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2年2月8日,中美雙方就電影產業(yè)達成協議,美國大片每年的引進名額將增加14部,同時將分賬比例從13%提升至25%。這些數字對好萊塢巨頭們而言,如同吹響了開采金礦的號角??v觀此后上映的電影頻頻打出“中國元素”牌,并且吸金成功。從這些“中國元素”中我們應當看到其中的利好因素,但更應該對好萊塢大打中國元素牌有理性的認識。
【關鍵詞】全球化 好萊塢電影 中國元素 文化帝國主義
一、好萊塢電影里中國元素的運用
所謂中國元素是指和中國相關的,能代表中國的“人物形象、場景建筑、服裝、音樂、風俗習慣、思想觀念等”,能被人“感知到的有形與無形、物質與精神方面的質素符號。”
追溯以往,好萊塢電影中最早出現一些中國城市、建筑是在20世紀80年代,相較于過去中國元素作為影片點綴的運用,如今好萊塢電影里的中國元素呈現出以下特點:
1、出現頻率增加
好萊塢電影里中國元素的出現頻率不再是零零星星,一晃而過。2012年到2013年,好萊塢頻頻向中國明星拋出橄欖枝,中國明星在好萊塢的作品數量和角色分量有上升趨勢。截止2013年10月,引進中國院線上映的好萊塢電影中《鋼鐵俠3》、《敢死隊2》、《云圖》等多部影片對中國元素的出現頻率明顯增加。
2、形式多樣化
過去,中國功夫被認為是好萊塢電影里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元素,中國功夫經美國文化加工,配合現代化的包裝,既能與中國觀眾形成“共同的意義空間”,又能迎合美國人對東方文化的獵奇心理。如今,好萊塢電影對中國元素的運用已經不再局限于功夫領域,其形式更加多樣:好萊塢電影中出現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標志性景觀、建筑,如《阿凡達》中的哈利路亞懸浮山便是以張家界的乾坤柱為原型;中國服飾和中國美食也相繼在好萊塢電影里出現。形式多樣的中國元素使好萊塢電影更加飽滿多彩也因此被中外觀眾所津津樂道。
3、以華人女星參演為主打
相比早期成龍、李連杰等男星靠中國功夫闖蕩好萊塢電影不同,現在好萊塢電影里的中國面孔更多地聚焦在了華人女星身上,展現東方女性之美。在2012年年底上映的科幻巨制《云圖》中周迅一人分飾三角,并和湯姆·漢克斯、休·格蘭特等大牌演對手戲,她的顛覆性演出得到觀眾的好評。接著,余男出演了好萊塢大片《敢死隊2》。同年,李冰冰在《生化危機5:懲罰》里飾演的美亞混血女王,與米拉·喬沃維奇攜手對抗僵尸與“病毒”。2013年范冰冰也試水好萊塢,在4月底上映的《鋼鐵俠3》中亮相。華人女星頻頻參演好萊塢影片,已然成為好萊塢電影的???。
二、好萊塢電影為何大打“中國元素”牌
2012年中美就電影產業(yè)達成協議,美國大片每年的引進名額將增加14部,同時將分賬比例從13%提升至25%。這些數據讓好萊塢的巨頭們看到商機,此后便大打“中國元素”牌,以帶有“中國元素”的好萊塢電影攻占內地票房。好萊塢電影對中國元素如此頻頻示好,在樂觀派眼中好萊塢電影里中國元素的呈現正好迎合了西方國家想要了解一個更加真實的中國,“以滿足基本的‘奇觀’訴求”,是中國日益強大后美國對中國文化的重視與肯定,我們還可以通過好萊塢這個平臺向世界展示中國。不過,我們不能盲目樂觀,應該理性看待:好萊塢電影里的中國元素只是其實施全球化戰(zhàn)略的一種手段。
1、靠“共通意義空間”搶奪市場份額
好萊塢電影以商業(yè)價值為本位,具有很強的市場性,然而它從不滿足于本國市場。自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好萊塢就不遺余力地推行全球化戰(zhàn)略。幾十年來,好萊塢電影獨占鰲頭的局面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深愈演愈烈,好萊塢正日漸擴大著對世界電影市場的滲透和掌控,其票房及副產品收入在世界電影市場所占份額也從上世紀70年代末的60%飆升到如今的90%。在商業(yè)嗅覺極其敏銳的好萊塢人眼中,有著十三億人口的中國無疑是一塊香餑餑,具有無限的市場潛力,他們甚至宣稱,讓中國成為“第二個歐洲”。好萊塢狂流席卷中國,2011年全年好萊塢在中國獲得的票房收入超過38億元,占據中國國內票房總數的29.06%。2012年中美達成的電影協議中放寬了引進進口大片的數量,更重要的一點就是片方所得的票房分賬比例由此前的13%提高到25%,這些條款對好萊塢電影的制片人而言無疑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好萊塢巨頭們自然深知要想奪下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最簡單快捷的方法莫過于在影片中大打中國牌,與中國觀眾形成“共通的意義空間”,讓影片更容易得到心理認同。在好萊塢的影片里加入中國元素,可以滿足接受多年好萊塢電影“洗禮”的中國受眾對好萊塢劇情、特效的需要;亦可以吸引眾多為追求中國元素的潛在受眾進到影院欣賞電影。這無疑是保證了好萊塢電影的票房,增加了制片方收入。
