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囊螢映雪”“鑿壁借光”“懸梁刺股”是古人刻苦學習的典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學子,只有刻苦才能成功。然而,在如今這個效率第一的時代,刻苦并不是追求效率最大化的最佳途徑,學習成才貴在得法。
關鍵詞:初中;班主任;貴在得法;學習成才
在擔任班主任的這幾年里,經常會有學生找我談心,傾訴苦惱,尋求幫助。他們常常抱怨,付出總與收獲不成正比,有時候,很長一段時間的艱苦努力并沒有換來成功的喜悅。他們迷茫、困惑,甚至急躁,比任何時候都需要老師和家長的鼓勵和指點。今天,我將近幾年擔任班主任的經驗進行了總結歸納,希望能夠對廣大學生有所幫助。
一、轉變觀念,業(yè)貴于精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個觀念——業(yè)貴于精。學習并沒有大家想象中那么累,很多學生會覺得累,是因為他們始終堅信“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只知道埋頭苦讀,延長學習時間而不注重學習方法。往往導致學生身心疲憊,叫苦不迭,成績卻沒有多大起色。尤其是很多學生進入初三,就將自己深深地埋在題海中。有很多學生的家長在與我交流時談到,他們的孩子幾乎每周都要去新華書店,買回這樣那樣的復習資料,然后拼命地看拼命地做,但考試成績始終不見有提高。我也曾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勸誡這些學生說,資料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可他們始終堅信的是:看完各種不同版本的復習資料,全面掌握各種知識點,做到心中有數(shù)總不會有錯。
很多學生都是這樣:看到其他同學買了新資料,自己也想買一本,害怕有原題或者與中考類似的題目出現(xiàn)在這本資料中;看到其他同學做了很多題,而自己卻做得很少,擔心自己因為題練得少而在中考中丟分失誤。但是請大家仔細想想,一方面我們每天的時間都很有限,另一方面中考也已經實施了三十多年,不同版本的復習資料成千上萬,我們能做完嗎?
對于輔導資料的選擇而言,我的原則就是少而精。每所學校都發(fā)了復習資料,這些資料對學生來說已經足夠了。如果要另選資料,也應該選擇有針對性的,比如說針對自己的弱科或者某科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來進行補善,切勿將自己深埋于題海中。
還有不少學生,在進入初三后,認為反正都是復習,又沒新課,便自作主張,開始另起爐灶。當時,我們班就有這樣一個男生,上課就自己做題,從不聽老師的課。很多學生都羨慕他,但是在我看來,這種做法的效率是極其低下的。
作為從業(yè)多年的教師,我們時刻都在思考學習、研究中考,有著極其豐富的應試經驗。特別是對于一些成績中等和中等偏下的學生而言,更應該緊跟老師的步伐,保持正確的方向。自主復習的學生們常常抓不住重點,看似忙碌充實,其實既浪費了時間,也疲倦了身心,常常事倍功半。
二、 加強溝通,重視教材
此外,與老師的交流溝通也十分的重要。與老師保持溝通,彌補課堂上遺漏或不清楚的知識點。很多時候,溝通會讓你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記得曾經有個憑“直覺”做選擇題的學生和我聊天,她說她的20道題最多對六個,經常全錯,這讓她很苦惱。但是在平常的觀察中,我發(fā)現(xiàn)她是個特別認真的小姑娘,做題的時候也像別的學生一樣勾勾畫畫。后來,我發(fā)現(xiàn)了問題,她之所以會做錯,不是說上課沒有聽講或者做作業(yè)不認真,而是因為課后沒有聯(lián)系課上的知識點對教材進行復習鞏固,看教材的時間少了,對知識的掌握模棱兩可,從而導致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
聽完我的經驗后,小姑娘覺得挺有道理,我又讓她自己歸納選擇題的出題思路,后來她的成績進步很大,20個選擇題經常對十八個、十九個。在這里,我想告訴大家的不僅是溝通的重要性,還有一些考試經驗??荚囯m然考得很細,但也很簡單,出題者常常拿某個概念來做文章,只要對概念有了充分而全面的理解,你會發(fā)現(xiàn)選擇題并不困難。比如2013年紹興市中考卷中涉及到的對“君主立憲制奠定法律基礎、辛亥革命細節(jié)以及憲法相關知識點”等的考查。類似的例子還很多,總之,歷史與社會的選擇題很多時候考查的其實就是細心,以及對知識的熟悉程度。
三、 有的放矢,優(yōu)化策略
另外,我們還要全面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有自己獨特的方法和策略。只有了解自己的學科優(yōu)勢、各科知識薄弱點以后,才能有的放矢地開展復習,才能在中考中實現(xiàn)效益最大化。
每個老師都會在考試前囑咐學生,考試時要先做自己會做的題,將可以拿到的分數(shù)拿到手,對于稍有難度的題,例如歷史與社會考試中的材料題,很多學生覺得無從下手。其實,這些題的出題點常常是要結合當前的社會情況,從歷史和政治經濟文化等角度進行分析。此類題經常是壓軸題,分值很重。很多學生面對這種題目往往手足無措,最后連基本分都沒有拿到。同時也有人會盡全力地解出其中的小問,將材料的每一句話與教材內容一一對應,得出答案。這種看起來很笨的方法,最后反倒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選擇題的最后幾道是考察學生綜合運用能力,很多學生會直接放棄,在我看來,這是個明智的選擇。并不是我“大方”,而是因為我知道有舍才有得,與其在一道選擇題上浪費時間,倒不如認真檢查已經答好的題目,做到萬無一失。很多難題是用來考察尖子生,用來加強區(qū)分度的,而大部分的學生都處于中等水平。所以大多數(shù)學生只需要夯實基礎,解出中等難度的題目就能在中考中取得不錯的成績。如果你用了很多時間做出了一道難題,而前面的基礎題卻因為時間不夠、基礎不牢做錯了許多,這樣豈不是因小失大,得不償失嗎?
其實,每個科目都是如此,難題占的比例并不大,80%左右的還是基礎性的題目,都是我們應該掌握的。對于學生來說,不要小瞧這些基礎題,如果每科都能保證拿到70%以上的分數(shù)的話,我想考上高中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總而言之,有策略、有效率的學習是這個時代倡導的學習方式,一味地努力,并不能給我們帶來成功。只有轉變古板觀念,重精不重多;加強交流溝通,重視教材;有的放矢,優(yōu)化策略,才能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