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輔導員從事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過程中,說服是一種常見的口語溝通形式,學術上把它定義為一種由心理置換到心理相容的過程。溝通說服要講究一定的技巧,才能達到使對方接受之、明辨之、并踐行之的目的,從而健康成長。
一、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我們經常有這樣的實踐體驗,如果學生們認為自己的輔導員具備高尚的人格魅力,那么,這位輔導員所說的話,所進行的溝通,多半也是事半功倍的。說得直白一點,就是具備人格魅力的輔導員,他說的話學生更愿意去聽、去做。在學生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我們要利用好三個效應。
(1)用好“威信效應”。著名的教育家加里寧曾說過:“教師每天都仿佛蹲在一面鏡子里,外面有數百雙精致的,富于敏感的,即善于窺視出教師優(yōu)點和缺點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斷地盯視著他?!蹦敲?,輔導員所引起學生注意的言語和舉動,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或做人。如何獲得威信?從外在來說,威信可以由你的職位帶來。因為你是教授、是主任、是領導等,所以具有威信。威信的另外一個獲得途徑,便是道德修養(yǎng)、專業(yè)素養(yǎng)、樹立榜樣等內在的東西。因此,輔導員的威信除了建立在教學業(yè)務、職務上之外,更重要的是輔導員的人格品德能被學生所推崇和敬仰。如果說輔導員的業(yè)務、職務威信是影響學生的顯性因素的話,那么輔導員的人格威信就是影響學生的隱性因素,也更為重要,但卻容易被人們所忽視。
(2)用好“好感效應”。心理學家做過實驗,人們往往有這樣的心理反應:我喜歡的人說的話,我聽;我不喜歡的人說的話,我不聽。所以,如果你是輔導員,那么首先你必須博得學生的好感。獲得好感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我們第一次和學生見面時,可以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穿著得體、以禮待人,臉上保持誠懇的微笑;我們可以多關心學生的興趣愛好,努力尋找與他們的共同點;我們可以與學生多接觸,努力捕捉學生的情緒等。
(3)用好“自己人效應”。所謂“自己人”,是指對方把你與他歸于同一類型的人?!白约喝诵笔侵笇Α白约喝恕彼f的話更信賴、更容易接受。新聞媒體上曾見到這樣的報道,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1屆畢業(yè)生畢業(yè)典禮上,宿管吳阿姨致辭畢業(yè)生,贏得了11次熱烈的掌聲。為何?因為這位阿姨,在學生眼中,已然成了他們的自己人。
二、提高語言溝通的技巧
(1)適當了解一些相關的實用的理論知識作為理論基礎。例如筆者所接觸到的PAC理論就是非常實用的一例。PAC理論又稱為相互作用分析理論、人格結構分析理論、交互作用分析、人際關系心理分析,是由加拿大心理學家Eric Berne于1964年在《人們玩的游戲》(Game People Play)一書中提出的。PAC人際交往理論認為,無論人們是以堅決還是非堅決的方式相互影響,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做出回應時,存在一種社會交互作用。這種分析理論認為,個體的個性是由三種比重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構成,這就是“父母”“成人”“兒童”狀態(tài)。取這三個間的第一個英文字母,Parent(父母)、Adult(成人)、Child(兒童),所以簡稱人格結構的PAC分析。
(2)提高語言溝通的技巧,我們還應注意自己語言溝通的效果。分析認為,影響語言溝通的效果因素,文字占8%,聲調占38%,身體語言占55%。因此,同樣一句“同學們好”,因你的聲調、身體語言等因素,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我們在與學生的語言溝通中,除了斟酌好自己要表達的文字之外,更應該注意自己的聲調和身體語言方面的表達,以更好地襯托我們的諸如失望、關心、興奮、神秘等等之類的情緒。
三、掌握心靈溝通的策略
關心:輔導員要要注意談話的時機方式,要處處維護學生的形象,保護學生的利益,為學生著想,關鍵時刻能夠替學生承擔責任。只有切實關心了學生,學生才能與輔導員敞開心扉,無話不談。
知心:這是交流的基本前提。輔導員要爭取做好學生的“知心姐姐”“知心大哥”,學生的心事,你愿意聽;學生的心愿,你愿意幫助其完成。
交心:輔導員要和學生平等互動,要學會換位思考,更要善于在某些時候放棄自己的觀點、改變自己的觀點,從而達到與學生交心。
熱心:這是最基本的職業(yè)道德。從事輔導員這一行業(yè),就意味著學生的不論是從學業(yè)還是到就業(yè),從吃住還是到戀愛,你都得熱心關注,熱情幫助。
信心:“皮革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教師對學生的期待不同,對他們施加的方法不同,學生受到的影響也不一樣。輔導員要對自己的學生保持信心,并且給予適當的心理暗示。如果你源源不斷地給予學生以信心和動力,學生的那個目標最終實現了。
耐心:對于學生事務,輔導員要反復抓。有實驗證明,良好的行為習慣養(yǎng)成至少需要3周。這就需要輔導員擁有良好的耐心,對于學生的不良行為和習慣,抓反復、反復抓,利用正確的規(guī)律,幫助學生改正。
四、增強說服勸導的藝術
(1)合理使用正反兩種性質的材料。輔導員要結合談話對象的態(tài)度、鑒別力、自己教育任務的見效時長等因素,來組織好正反面材料的運用。
(2)合理使用情緒因素和理智因素。同樣,對于情緒因素和理智因素的運用,也同上述正反面材料一樣,需要針對溝通教育對象文化程度的高低、教育任務的長短來合理組織,以達到理想的溝通教育效果。
(3)善于利用以下幾種效應。一是“名片效應”。輔導員在與學生溝通交流時,如果首先表明自己與對方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相同,就會使對方感覺到你與他有更多的相似性,從而很快地縮小與你的心理距離,更愿同你接近,結成良好的人際關系。二是“門坎效應”。又稱“登門坎效應”、“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xié)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這種現象,猶如登門坎時要一級臺階一級臺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三是“南風效應”。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北風和南風打賭,說比比誰的本事大,能夠吹掉人身上的衣服。北風遵循慣性思維,只想一舉吹掉行人身上的大衣,結果無功而返;南風則善于順勢而動,不是盲目吹下行人大衣,而是讓行人感覺溫暖,然后自覺脫掉大衣,結果如愿以償?!澳巷L效應”告誡我們輔導員,做工作時萬不可高高在上和學生溝通相處,而是要充分尊重和關心學生,時刻以人為本,多點“人情味”,多注意解決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困難,使學生真正感受到輔導員給予的關心、幫助和溫暖。這樣,學生出于感謝、感動甚至感激,就會自然而然地更加積極努力地愿意和輔導員溝通相處并聽從輔導員的教育和說服。四是避免“超限效應”。“超限效應”顧名思義就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輔導員在做溝通說服的時候,切記抓不住重點,喋喋不休。一般認為,要抓住你的聽眾,關鍵在開始的三分鐘。三分鐘內進入主題,三十分鐘講完重點。所以,輔導員找學生來交談的時候,要注意節(jié)奏,控制時間,重要的內容要在前面的三十分鐘充分交流,切忌鋪墊太長,以免學生失去了耐心,甚至產生逆反。
總之,在高校輔導員從事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過程中,在對學生進行溝通說服的時候,師生雙方應處在平等的地位,輔導員絕不可依勢壓人、以理壓人,要和學生心理相容,平時注重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提高自己的語言溝通的技巧,掌握心靈溝通的策略,增強說服勸導的藝術,讓學生心服口服,從而達到溝通說服的目的,促其成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