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真正能讓學生成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動態(tài)的、開放的。開放的課堂教學應有開放的教學目標、開放的教學內容和開放的教學形式。
關鍵詞:開拓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目標;內容;
課堂教學如果一成不變地按照準備好的教學流程進行,就會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局限性。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更新教學理念,讓物理課堂教學呈現(xiàn)出開放性,才能使物理課堂教學更精彩。
一、開放的課堂教學應有開放的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具有較強的現(xiàn)場性,學生學習的狀態(tài)、條件隨時會發(fā)生變化,當條件發(fā)生變化的時候,目標需要開放地納入彈性靈活的成分。開放的課堂教學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學目標的開放是其先決的要求。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往往把知識分割為一個個的小塊,對教學內容進行簡單機械的處理,為了完成既定教學目標,考慮的是該怎樣引導學生到設置好的答案上來。這種教學形式視野狹窄,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素養(yǎng)。開放而有活力的物理課堂教學不應該拘泥于固定不變的程式,教學目標既要考慮教學目標的整體性,更要考慮教學目標的靈活性。
二、開放的課堂教學應有開放的教學內容
開放教學內容,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能根據(jù)實際情況做一些適當?shù)淖兓?,并注重物理內容的前后?lián)系和深化,使學生對問題有更深入的認識,同時也為學生的思維打開進一步探索的通道,這也是使教學內容具有開放性的重要方面。例如在《內能》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拿出一根鐵絲,向學生發(fā)問:“我們可以用哪些方法使鐵絲溫度升高?想得越多越好?!睂W生思考后提出了許多方法:放在火上燒、用太陽曬、放在開水中、用石頭磨、用砂紙擦、用鐵錘反復敲打、用鉗子反復扭折等。在這種“輻射式”問題情景下,學生很容易自行總結出改變內能的兩種方法:做功和熱傳遞。
開放教學內容,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能聯(lián)系生活實踐?!段锢碚n程標準》指出:“物理學所研究的是物質的基本結構、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運動規(guī)律以及所使用的實驗手段和思想方法。隨著人類對物質世界認識的深入,物理學一方面帶動了科學和技術的發(fā)展;另一方面推動了文化、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敝袑W物理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和生產聯(lián)系非常密切。因此,在教學中一方面要盡可能讓抽象的物理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另一方面要創(chuàng)造條件,促使學生能用學到的物理知識去解決一些日常生活中相關的物理現(xiàn)象,并能初步解決一些相關的物理問題。如在《阿基米德原理》一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隨手先把兩塊大小差不多的木塊和鐵塊都放入水中,讓學生清楚地看到放入水中后的木塊浮在水面,鐵塊沉下去了?!捌婀謫幔俊睂W生回答:“不奇怪,因為木塊輕,所以浮在水上,鐵塊重,所以沉下去了。”接著我又演示把重量相同的的鐵塊和木塊都放進水銀里,問:“為什么木塊浮上來,鐵塊也浮上來呢?”這一問使學生對生活經驗“因鐵重而下沉”產生了懷疑,并使學生在生活經驗物理化、物理知識實踐化的過程中感受到物理就在他們的生活中,激起了他們思維的積極性,誘發(fā)了他們學習主動性和求知欲。這樣的課堂教學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使課堂真正成為生活化的開放的課堂。
三、開放的課堂教學應有開放的教學形式
教學形式應因教學對象、內容、環(huán)境等方面的不同而變化。開放的課堂教學應讓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勇于實驗、勤于思考。
首先要讓學生能進行科學探究式學習。讓學生通過自主參與等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它強調學生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強調學生通過參與探究問題的體驗,加深認識。初中生天生就有很強的探究學習愿望,我結合教材中的活動課,多次讓他們進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式的學習。例如對于“電磁感應現(xiàn)象”的教學,傳統(tǒng)的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是教師做實驗,學生看實驗,教師再問學生實驗結論有什么,然后做作業(yè)。運用這種教學方法學生還是處在被動接受知識和被動發(fā)展的位置上,只能算學會,不能算會學。而真正運用科學探究教學方法,可以這樣安排:營造問題情境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猜想,提出探索實驗方案,再讓學生動手操作實驗后分析實驗現(xiàn)象,最后得出電磁感應現(xiàn)象的規(guī)律。
其次要讓學生能進行合作討論式學習。學生間的分組討論非常有利于形成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也更能顯現(xiàn)出更大的開放性。如我聽了這樣一節(jié)課,是組織學生做分組實驗“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由于學校實驗樓在建,沒辦法,就讓學生在教室做探究實驗。我觀察到一個小組的操作有點異常,調整物體、光屏到凸透鏡的距離,盡管反復調整,就是不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明亮的像。
小組的同學們議論開了,“什么原因?”“有沒有調節(jié)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物距相對于凸透鏡的焦距是否適當?”“按照教材要求,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時候,應先將凸透鏡的光心、燭焰的中心、光屏的中心調整到大致同一直線上(或者說同一高度),適當調節(jié)物到透鏡的距離,都按書上說的做了啊,應該不會錯的,燭焰的像應該能成在光屏上的?!薄澳ゲ洹绷艘魂囎雍?,一學生實然說:“光屏上有像?!薄疤:?!”另一學生感嘆說。最精彩的一幕出現(xiàn)了,一女生想出一辦法,很自信地將光具座調了個頭!讓光屏背面對著窗口,并用書本擋了些從窗外射進教室的光線,就這么一下,基本能在屏上看出清晰的像了。原來這一組緊靠教室的窗口,窗外陽光很強,而光屏的正面又正對著窗口,使得屏上看不出清晰的像,很顯然,是由于實驗的背景光嚴重地影響了實驗的效果!
開放的課堂教學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在實際教學中應開拓創(chuàng)新,根據(jù)教學內容的特點、學生年齡特征和學校條件選擇靈活實用的教學形式。而開放的課堂教學又具有不可預見的情況出現(xiàn),教師盡管可以在課前做好充分準備,但是再有預見性的教師也不可能預料或防止課堂偶發(fā)情況的出現(xiàn)。比如課前實驗做了多次,但到了課堂上失敗了,有時難以瞬時妥善解決,用什么策略能巧妙地應對,做到既不影響課堂教學,又使“突發(fā)事件”得到合理有效地處理,就需要教師的教學機智了。
參考文獻:
[1]廖伯琴,張大昌.物理課程標準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江蘇省鹽城市潘黃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