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提問是農村小學英語教學中師生互動的重要形式之一,糾錯方式會直接影響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谶@一點,教師要調查農村小學英語教師課堂提問及糾錯方式的現(xiàn)狀,著重探討教師課堂提問量、提問形式、提問方式及教師反饋方式等方面,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農村小學英語;課堂提問;糾錯方式;專業(yè)成長
課堂提問及其糾錯是外語課堂教學中重要的教學形式,課堂提問的藝術和策略與學生的思維能力、外語交際能力的提高有著密切相關的聯(lián)系,不同糾錯方式會影響學生的英語學習效果。因此,研究教師的課堂提問及其糾錯方式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本文以5名農村小學英語教師為例,主要探究其課堂提問及糾錯方式的現(xiàn)狀,以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一、研究問題
本文著重分析了農村小學英語課堂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教師提問量、問題形式、提問方式、糾錯方式。
二、研究過程
為了進一步了解農村小學英語教師課堂提問以及糾錯方式的現(xiàn)狀,筆者走進課堂,對5名農村小學英語教師教學陜西旅游出版社出版的六年級上冊第一課第二課時進行隨堂聽課并錄像,將錄像轉寫成書面文字,并對文字材料進行系統(tǒng)的統(tǒng)計分析,以觀察課堂中教師提問的量與質的狀況,揭示目前農村小學英語課堂中教師糾錯的特點。
三、結果與討論
(1)課堂教師提問量。根據(jù)課堂錄像,對5節(jié)課中教師領讀、學生跟讀、教師提問及學生回答問題所占用的時間比例分別進行了統(tǒng)計:農村小學英語教師課堂的提問量有較大差別,不同的教師給學生不同的英語輸入,導致了學生在語言輸出方面的差別。當然,教師提問的頻率不宜過高,否則煩瑣費時,會沖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同時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話語大部分集中于機械式的跟讀。盡管模仿對于英語初學者有積極作用,但無需思考的純粹跟讀會導致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英語是為了交際,因此,教師在給學生提供更多開口的機會時,要注意師生間的交流和互動。這種現(xiàn)象可以通過英語教學研討會等來交流交換教師之間的看法觀點,彼此學習、互相影響,以逐步改善農村小學英語教學的現(xiàn)狀,提高農村小學的英語教學效果。
(2)課堂教師提問形式。小學英語課堂互動主要是通過教師提問來進行的,筆者通過對錄像進行轉寫后分析,將這5名教師的提問形式分兩類:展示性問題,即提問者已知道答案的問題;參考性問題,即提問者不知道具體答案的問題。參考性問題不是要尋求自己所不知的信息,而是為了進行語言練習,以增加學習者在課堂上的語言輸出,從而促進語言習得。根據(jù)觀察,農村小學英語教師采用展示性問題進行課堂互動的比例達到81.9%,而參考性問題才占到18.1%,這說明教師在課堂中使用英語進行交際的活動不多,使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使用英語進行思考交流,即使是輸出,也是對課本知識的簡單朗讀,不具備交際性,未能達到新課標提出的交際要求。而且展示性問題85%以上是檢查學生對剛學單詞、短語及句子結構的掌握情況。但新課標指出,小學英語教學的目的之一是初步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而參考性問題能夠提供給學生更多機會進行自我表達以達到交流的目的,所以參考性問題的比例在教師的課堂上應有意識地予以增加。造成該現(xiàn)象的原因是農村小學生學習英語時間短、底子差,很難用英語表達,且課堂時間有限,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設計一些展示性問題,這樣可以節(jié)省時間,更好地控制課堂。
(3)課堂教師提問方式。不同教師的提問方式各有側重,本文從指定學生回答、學生集體回答、學生自愿回答和教師自問自答四種提問方式的維度,觀察分析農村小學英語課堂提問的基本情況。最常用的提問方式是教師指定學生回答和集體回答,自愿回答的學生僅局限于少數(shù)成績較好、性格外向的學生。通過課堂錄像來看,教師提問存在一定的傾向,坐在前排的學生被提問的次數(shù)明顯高于坐在后排的學生。此外,教師自問自答雖節(jié)省了時間,保持了教學的流暢,卻大大削弱了提問的價值。教師提問應以交際的形式進行,以促進學生積極思維,發(fā)展學生的判斷力和想象力,進而促進學生間、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當然由于受客觀條件的限制,如大班上課、課時少、學生差異大等,不可能讓每個學生回答,但教師可以有目的地加以點撥和指導,達到語言教學與學生能力培養(yǎng)相結合的目的。
(4)教師反饋方式。不同的教師對學生的反饋方式不同,本文從及時糾正、換人回答、重復問題、等待回答、給出提示以及忽略不計六個維度,觀察分析農村小學英語課堂糾錯的基本情況。教師最常用的糾錯方式是給予提示讓學生自己回答問題,其次是重復問題以提醒學生重新考慮問題,最不常用的糾錯形式是及時糾正和換人回答。仔細觀看教學錄像后發(fā)現(xiàn),當學生的回答出現(xiàn)錯誤時,大部分教師會忽略學生的小錯誤,過后給予相關的講解。但是學者們對此卻有不同的看法:Krashen認為糾正錯誤會使學生過多地注重語言的形式而忽略了語言的意義,不利于語言習得,因此教師應盡量避免糾正學生的錯誤;而Schmidt則認為如果教師不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學生就會誤認為是正確的進而繼續(xù)犯錯。
三、結語
目前,農村小學英語課堂中教師仍然占主要的地位,“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并沒有動搖,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就要不斷學習,以促進自己的專業(yè)成長,從而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英語學習環(huán)境。首先,教師應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科學課堂教學模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且提供給學生更多用英語表達自己思想的機會,盡可能地讓學生在交流的同時習得英語,而不是機械地背英語單詞或句子。其次,在課堂提問及糾錯方式上,教師要仔細斟酌。教師要充分考慮參考性問題的價值,通過交際促進學生的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此外,教師還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握參考性問題和展示性問題的比例,使兩者有機地相結合,為他們的英語的學習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郭寶菊.中學英語教師話語狀況調查與分析[J].中學外語教與
學,2003(8).
[2]周燕.英語教師培訓亟待加強[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6).
(甘肅省通渭縣隴陽新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