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冀教版三年級下冊第102頁的內容),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在分數(shù)的知識構建過程中,其具有舉足輕重的知識地位。以什么樣的方式來認識這個問題,實質承載了幫助學生加深對分數(shù)的認識的重任,它也成為課堂教學研究的重點與難點?;谶@樣的思考,我作了如下富有層次的教學設計。
一、情景引入,興趣感知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毙W生的心理特征決定了他們對直觀、具體、感性的材料容易理解也樂于接受?;趯W生的這個特點,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從學生生活出發(fā),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富有興趣的情境。這樣,我們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熱情,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揚帆遠航,為學生學好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學伊始,結合本節(jié)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了一個兩只小猴子分桃子的故事情境引入課題,使學生興趣盎然,初步體會生活中的“一半”就是“二分之一”,形成對分數(shù)這個概念的初步感知。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又舉出了很多用“一半”表示的事物。此時,教師指出“一半”也可用一個數(shù)來表示,那就是“1/2”,并說明這是一個分數(shù)。教學過程是這樣的,課件出示:①一天兩只小猴子找到了四個桃子,小猴子一看,每人拿了兩個高興地吃起來。②第二天小猴子們又找到了兩個桃子,小猴子一看,每人拿起一個走了。③第三天小猴子們只找到了一個桃子,小猴子互相看了看,傻了眼,這該怎么分?問題出來了,學生的興趣也來了。根據(jù)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很容易地得到答案:從中間切開“一人一半”?!耙话搿边@樣的事例在生活中十分常見,學生非常熟悉,大家紛紛舉例生活中常見的用“一半”表示的事物。這樣,就很快地引入課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入學習分數(shù)的環(huán)節(jié)。
二、深入分析,加深理解
良好的開端,意味著也成功了一半。此時,學生興趣未減,興奮的神情洋溢在每一個學生的臉上。這時,可讓每個學生拿出長方形紙片,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1/2”。通過交流展示,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也就是折法不同,但只要是平均分成兩份,其中的一份就都可以用“1/2”表示。
概念的形成,是經(jīng)過多層次比較、分析、綜合才能達到深入理解。下一個環(huán)節(jié)認識“1/3”時,學生有了對“1/2”意義理解的經(jīng)驗,教師出示圖片(圖略),引導學生說出涂色部分是“1/3”,并能說出表示的意義。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抓住分數(shù)的意義不放,讓學生動手用長方形紙折出“1/4”并將其涂色,在小組中交流“1/4”所表示的意義。這樣,問題逐步深入,學生的興趣也越來越濃。
三、操作深化、拓展思維
對知識的探索,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深入其內涵,這樣才能拓展學生的思維。在這個深入的過程中,學生的知識得以豐富,視野得以開闊。比如,在學習了“1/2、1/3、1/4”的意義后,我認為并沒有真正地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需要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折一折、涂一涂,再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幾分之一。于是,在學生深入理解分數(shù)的意義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比較,讓學生感到,相同的物體平均分的份數(shù)不同,每一份的大小也不同(圖略)。這樣的問題思考,為今后學生學習“分數(shù)的大小比較”做了很好的鋪墊。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對分數(shù)的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夠明白分數(shù)所蘊涵的意義。但教學并沒有終止,還需要結合知識的外延,作進一步探索,將知識進一步深化。鼓勵學生自主去嘗試、討論,積極地參與探索,讓他們想、做、說,盡量地展示思維過程。于是,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來指導學生觀察思考,以達到拓展學生思維的目的:“同樣表示的是‘1/4’,圖中涂色部分的大小為什么不同?”(圖略)要引導學生認知、感受,所分物體大小不同即使是相同的分數(shù)其大小也不相同,這樣為后來學習分數(shù)的其他知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對于知識的理解也不至于停留在表面。把目光放得更長、更遠,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的終身發(fā)展。
總之,基于分數(shù)所處的知識地位,對分數(shù)的教學還需要我們更多地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心理學家認為:“個體對知識的理解結果,既非來自外部提供的信息,也不是原來的長時記憶,而是思維過程的產物。”因此,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各種方法的運用,各種形式的講解,都不是目的,只是激活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的一種手段。要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讓學生參與到學習之中,自主學習。而教學方法的運用,其最終目的是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從感性到理性,最終形成知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