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特色高中由于其美術特色而呈現出課程設置的特色和學生的特色。在現今教學背景下,美術特色高中地理教學應如何實施,使其既能符合社會要求,又能滿足學生個體的成才需要,從而實現“學生即課程”的理念,成為我們在教學中不斷探索的命題。筆者認為,要實現“學生即課程”的理念,就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從了解學生入手
我校為美術特色高中,在課程設置和實施中有與一般高中不同的特色,學生也有其特點。
(1)我校主要以美術教育為特色,是一所具有鮮明美術文化風格的普通高級中學。一部分學生在文化課學習能力與學業(yè)水平方面存在“低水平、高分化”的特征?!暗退健笔侵覆糠謱W生處于較低的文化水平狀態(tài),學生很難接受一般難度以上的文化課教學,“高分化”是指學生之間的差異較大,特別是學習態(tài)度、學習能力等方面。進入美術特色高中,其中一部分人對于文化課存在輕視的態(tài)度,認為只要學好美術就可以了,對于文化課得過且過。在課程設置上對美術較側重占到學生學習時間的三分之一,文化課學習時間相對于其他普通高中較少,給文化課教學帶來較大困擾。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希望渺茫。
(2)初中基礎差高中起點高。我校大部分學生屬于初中中下層次的學生,初中地理教學由于評價體系和中考制度的影響,大部分學生對地理學習流于形式,大部分中下層次學生初中地理知識薄弱甚至幾近缺失。而高中地理教學是在初中地理課程的基礎上展開的,教學內容梯度較大、較抽象,要有一定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分析能力、具有一定綜合性特別是必修Ⅰ的內容。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在地理基礎知識有欠缺的情況下更難于理解,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進而對地理“敬而遠之”。
(3)應試教育中學科地位低。在美術特色高中,地理為非高考科目,僅需通過會考,所以地理學科在學校課程中地位偏低,學生普遍不重視地理學習。其學習地理的動機狀態(tài)多為“被動型”“應付型”,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學科教學展開有一定的困難。同時,由于有的教師和家長的急功近利,學生主要關注考試內容及“主要科目”,造成學生知識的涉獵面較窄,缺乏一些基本常識,對生活中的常見現象缺乏必要的觀察和思考,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有欠缺,所以不利于地理教學的展開。
(4)有的學生初中成績欠佳,致使在文化課學習上有退縮、逃避、缺乏歸屬感與聯系感。所以,其動手動腦能力、探究合作能力有待提高,課堂表現為“非暴力不合作”、懈怠課堂氣氛較沉悶。
(5)由于專業(yè)特點,我校學生的特點是更感性,情感較豐富,但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需要進一步培養(yǎng)。其對色彩、圖形特點有更好的感受力,在地圖教學中有一定的優(yōu)勢;空間知覺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增強。由此可見,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地位認知及學習能力。
二、從準確定位出發(fā)
在教學中,我們應降低自然地理部分的知識難度,更多地進行普識教育,更注重教學的基礎性,強調掌握必需的經典知識及靈活運用的能力。注重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旺盛的求知欲、積極的探索精神、堅持真理的態(tài)度,注重培養(yǎng)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即地理教學除了基本學科知識外還應重視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發(fā)展的能力培養(yǎng),在教學中既要突出學科特色,同時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和為學生今后的發(fā)展服務。
在教學中,我們經??梢钥吹接行┙處熯^分強調本學科的價值,造成學科間發(fā)展的不和諧,影響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教師應立足于學生全面發(fā)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學科的發(fā)展,千萬不能過高地估計自己所教學科的價值,也不能僅把學科價值定位在本學科上,而應定位在對一個完整的人的發(fā)展上。但這并不意味著地理教學可放任自流,敷衍了事。因為地理課程在學生知識結構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我們有責任通過地理教學讓每個高中生擁有現代公民應有的地理知識。教育的成敗成績不是唯一標準。美術特色高中地理學科的地位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更寬松的平臺,更利于教師用平和的心態(tài)去審視學科知識,更利于我們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去教學,使地理知識真正成為學生發(fā)展的階石,讓他們的生活更豐富多彩。
三、講策略精用教材
首先,由于學生和學校的特色決定了本學科的有效學習時間是有限的,它要求教師深入研讀新課標,根據學生特點確定教學的重點、難點,制定與之相應的教學策略。
其次,我們在避免“教教材”的同時,為在有限的時間內取得較好的教學成效,我們應“用教材教”,從而使學生準確地把握學科特點、學科知識的經典內容。“用教材教”需對教材進行再加工,降低知識梯度、突出重點、使用更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
第三,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造一個動態(tài)的、可視的教學情景,其能使抽象問題形象化、直觀化。教學中,更多采用較直觀教具和語言直觀相結合,使學生的認識在體驗、感悟中不斷內化、升華。如講褶曲,我采用多本書代表地層來演示背斜和向斜的形成,進而得出地層新老關系,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在課堂上要掌握的抽象真理和概念越多,其腦力勞動越緊張,所以應當經常引導學生到知識的最初源泉——自然界里去,周圍世界的形象和畫面可鮮明地印入他的意識里去。如講授天氣系統(tǒng)部分,我截取教學時段近期的天氣狀況進而進行分析,結合親身的體驗使知識具象化。
第四,教學中要把握“慢”的藝術,教育是農業(yè),不能成為工業(yè)。我們要等待一個兒童的成長:他智慧的覺醒,力量的增強,某種人生信念與價值的確定;有時我們無法使其更快,教育需要教師有耐心、從容、寬容、清醒的邊界意識。這樣也使教師能夠緩解“心累”,教學工作的疲勞不僅是因為勞動的強度,還因為我們在課堂中得不到即時的笑聲,放光的眼神、會心的情感碰撞等等滋潤。在這種課堂,教師真的成了唯一的輸出者,“一拖幾十、上百”怎一個“累”字了得。我們要采取“低起點、小步子、螺旋式上升”的教學策略,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他慢慢成長。
通過以上幾個環(huán)節(jié),可使美術特色高中的地理教學更符合學生的發(fā)展要求,使地理教師在師生互動中獲得專業(yè)發(fā)展,使地理課成為學生想學的而非僅是教師想教的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