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閱讀教學因此也成為了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對于中職學校來說,閱讀教學更應該成為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具體應從三方面實施:閱讀應成為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體現先導作用;閱讀評價。
關鍵詞:中職語文;閱讀教學;個性化;先導作用
在職業(yè)學校里,語文是學生學習各門學科的基礎,可以這樣說,如果學生不能對詞語、句子有較為準確的理解,也就不太可能做到對專業(yè)知識的完全把握。所以,各類職業(yè)學校對學生的語文學習都較為重視。中職學生的文化知識基礎相對薄弱的,面對他們的語文教學,我們不可能如普通高中語文教學那樣面面俱到,而應該緊扣職業(yè)教育的特點展開。
一、促使閱讀成為學生的個性化行為
新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不能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其指導下,個性化閱讀教學方式被提出。這種閱讀教學方式顛覆了原來傳統(tǒng)的教師一人主導課堂的教學模式,打破了原來千篇一律的答案,取而代之的是學生的獨特的理解,每個個體不同的生活體驗,充分體現出語文學科重實踐生活體驗、重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特點以及尊重學生主體情感感受、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等新課程改革理念。注重引導學生多方位、多角度地理解作品,讓每一個閱讀主體都能各抒己見,都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讓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在課堂上充滿了愉悅,也充滿了智慧與生機。
個性化閱讀教學,提倡在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讓學生進行獨立自主地閱讀,尊重他們與文本初相遇時所擁有的獨特的感受,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個性化的認知結構、思維模式、閱讀習性、情感體驗,自主地對作品進行感知、理解、思索、領悟,最終獲得個性化的閱讀體驗。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閱讀活動是指向每一個閱讀個體的閱讀教學,又是指向每一個個體閱讀的閱讀教學。在此過程中,教師不應把學生看成是單純的接受者,而應該把他們當做真正的讀者、課堂上的主人,滿足他們不同的需求。
(1)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自主閱讀。通過多讀、精讀,學生才會有自己的個人感受。教師在讀法上要進行指導:初讀是泛讀,了解作品大概內容,再讀是精讀,讀出作者的主旨,三讀是有感悟地讀,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理解作品的內涵,力求做到讀前有要求、讀中有領悟、讀后有思考。每次閱讀都不應是泛泛閱讀,在每次閱讀中都讓學生知新,讓學生“讀中有思考”。這樣,學生的思路很自然地就打開了。教師提問時,學生的回答就會顯得有針對性。
(2)讓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方式。每個個體有不同的閱讀習慣,閱讀的方式也多種多樣,所以沒有必要讓學生總是以同一種方式來閱讀。在教學活動中,我們可以采取各種方式進行閱讀,比如:分角色朗讀、小組朗讀、教師范讀等方式。
二、教師應該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體現先導作用
就閱讀教學來說,學生“學”的主體地位的獲得,離不開教師“教”的先導。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閱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正是這一點在‘學習困難的’學生的腦力勞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倍新殞W生相對而言正是一些文化基礎比較薄弱,學習方法欠缺的學生,他們更需要在教師的幫助下,進行有效的閱讀。因此,中職學校的閱讀教學對教師自身的要求也就高得多。
中職學校的語文教師自身應該有一個閱讀、體驗、感知、賞析、評價的過程。教師的閱讀受慣性思維的影響,受前人經驗的局限,往往先入為主,對作品的理解往往會形成“套板反應”,所以教師在閱讀舊作品時應該盡可能地將自己置身于新的思維方式中,拋棄對作品已有的先知結論,盡可能地以全新的角度審視作品,這樣才能感知比較真實的閱讀體會,讀出對文本的個性化的理解,形成閱讀教學所需要的積累和準備。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注重閱讀方法的指導,有針對性的閱讀方法指導是閱讀教學的關鍵。
(1)在中職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組織的閱讀教學實際上“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所以教師首先應作為平等對話者、參與者和文本進行對話,與文本進行零距離接觸。其次是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有引導的責任和義務。教師在指導學生分析課文的時候,要鼓勵創(chuàng)新,既要力求避免干預學生的思維,也要根據主旨要求適當作一些導引。
(2)鼓勵學生積極進行多方位思考。我們知道:“一千個讀者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學生既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經驗對課文產生認同、形成共鳴,也可以對課文進行質疑、否認等。要鼓勵學生學習的時候要相信自己,盡信書不如無書,從而對課文有自己的真正見解。這正如第斯多惠說的: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
三、閱讀的評價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還應該讓學生家長積極參與評價活動。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fā)展。要綜合采用多種評價方式?!?/p>
所以,我們在閱讀評價中應注意將評價的權利下放,學生首先對自己的閱讀做出評價,教師、同學和家長做出補充和建議,做出正面的引導,在評價時尊重學生的閱讀意見和價值取向,重視學生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閱讀的評價,從而使學生獲得更多的鼓舞和激勵。
總之,對中職學生來說,閱讀教學的目的不在于應付考試,而在于養(yǎng)成學生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終身學習的觀念。為學生成長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蔡正棟.語文閱讀的哲學思考[J].素質教育大參考[上海],2006(11).
[2]鄭玉瓊.高中語文教學反思[J].語文教學與研究(教師版)[湖
北],2006(11).
[3]沈文琴.例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J].新語文學習[江蘇],2013(2).
[4]曹彥青.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2013(13).
(1.作者系青海師范大學2011級教育碩士,
2.江蘇鹽城機電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