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企業(yè)向其員工提供兒童保育和早教服務,Bright Horizons既鎖定了長期的企業(yè)客戶,更借助外部資金拓展了自身平臺。這一“帶著孩子上下班”的新型托兒所模式或許可以為需求旺盛的中國市場提供一定的借鑒。
2013年1月25日,兒童保育和早教服務機構Bright Horizons在紐交所上市,發(fā)行價22美元/股,當日股價上漲26.7%。截至2013年3月15日,其股價已高達32.15美元,較發(fā)行價上漲了46.1%,而同期道瓊斯指數僅上漲4.4%。作為美國知名的兒童保育和早教品牌之一,Bright Horizons改變了以往類似機構直接面向家長的傳統(tǒng)做法,而是選擇依托企業(yè)向其員工客戶提供兒童保育和早教服務,并收取服務費。
成立于1986年的Bright Horizons,早在1998年便已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2008年由貝恩資本以13億美元完成私有化。其后,貝恩積極推動Bright Horizons的國際化。至此番再度上市前,其已在美國、英國、荷蘭、愛爾蘭、加拿大和印度等國開設了776家兒童保育中心和早教機構。考慮到中國市場對兒童保育和早教服務的旺盛需求,或許這種“帶著孩子一起上下班”的新型托兒所模式可以在此打下另一片天地。
“帶著孩子上下班”
隨著美國年輕女性參與工作的熱情不斷高漲,夫妻雙方皆為上班族的家庭越來越多。相關統(tǒng)計顯示,2010年,在美國擁有學齡前兒童的家庭中,65%的年輕媽媽會外出工作,而在1975年這一比例僅為39%。另據研究機構Marketdata的數據,美國兒童保育市場已連續(xù)增長22年,到2013年市場規(guī)模將達到710億美元。
巨大的行業(yè)發(fā)展空間醞釀了各類保育和早教機構,而另辟蹊徑的Bright Horizons更是受益匪淺。與傳統(tǒng)的保育與早教機構面向家庭的做法不同,Bright Horizons并不是坐等客戶上門,而是主動將客戶鎖定為企業(yè)雇主,并將兒童保育中心和早教機構設立在企業(yè)內部或者附近。
如今,Bright Horizons已成為美國最大的企業(yè)定制模式兒童保育中心,與超過850家企業(yè)建立合作關系,其中包括全球500強企業(yè)中的130家,思科、花旗、波音、摩根大通等都是其長期客戶。想象一下,上班的時候帶著孩子,中午和孩子一起吃飯,然后晚上一起下班回家,即使加班也少了后顧之憂,也難怪Bright Horizons的客戶中有75家進入了“對職場媽媽最好的100個企業(yè)”。
在北美地區(qū),Bright Horizons的客戶主要來自醫(yī)療制藥行業(yè),占17.5%,其次是政府及教育相關部門,以及金融服務業(yè),均為15%。由于與企業(yè)雇主簽訂了長期的合作協(xié)議,且服務質量出色,Bright Horizons的用戶黏性極高,過去10年,每年有97%的雇主企業(yè)與之續(xù)約。
為企業(yè)提供定制服務只是Bright Horizons的業(yè)務之一,事實上,其業(yè)務范圍包括三大類,分別是保育和早教服務、后續(xù)保育計劃以及教育咨詢。其中,為企業(yè)提供定制服務所在的第一大類,是其收入最主要的來源,2012年三項服務的收入分別為9.22億美元、1.29億美元和0.18億美元(圖1)。而2001-2012年,公司收入從3.46億美元逐漸攀升至10.7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10%(圖2)。
借助外部資金 搭建保育平臺
Bright Horizons創(chuàng)始人羅杰·布朗(Roger Brown)曾表示,當初創(chuàng)立這個模式,一是可以由企業(yè)雇主分擔部分成本,同時只要與企業(yè)雇主達成合作協(xié)議,既可以協(xié)助企業(yè)向員工提供福利,還能使自身輕松獲得數量穩(wěn)定的客戶。以外部資金搭建兒童保育和早教服務的平臺,Bright Horizons不僅降低了整體的經營風險,且盈利能力也得以保證(附表)。
Bright Horizons通過兩種模式與企業(yè)雇主合作,一是70%服務中心采取的自負盈虧模式,企業(yè)雇主提供多種支持,且財務與運營風險由雙方共同承擔,風險主要跟入學率等掛鉤。
這一模式又分為“一對一”和“一對多”兩種服務。在第一種合作模式下,雙方的合作年限多在3-10年,簽訂協(xié)議的一家企業(yè)雇主不僅需要提供教育場地(現(xiàn)成場地或新建所需資金),而且還要包辦前期投資資金、運營資金、各種維護費用以及所有必備的器材。在有些情況下,企業(yè)還會向其員工提供學費補助,并一次性支付給Bright Horizons,或是向其承諾最低的入學人數。不難看出,由于企業(yè)雇主負擔了大部分的成本,Bright Horizons得以節(jié)省大量的運營資金并借此大力推行新的業(yè)務,同時高薪聘請大量優(yōu)質的員工以保證服務質量。
與之相比,在“一對多”的服務模式之下,場地則由Bright Horizons自行解決,并且服務對象并不局限在一家企業(yè)雇主,而是多家,同時也向周邊社區(qū)家庭提供幼兒保育及早教服務。這種情況下,因為向大眾開放,場地的租約也較長,多在10-15年。
除了自負盈虧模式外,Bright Horizons還推行另外一種收取管理費的合作模式—與前者最大的區(qū)別在于,自負盈虧模式是由雙方共同承擔財務和運營風險,而后者是在服務中心建成后每年由企業(yè)雇主向Bright Horizons支付高于成本的管理費,相當于企業(yè)雇主將幼兒保育及早教服務外包了給Bright Horizons,財務的風險由Bright Horizons一力承擔。
為了盡可能獲得企業(yè)客戶的認可同時鎖定目標家長,Bright Horizons會為其定制規(guī)模不一的兒童保育中心,并量身定做適合員工層次的幼兒課程及營業(yè)時間。在北美地區(qū),每個保育中心平均可容納126名兒童,歐洲的規(guī)模則偏小,平均只有69名兒童。截至2012年9月底,其兒童保育中心和早教機構共擁有87700名兒童。由于收費標準較高,盡管這些兒童保育和早教服務的機構規(guī)模偏小,但盈利能力不容小覷。在美國每個兒童保育中心一年的收入在130萬-160萬美元之間,而歐洲市場則約為65萬-100萬美元,毛利潤率維持在17%-25%。
中國“錢”途
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特有的機關幼兒園與Bright Horizons的模式有幾分類似,其初衷都是為企業(yè)員工提供福利,質量有保障且價格相對低廉(后者的學費扣除企業(yè)補貼)。然而,最大的不同在于,Bright Horizons是完全市場化的產物,而中國的機關幼兒園通常則是享受政府財政撥款,服務的對象也局限在一個小圈子內。
事實上,當前中國正處于人口出生的高峰期,市場上各類兒童保育中心和早教機構如雨后春筍出現(xiàn)。再加上年輕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更為重視,口碑良好的機構通常學位競爭十分激烈,可見市場需求極為旺盛。有基于此,Bright Horizons“帶著孩子上下班”的新型托兒所模式,理論上來說在中國是頗有市場的。問題只剩下,是否企業(yè)愿意嘗試,畢竟如此優(yōu)厚的員工福利,需要付出的成本也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