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重塑教育教學理念,開展創(chuàng)新學習和教育,增強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加強學科的整合性。注重評價教師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
關鍵詞:語文教學;高效課堂;創(chuàng)新學習
新課程改革教學已在我校開展到第十個年頭了,打造高效課堂也成了我們的更高追求,在過去的一年中,我們先后聽了魏書生老師的報告,聆聽他的教育教學理念;實地參觀了山東杜郎口中學的教學模式;也領略了蘭州市榆中縣小康營中學的成功風采。我們在學習和探索中前進,回顧過去的一年,我們的教育教學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塑觀念,更新教育教學思路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教學要以“人”為本,注重創(chuàng)新教育,發(fā)展兒童的個性特長。所以我們的教學應該圍繞教育主體——學生來進行。這樣的課堂將會是一個信息交流與個性展示的平臺。這個平臺里需要的是每次所需的教學氛圍。這樣的老師則應是課堂教學的學術顧問、組織者、信息資源的收集與設計者,而不再是知識與技能的灌輸者。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雙邊互動的過程,是認識交流、情感溝通的過程。學生當然更是學習的主人,只有正確認識課堂、教師、學生、教學過程這幾個方面的關系,才是打造高效課堂教學的基礎。
二、求創(chuàng)新,發(fā)展創(chuàng)新學習和教育
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建構一種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扒榫啊薄皡f(xié)作”“會話”這三個方面便是課改教學的著力點,建構主義認為教師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以深入了解學生真實的思維活動為基礎,學生學習只有在真實世界的情境中才變得更好、更有效。這樣我們就可利用情境、協(xié)作、會話等學習環(huán)境要素使學生有效地實現(xiàn)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教育是為社會發(fā)展服務的,為了適應社會快速發(fā)展的需求,我們的課堂也應該是形式多樣、色彩斑斕的,不能讓學生覺得老師每天都是同一張熟悉的面孔。課堂是一個學生群體,要達到互動,這就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情景,課堂思維是不定向的,特別是在倡導逆向思維的今天,所以我們的教學也應該是靈活多變的,形式更應是追求新穎、有吸引力。對于低年級的小同學來說,做游戲、變魔術、唱一唱、畫一畫這些都是他們非常喜歡的,如果在教學中不時穿插這些,就會使學生在玩的過程中達到知識的鞏固練習,以及延伸等,如在學習《一分鐘》這篇課文時,我先讓學生兩手側(cè)平舉,并保持好姿式,看誰保持的時間最長,做完后并談一下自己的感受,從而感受一下時間對我們來說是可長可短的,形成感悟,做到親身體會。進而與元元因多睡1 分鐘而遲到20分鐘形成對比,感受時間的寶貴。
二、增活力,加強課堂教學的互動性
讓學生的心靈與智慧的火花得以碰撞,情感得以共鳴與交流。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老師就應該為他們創(chuàng)設這種機會與空間,使他們的個性得以張揚,能力得以展現(xiàn)。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是要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以及“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又比如:我在教學《烏鴉喝水》一課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除了給瓶里銜石子以外,還有其它的辦法喝到水嗎?”同學們議論紛紛,不一會兒,各種意想不到的辦法都有了。有的說:“可以用吸管呀!”有的說:“因為瓶小,瓶里的水又少,可以把瓶放倒去喝?!边€有的說:“可以用自己的尖嘴在水面處打一個洞,不就能喝到水了嗎?”看,同學們獨特的想法,可能在老師的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教師在教學中更多的是要啟發(fā)引導、點撥指導、因勢利導,保護學生思維的靈氣、批判的銳氣。
四、講實際,提升學科的整合性
《語文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中提出了“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改變了過去強調(diào)學科本位、課程內(nèi)部各部分之間相隔裂的狀況。提出語文課程要加強綜合性,溝通與其它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溝通與生活的聯(lián)系。語文課程的資源是豐富的,需要積極地開發(fā)和利用,以促進學生課內(nèi)外學習和運用的結合,使學生擴大語文學習的視野,提高學習運用語文的積極性,從而在課內(nèi)外的學習與運用中拓展語文課程的內(nèi)涵。
五、重評價,充分肯定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
給予每個學生公平的、積極的評價。語文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使具有不同身心條件和背景的學生都能夠獲得接受語文教育的機會,并使每一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不斷增強學習自信心,學習和掌握對他們一生都具有重要價值的、最基本的語文知識和能力,為他們今后能勝任不同的學術專業(yè)和技術行業(yè)打好基礎、作好準備。
六、提水平,提高教育教學業(yè)務水平
積極投入到提高自身修養(yǎng)的學習中,并貫穿引用理想教育。在學生的心目中,特別是在小學生的眼中,老師應該是博學多識的。從而讓他們對知識的學習充滿著一種期盼感,當我們老師在某個時候或環(huán)節(jié)展示了自己并不太出眾的一點才華,但帶給他們的卻是新奇、佩服,或許這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引導吧。比如我在教學《蘭蘭過橋》一文時,當小學生看到蘭蘭爺爺那么能干,是位橋梁專家時,我便問了一句:“你們覺得蘭蘭爺爺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他們就說了,“真能干、真厲害、我長大以后也要像蘭蘭爺爺一樣,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東西”。于是我便借勢讓他們寫下自己的理想,看著他們的那股認真勁,我很滿意,結果出來了,有畫家、工程師、科學家、警察,更有想成為楊利偉一樣的航天員。最后我卻給他們出了個難題:從現(xiàn)在起,你怎樣做才能實現(xiàn)你們的理想呢?這時他們看著我,又在想……
總之,在實施高效課堂教學的今天,需要我們大家在教學中共同努力探討,交流切磋,會達到一個更深的層次,學習經(jīng)驗,進而總結經(jīng)驗;學習特色,進而形成自己的特色。
參考文獻:
[1]劉金玉.高效課堂八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甘肅省通渭縣常河學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