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課程標準強調(diào)閱讀教學中重在誦讀,提倡感悟。在課堂教學中,朗讀感悟作為閱讀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不但打破了沉悶的課堂氛圍,而且有利于強化情感的熏陶,對于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語言文字;朗讀感悟;人文精神
《黃鶴樓送別》是一篇“文包詩”課文,課文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xiàn)《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情境,表達了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教學時,我抓住“文包詩”的特點進行教學,通過“找——讀——悟”的模式,理解詩的意思,體會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詩的意思學生很容易理解,如何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感情呢?我抓住課文第三自然段讓學生反復朗讀,竭力想讓孩子們通過朗讀體會李白與孟浩然的“惜別”之情。一遍又一遍地讓兩人一組進行分角色朗讀,結果學生有口無心,怎么也讀不出感情。于是,我又讓學生進行表演,結果只是干巴巴地說出了朋友之間分別的話語,“依依惜別”之情更表達不出來,是什么原因呢?我困惑了。
我重新教學《黃鶴樓送別》一課時,對于以前的困惑我進行了反思。課前我反復朗讀課文第三自然段,發(fā)現(xiàn)這一自然段沒有優(yōu)美的語言,也沒有刻意裝飾,但是朋友間的深厚情意都蘊含在語言文字中,何不抓住文中的語言文字,讓學生去朗讀體會呢?我眼睛一亮,對!找到原因了!于是,我滿懷信心地走進課堂。
師:分別時,李白深情地對孟浩然說了些什么?生:“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師:這深情的話語中,你體會到什么?生:李白很尊敬這位兄長,從六個“您”可以看出來。同時,李白是個很懂禮貌的人,和老朋友說話時的話語中都尊稱“您”。生:李白一直把孟浩然當作自己的兄長和老師,可見他們之間的感情是多么深厚??!生:“譽滿天下”和“令人敬仰”兩個詞足以說明李白對孟浩然的人品和才氣非常崇拜。生:俗話說得好“久逢知己千杯少”,李白請孟浩然“滿飲此杯”,這杯酒中充滿了敬意,這酒是對朋友美好的祝愿和祝福。師:馬上就要分別了,這滿滿的一杯酒中蘊藏著千言萬語。酒中的語言你能體會到嗎?生:愿老友一路順風,功成名就。生:酒中包含著:“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詩句。師:是啊,這簡單的話語誠摯地表達了李白對孟浩然這位詩友人品和才氣的敬仰,沒有動聽的語言,心里怎么想,口中就怎么說,心口如一。那孟浩然在答謝語中又是怎樣說的呢?生:孟浩然引用了王勃的詩“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睅煟哼@句詩的意思你懂嗎?生:四海之內(nèi)有很多朋友,雖然遠在天邊也好像近鄰一般。生:在茫茫的人海中會有很多的朋友,不論相隔多遠,朋友的心永遠在一起。生:我們雖然分別了,但是我們之間的友誼長存。 師:孟浩然為什么要引用這句詩呢?
生:他想告訴友人,無論天涯海角,也阻隔不斷朋友間的友誼。師:那他們之間的友誼有多深呢?生:孟浩然以“長江”作喻,表明了“友誼永恒”的信念。生:我們的友誼就像這滾滾的長江水永世不絕!生:孟浩然和李白之間的友誼情深似海,真是“長江之水深千尺,不及李白送我情!”(生笑)
一個“知己”,一個“比鄰”,是兩個好友親密無間的關系。確切的比喻,不僅表達了“依依惜別的心情”,還把他們由于相互敬慕而建立起來的真摯、永恒的友誼,從內(nèi)心傾訴出來。學生們已投入了依依惜別的感情之中,此時,再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表演,豈不是水到渠成!
兩位學生慢慢走上講臺,惟妙惟肖地進行表演,聲情并茂地話別。只見“孟浩然”緊緊握住“李白”的手,竟無語凝咽,此時無聲勝有聲。孟浩然登上了船,漸漸遠去,李白凝視著孤帆,佇立在江邊,揮手和老朋友告別,“再見,老朋友,請多保重!”“老朋友,再見,相信我們很快會見面的。”“老朋友,我會時刻想念你的。”一句句真摯的話語久久回蕩在江邊。這樣,學生既理解了詩意,也體會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難舍難分、依依惜別之情。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過:“學校里應該有一種高度的言語素養(yǎng),有一種對詞的高度敏感的氣氛?!倍斫庠~語,則是語言訓練的必修課。理解了詞語之意, 一來豐富了詞匯,鋪墊了運用,二來可以理解句意、領悟中心,是朗讀感悟的前奏。特別是對于文中重點詞、中心詞的理解,則更是以簡馭繁、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是深入閱讀的突破口。所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只有抓住了文中的中心詞和關鍵詞,讀出意韻、悟出情趣,才能提綱挈領,布局謀篇。同時,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強烈的語文意識,抓住文中一些“一讀就懂”“一看就會”的語言文字,讓學生朗讀感悟,體會文中蘊藏的感情,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引導學生在讀書時,不僅關注“寫了什么”,而且更要關注表達內(nèi)容的語言:一個詞語,一個句子,一節(jié)語段,一個標點,都應當進行揣摩,加以領悟。這樣著眼于語言的點撥、啟發(fā)、感悟,才可以真正使學生理解表達的內(nèi)容,體會文章的情感,才能真正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yǎng)好的語感,形成優(yōu)良的語文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
因此,只要抓住文本中語言文字的訓練,引導學生去朗讀、感悟,就一定會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