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最高層。常年在一線教學,熟悉了各種教學模式后,年復一年地循著舊軌跡循環(huán)運轉(zhuǎn),對現(xiàn)狀漸漸麻木。暑假學駕駛,再次做回學生,從最初的一無所知到成為合法的駕駛?cè)?,過程中體驗到學生的無奈無知無畏,更切身體驗到什么樣的老師,什么時候的老師最讓學生喜歡,老師怎么教更最容易被接受。師傅有三句口頭禪,聽的時候覺著刺耳,可仔細體會,確實有一番道理。
一、錯得多,才學得好
看到某些人學車時基本不挨罵,都很羨慕,自嘆若能像他們一樣就好了??墒菐煾岛敛豢蜌獾卣f:只有練車時錯得多,才能考試時做得好。我很不解,師傅說:只有出了狀況,才會想著怎么解決,以后怎么避免。否則,到考試的時候出了狀況,你能怎么辦?
我是多么慚愧,同樣身為老師,我的課堂總是希望學生準確地回答我的問題,跟著我的節(jié)奏完美地前行,這種沒有任何意外的課堂,是否真正有效呢?
課堂如果是一匹馬,就應該是學生在前面駕馭,老師在后面看著。如果學生走岔了或者摔下來了,那么老師走上前去,想辦法讓他上馬,繼續(xù)前行。一堂真正精彩有效的課堂應該是學生從不輕易地被我們拉著馬繩,裝模作樣地走一回既定路線。學習的價值在于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習的價值在于擁有充分發(fā)表意見,敢于撞擊的自由。
而我們追求完美答案,既是想要一種講得好的成就感,也是圖省事。因為我們知道,錯誤的想法往往不是一次講解就能糾正。這次講了,下次可能還錯,于是索性放棄。其實,這些錯誤點正是學生的障礙所在,我們不能因為學生屢教不改而放棄這個分數(shù)增長點。人的意識不是一擊即倒的,在錯誤面前,正確的事物需要不斷被強化才能真正樹立起來。我們可以將兩者比較呈現(xiàn),區(qū)別兩者異同,向?qū)W生指出錯誤點,分析清楚錯誤的原因,才能讓學生逐漸理解,掌握正確的知識點,并在練習中將之轉(zhuǎn)化為一種思維品質(zhì)。
課堂,教師應于錯誤處生成美麗。
二、沒有批評,就沒有進步
威廉·詹姆士指出:人性中最為根深蒂固的本性就是渴望贊賞。愛聽贊美的話是人類的天性。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也強調(diào):贊美比批評更能激發(fā)一個人的潛力和積極配合的愿望。而在教育界,賞識教育、贊美教育的說法不斷提倡,作為教師,對待學生除了贊美,就是不贊美,批評的話語很少出現(xiàn)在課堂上了。
而事實是,現(xiàn)在的高中生基本都是獨生子女,也基本在父母長輩的細心呵護中順利成長的,如若總是在鼓勵贊美中成長,學生既不能真實地看待自己,也不能客觀地面對社會。長此以往,必然扭曲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和思維方式。所以,要想學生健康成長,批評也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事實證明,在學習過程中,只有師傅拉下臉來很嚴肅地向我指出問題的時候,我才會從心理上正視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此時,師傅總是得意地說:沒有批評,就沒有進步。
陶行知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作真人。更何況,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及時中肯的批評,讓學生認識到自身的不足,提高心理應對,同樣會讓學生有被關愛的感覺。實事求是的批評,既是教師的人格表現(xiàn),也是學生的人格成長必修課。
不踏實是學習的硬傷,只有實事求是,該贊美的時候衷心表揚,該批評的時候中肯指出,學生才可能在學習的路上越走越有勁。
三、學習不是為了考試
我一直認為,認真學車的目標是為了盡快通過考試,所以總不理解為何師傅總是說他看著滿意了我們才可以考試。師傅回答道:你是為了學開車來的,不是為了考試。聽罷不禁汗顏,一位汽車教練尚且知道以發(fā)展長久的眼光來考量學員,何況我這以培養(yǎng)人、塑造人為目標的語文老師呢?
呂叔湘先生說,語文教學更多地像農(nóng)業(yè),而不是像工業(yè)??墒聦嵤牵覀兊恼Z文教育越來越趨向工業(yè)化思維,符號化標準化模式化的教學手段和考核標準大行其道,消滅著語文學科中豐富靈動的詩意魅力和千變?nèi)f化的深刻內(nèi)涵。其實,每一個語文老師心中都明白,用考試成績來衡量一個人的語文素養(yǎng)是沒有絲毫說服力的,更遑論一個學生的思維深度、人格品質(zhì)。
所以,就把語文課當成一個村莊吧。我們以一個農(nóng)夫的身份在這片土地上精耕細作,讓學生在陽光雨露的滋潤下自然成長,并能感受到農(nóng)夫的勤勞善良堅韌,讓學生認同和尊重這個村莊正在進行的一切變化,而非厭棄和逃離。由此,師生建立起一個和諧的學習共同體,教師細心培育引導,學生在這個以語言為載體的熟悉村莊間進行審美體驗,在他們的能力與客觀需求的沖突中進行批評性反思,產(chǎn)生有價值的生存體驗,以促進人格的解放、成熟。如果我們的語文村莊中盛開著自信,懂得了仁慈,理解了規(guī)則,擁有了信仰,就算是分數(shù)上不突出,我也甘之如飴。因為這是一個語文老師對語文的真實,對自己的真實,更是對學生的善待。因為,語文的學習不僅僅是為了考試。
陶行知先生有一個教育信條:我們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是的,生活既是教育的出發(fā)點,亦是教育的終點。語文課的終極目標是人的幸福,教育的終極目標亦為培植學生的生活,讓每一棵生命之根保持蓬勃生機,讓每一個學生皆能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