2、以好萊塢式中國元素進行文化侵略
好萊塢電影是傳播美國文化的主要手段,美國學者約翰·耶馬曾在1996年發(fā)表的《世界的美國化》一文中指出:“美國真正的‘武器’是好萊塢的電影業(yè)”。幾十年來,美國將自己的意識形態(tài)、生活方式通過好萊塢電影傳播到世界各國,使世界各民族文化趨于“同質化”。然而,隨著民族意識的覺醒和增強,許多國家都開始意識到“美國文化帝國主義”的侵略性,并且各國依靠自己的本土文化開始對好萊塢電影進行不同程度的抵制。如英國通過征收所得稅等方式抵制過美國電影,韓國也發(fā)生過抵制美國電影的運動。在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美國想到了新的方式進行文化侵略——利用和改造各國本土文化。好萊塢電影將自己定位為其他地域本土文化的代言人或取代者。從歐洲文化、拉美文化、非洲文化再到亞洲文化,好萊塢兼容并蓄。好萊塢式的中國元素也不過是美國對中國文化侵略的一種手段,若我們對影片仔細分析,便可以清楚的看到不管好萊塢電影中有多少中國元素,這些中國元素都是經過好萊塢重新解構過的,帶著美國人的價值觀,充斥著娛樂化和商業(yè)性,它并不是對中國形象最本質的呈現。經過好萊塢包裝過的中國文化再以好萊塢出品的方式出現在中國電影市場,無形中影響著中國年輕的一代,將他們陷入好萊塢式的中國文化中。
3、威脅我國文化安全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將自己展示給世界,讓各國人民了解中國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當我們?yōu)槌尸F中國元素的好萊塢電影喝彩時,是否應當反思為什么中國本土電影人沒法制作出像《功夫熊貓》這樣膾炙人口的影片呢?為什么我們自己不能很好的將中國形象傳播出去,反而要由美國來展示呢?中國導演陸川就曾發(fā)出這樣的感嘆。深思之下就會發(fā)現,好萊塢積極地向世界推介中國文化絕不是出于善意,由于缺乏最深層次的認識,其對某些中國元素存在著錯誤解讀,好萊塢這樣隨意選擇感興趣的“中國元素”制作成電影向世界傳播,其實已經波及中國的文化安全,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結語
2012年中美就電影產業(yè)達成協議后,在“全球化”語境下面對來勢洶洶的好萊塢式中國元素,我們既要看到它在助推本國電影業(yè)發(fā)展過程中的有利之處,也不能被表面所迷惑,應該理性看待好萊塢對中國元素的“厚愛”和解構。要謹防其中的“文化帝國主義”意識形態(tài)侵略,肩負起守護中國民族文化的使命。最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要謀求自身電影事業(yè)的發(fā)展,以本土的優(yōu)秀影片詮釋中國元素,不僅要“引進來”更要“走出去”,讓世界了解真實的中國?!?/p>
參考文獻
①蔡騏、廖婕,《解析好萊塢電影之“中國風”現象——基于文本、機構及受眾的視角》[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2)
②張什,《新世紀以來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元素》[D].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論文,2010
③張文星,《從文化傳播角度剖析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元素》[J].《電影文學》,2012(9):65
④許筱言、陳力華,《好萊塢:中國元素對中國文化的沖擊》[J].《神州》,2010(11)
⑤ONLY.《好萊塢“偷食”中國文化》[J].《決策與信息》,2011(12)
(作者:重慶大學2012級新聞與傳播專業(yè)碩士)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