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們新疆經濟的發(fā)展,新疆棉花特種經濟及大西北的特殊政策,近3年的時間里,團場出現了相當一部分富裕的個人和富裕的家庭。這些富裕的家庭給孩子的成長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同時也造成有的孩子對家庭的優(yōu)越感的膨脹,養(yǎng)成了嬌生慣養(yǎng)、任性。不是節(jié)假日聚會,就是某人過生日聚會,大肆浪費與揮霍,父母說了還與父母頂牛,用不回家、外出或不吃飯來威脅,你讓我往東我偏向西,你讓我做任何事我都和你討價還價,或買品牌衣服或給我多少錢,或買電腦,或買手機等等。在同學面前,擺闊、擺酷互相攀比。這樣,給我們班主任提出了一個新的挑戰(zhàn)。
我組織七年級1班新生家長開一個“錢該如何給孩子花”的專題會,讓家長充分認識到用自己手中的鈔票來彌補對孩子的關愛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并引導家長樹立再富也要窮孩子的思想觀念,我是這樣做的。
首先,分析我們團近兩年來的經濟發(fā)展狀況,我們家家戶戶都有錢了,日子過富裕了,在孩子花錢上就會存在諸多的錯誤做法。其次,列舉實例。實例1:我班一小男生,家庭條件較好,平時穿的從上到下幾乎全是名牌,而且喜歡在同學面前炫耀,買吃的請同學一塊享受,慢慢父母給的錢不能滿足他的要求了。而爺爺奶奶又處處寵著這個家里唯一的孫子,要錢就給,想什么只要說一聲。與家長聯系,家長稱自己忙不再本地。一來二去,孩子到其他地方上學了,父母和爺爺奶奶都不在跟前,抽煙、喝酒、談戀愛,無所不為,為了爭女朋友不惜和同學大打出手結果持刀將對方砍成重傷。至此,這一學生被羈押受審,父母花錢找人都無濟于事。父母忙于工作不能與孩子交流,孩子得不到精神上的需求,把孩子交由爺爺奶奶管理認為用鈔票就能彌補孩子在生活上的不足,無原則無條件地滿足孩子所有的物質需求,為孩子的不良行為埋下了“禍根”。
實例2:我班一位同學,父母認為給孩子配手機便于聯系,然而,手機上網后的誘惑是意想不到的。結果孩子從手機網上認識男生,離家出走,如今不知去向。
采取的對策。①樹立再富不能富孩子的,再窮不能窮教育的思想理念。嚴格控制孩子的零花錢,養(yǎng)成良好的消費習慣,家庭條件不好的家庭,就更沒必要當富孩子養(yǎng)了。②力所能及的家務活讓孩子去做,休息或放假讓孩子去幫助大人做一些農活,在做這些事的同時,讓孩子去感受勞動的艱辛和來之不易,從而珍惜父母或爺爺奶奶的血汗錢,學會勤儉節(jié)約,不浪費的美德。③過年或過節(jié)或過生日給的壓歲錢等要幫助孩子計劃,如何花,花在那些方面,花在哪里等等。④學校舉辦的一些公益活動或是勞動,不要給孩子找借口和理由不參加或是少干,晚來。這些活動和勞動都會使孩子或多或少的得到鍛煉,你們認為孩子這些事可干可不干,對我的孩子無所謂。其實你們錯了,在這些活動中孩子能學會如何相互合作,如何與人交往,從勞動中得知,父母在社會和家庭中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從而自己在家庭和班級及將來走向社會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這比你的千言萬語有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