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朝鮮半島局勢波譎云詭,臺前幕后的各種運籌令人眼花繚亂。整個過程中各利益相關(guān)方如何發(fā)力、如何借力打力,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而其間中國對于朝鮮實際影響力的大小及運作之道更是為人關(guān)注。當(dāng)下的情勢越撲朔迷離如霧里看花,越惹人遐想連篇,更令人發(fā)思古之幽情,鉤沉百年前往事而比附于今。
19世紀(jì)60年代,朝鮮面對來自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開港和開國壓力,高舉“屬國”大旗,借“人臣無外交義”,把皮球踢給清政府的總理衙門,而美國等也順勢而為,請總理衙門協(xié)助調(diào)停??偫硌瞄T對雙方的意圖洞若觀火:“美國思欲借屬國二字,令中國勢壓朝鮮,以遂其謀。朝鮮亦思借屬國二字,請中國力制美國,以資庇護。況朝鮮于上中國文件,居然自行抄給美國,全不隱避。窺其用意,其所謂求中國保護者并非盡出真忱,不過欲借中國為卸肩地耳?!庇需b于此,總理衙門便以名實之間的文字游戲敷衍了事:“本衙門以朝鮮雖系屬國,一切政教禁令,皆有該國主持,中國向不過問。”
然而,及至19世紀(jì)70年代末,面對來自日本亟欲顛覆中華朝貢體系的咄咄攻勢——先脅迫朝鮮立《江華條約》,后將廢藩置縣范圍擴大至琉球——清政府高層對于主動出面“說服”朝鮮與西方立約開國有了急迫感?!案啕惒坏靡讯c日本立約,則不如統(tǒng)與泰西各國立約。日本有吞噬高麗之心,而泰西無滅絕人國之例。將來倘倭、高啟釁,凡有約之國,皆得起而議其非,庶幾日本不致無所忌憚?!庇纱?,“雖系屬國,其實自主”的說辭一變而為“朝鮮為中國屬,政教、禁令,雖聽自為,未便強以所不欲,惟大局所系,亦未可知而不言”。
然而條約體系建立的前提是國與國之間“自主”立約,而當(dāng)時朝鮮高層內(nèi)部并非一邊倒都是親清的“事大派”,也有一些親日的“開化派”想借立約凸顯“自主”之權(quán)。當(dāng)時清朝駐日公使何如璋對此看得很清楚,認(rèn)為如果“聽令朝鮮自行與人結(jié)約,則他國皆認(rèn)其自主。而中國之屬國忽去其名”。他給出的建議是“速遣一干練明白、能熟悉外交利害之員前往朝鮮,代為主持結(jié)約,庶屬國之分,因之益明。此至計也。即或不然,則應(yīng)奏請諭旨,飭令朝鮮國王與他國結(jié)約,并飭其于條約開端聲明茲朝鮮國奉中國政府之命愿與某某國結(jié)約云云。則大義既明,屏藩自固”。
然而吊詭的是,朝鮮國王為“統(tǒng)一”內(nèi)部關(guān)于開國立約的不同意見,對于清方以為“至計”的“派員主持”主動邀約,但對“屬國條款”入約則百般婉拒,認(rèn)為“第一款特書中國屬邦,末系中國年號,似礙自主之權(quán)”,并且反將一軍指出,“我國之為中國屬邦,天下所共知也。?;贾袊鵁o著實擔(dān)當(dāng)之意——既已聲明于各國,大書于條約,異日我國有事,若不竭力救之,必貽天下人笑?!?/p>
一方強調(diào)“屬國”,一方側(cè)重“自主”,雙方不得已達成如下妥協(xié):“屬國條款”不入約,以照會形式通知簽約國。外交層面的窒礙暫時得以避免,但屬國與自主間的分際始終處于難以清晰界定的尷尬曖昧狀態(tài)。
近來有治史者批評清政府昧于時勢,一味逆向操作,不肯追隨國際潮流,放手讓朝鮮“自主”,貪圖上國虛名,最后終為之所累。這種看法失之于簡單片面,其實清政府又何嘗愿意貪圖“虛名”,實在有不得已之苦衷。不少有識之士早就指出,“故論中國今日之勢,能于朝鮮設(shè)駐辦事大臣,比蒙古、西藏之例,凡內(nèi)國之政治,及外國之條約,皆由中國為之主持。庶外人不敢覬覦,斯為上策。顧時方多事、鞭長莫及,此策固未能遽行,不得已而思其次。”
納入治下鞭長莫及,而為地緣政治著想又不能放手任其落入日本囊中,清政府的如意算盤是一方面讓朝鮮“自主”,借條約體系引入國際力量制約日本“吞并”朝鮮野心;另一方面借“屬國”維系朝貢體系以羈縻朝鮮,讓其不致真正“獨立”,同時也暗含“護佑”之意以嚇阻日本覬覦之情。
看似完美的雙重“保障”其實從一開始就充滿悖論:在條約與朝貢的雙元體制下朝鮮究竟享有多少“自主”固然從未被言明,從而令彼此間的互動充滿嫌隙與齟齬;而清政府在面臨日本不惜一戰(zhàn)也要顛覆朝貢體制時,能夠在何種程度上憑恃國際公理,又如何為“屬國”朝鮮提供屏護,也并無周全的計劃,以至于最終攤牌時刻來臨之際終不免進退失據(jù)。在事態(tài)的演變過程中,屬國與自主兩張牌非但沒有形成合力,反而彼此掣肘,相互對沖。清政府原本冀望甚殷的發(fā)力于中間地帶的“模糊戰(zhàn)略”,最終卻將自己帶入了進退失據(jù)的險境。
國際關(guān)系中的模糊地帶有著重要的緩沖功能,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防止彼此利益的直接碰撞,為相關(guān)各方避免各種突發(fā)局面失控或硬著陸,預(yù)留了折沖樽俎的空間。然而,軟著陸局面的達成,有賴于各方對于利益交集的共同認(rèn)知和彼此互動模式的默契,而其中最關(guān)鍵者是核心利益攸關(guān)方把控局面的決心與能力,即一旦模糊之局演變至攤牌節(jié)點,有無先發(fā)制人之利器和妥善了局之良方。否則,刻意維護模糊局面而事到臨頭束手無策,或心有余而力不足,則要么未蒙其利,先受其害,要么始蒙其利,終受其害。19世紀(jì)60年代至90年代,東北亞局面的演變即足以為今者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