。同時,要更注意網絡媒體的輿論導向問題,加強網絡媒體監(jiān)督和自律,從而起到正確引導輿論,推動社會發(fā)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
3、注重人文關懷
對弱勢群體實施必要的人文關懷是媒體的社會責任。媒體的一言一行都對受眾和社會起著示范和引導的作用。媒體完全有義務對受眾傳播知識、提供便利,對受眾進行正確的引導,而不是為了尋找新聞噱頭,爭奪眼球而忽視媒體的社會責任,對當事人或其他人造成傷害。媒體工作者應不斷提高自身職業(yè)素質和道德修養(yǎng),在報道中要有所為,有所不為,真正的從被訪者和受眾的角度出發(fā),注重人文關懷。無論在什么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媒體都應牢記自己的社會職責,關注人民的疾苦,對受眾給予應有的人文關懷,這是傳媒角色的社會屬性所決定的,同時也是每一個新聞工作者應該做到的。
4、健全法律機制,加強新聞管理
一個健全的社會必須有法律作為保障,新聞媒體也不例外。健全法律監(jiān)督機制和大眾監(jiān)督,加強對媒體從業(yè)者的監(jiān)督,制定相關法律法規(guī),嚴肅處理違反本行業(yè)職業(yè)道德和法律法規(guī)的人員,規(guī)范新聞從業(yè)者的行為。只有有了堅實的法律法規(guī)做后盾,才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同時,加強新聞管理,規(guī)范媒體競爭。2011年3月中國傳媒社會責任座談會在北京大學召開,發(fā)布了首份傳媒行業(yè)社會責任報告,提出了推動媒體的社會責任管理,通過多種方式督促媒體社會責任的履行,以行業(yè)標準的形式規(guī)范傳媒管理,防止各種惡性競爭的發(fā)生,在規(guī)范的市場競爭中,不斷提升媒體自身實力,做大做強?!?/p>
參考文獻
①新聞自由委員會,展江 譯:《一個自由而負責任的新聞界》[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5
②袁滿,《傳媒社會責任與構建和諧社會》[J].《新聞愛好者》,2009(9)
③魏金成:《新聞法規(guī)與職業(yè)道德教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158
④霍袆然,《當前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J].《語文學刊》,2007(6)
(作者:河北經貿大學人文學院新聞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