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30多年,中國地方政府在地區(qū)的經濟增長中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們尋求一切可能的來源進行投資、推動地方經濟增長。為什么地方政府有這么大的熱情?GDP錦標賽是個屢屢被學界所提出的解釋模型論。
GDP對于基層政府有兩層意義:政治意義上的晉升機會;經濟意義上的財政收入。GDP錦標賽之所以能發(fā)生,就是因為目標單一、評估體系簡單,無論是考核者和被考核者都容易掌握游戲規(guī)則。
不過近年來,GDP錦標賽的負面后果開始顯現,比如環(huán)境惡化、食品安全和地方政府債務等。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周黎安教授認為,GDP錦標賽帶來的扭曲是由三個原因導致的:第一,單一的GDP指標無法顯示居民偏好的多樣性;第二,多任務下的激勵扭曲,在晉升激勵下的地方官員只關注那些能被考核的指標,而對那些不在考核范圍或者不易測度的后果不予重視;第三,晉升博弈下的軟預算約束問題,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就是對此的集中體現。
早在2011年就有學者認為中國正進入GDP錦標賽下半場。前半場已經發(fā)展得差不多的東部沿海發(fā)達地區(qū)有可能從比賽中逐漸退出,更加重視產業(yè)升級、結構調整、民生問題;但中西部落后地區(qū)不會從GDP的錦標賽中退出,仍在強調增加投入。
將諸多問題都歸結于GDP可能并不客觀,但到目前,在衡量經濟發(fā)展,甚至社會發(fā)展方面都沒有比GDP更全面、更簡單也更科學的指標。GDP不是一切,但的確道出了重要信息。
至于中國的GDP錦標賽為何會產生這么多問題?在我看來,一個重要原因是GDP錦標賽的比賽規(guī)則不夠公正:環(huán)保執(zhí)法不夠嚴格下,企業(yè)當然有違規(guī)的沖動;財政預算軟預算和任期制下,行政長官會有各種激勵在當期做大產值而把問題留給后任。
從這個意義而言,要解決GDP錦標賽所帶來的問題,關鍵是要完善比賽規(guī)則。以陸銘教授所提出的西部地區(qū)地方政府負債過重為例,地方政府之所以能成功舉債,很重要的原因是金融市場和地方政府沒有認真對待《擔保法》中有關“國家機關不得為保證人”的規(guī)定,各方都在下注賭中央政府不會任憑地方政府陷入破產境地。
如果這個結論成立,在短期內無法完成由民眾投票來對地方政府的考核,那么GDP考核可能還是我們這個單一制國家中所不得不采用的辦法。至于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扭曲,可能需要通過完善比賽規(guī)則來完成。前不久,中組部發(fā)文指出“選人用人不能簡單以GDP論英雄”,同時還要強化任期內舉債情況考核、審計和責任追究,防止盲目舉債搞政績工程。這就是對GDP比賽規(guī)則的完善。從這個意義而言,真正意義上的地方競爭錦標賽才剛剛開始。
作者為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