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王夫之
一、生平介紹
王夫之 (1619—1692) ,字而農(nóng),號姜齋,湖南衡陽人。明清之際哲學家、教育家。晚年隱居湘西石船山(今衡陽縣曲蘭鎮(zhèn)),故后人稱船山先生。他的父親朝聘,是位博學之士,以教書為生,學生稱他武夷先生。他的叔父延聘,長于詩歌,學生稱為牧石先生。他有兩個兄長,對經(jīng)學和文史也都很有研究。王夫之受父兄家教,聰明過人,4歲入家塾,7歲讀完十三經(jīng),10歲從父受經(jīng)義,14歲中秀才,20歲讀書于岳麓書院,24歲考取舉人。青年時與友人組織“匡社”,立志匡時救國。明亡后,他舉義兵于衡山,抗擊清兵南下,戰(zhàn)敗退肇慶,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因上書要求改革,反對東閣大學士王化澄結(jié)黨營私,屢遭不測。遂至桂林,助瞿式耜謀策抗清。桂林陷沒,他心懷憂憤,最后遁跡衡陽,筑土室于石船山,刻苦研究學問,發(fā)奮著書立說,勤懇授徒講學,達40年之久。王夫之著作,后人編有《船山遺書》。
二、教育思想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唯物主義思想、社會進化論和“日生日成”的人性論學說為基礎的。王夫之基于其唯物主義思想,針對古代一些教育思想家的教育理論,提出自己的見解,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
王夫之強調(diào)教育的巨大作用。他認為,教育在人性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影響人的“先天之性”,使其潛在的認識能力得到強調(diào)和發(fā)展;二是通過教育和學習,才能取得知識才能,形成道德觀念,養(yǎng)成“后天之性”;三是通過教育手段,可以變革因“失教”或教之不當而形成的“惡習”。
王夫之主張行重于知,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至善。至善,不重在表面上去認識,而要在實際行動中去求得。王夫之主張知行并重,后來,他又進一步認為行比知更重要。認為從實際中去行動,可以得到認識上的真理;如果僅從表面上去求知,卻不能得到行為上的效果。
在學習態(tài)度上,王夫之主張主動的教育,反對宋儒在學習態(tài)度上所主張的“習靜”與“主敬”的學說。他認為天地是運動變化不息的,所以人心也是常動不息的。人心是日日夜夜變化不息的,雖然人想要不動心思,但是要得到真理,不用心怎么行呢?動心思少的時候,只有在熟睡的片刻……才干愈運用則愈增長,思維愈運用則愈發(fā)達。他認為人有能動性,唯有培養(yǎng)這種能動性,才能發(fā)揮各人的智力和才能。
同時,他也反對閉門記誦詞章的“專經(jīng)保殘之學”,認為無益于“身心”,無益于“倫物”,無關于“政教”。教育要“造時合用”,才能造就“今日之才”。
三、教育方法
在教學上,王夫之主張“有序”和“不息”相結(jié)合,認為教學要適時,要有程序步驟。他解說“時”字時說,“有序而不息之謂也,恒守也”。這就是說教學要循序漸進,同時又要有恒不息。他認為“有序”的作用是很大的:一是教學“因序”,可使學生易懂,容易接受;二是“因序”或“循序”的教學,可使學生能由博反約,“知其要歸”之所在,知其精義之所存;三是“有序”可給學生一些最基本的知識。
王夫之指出,教育者必須了解受教育者,據(jù)其特點進行教育,因材施教。他認為,每個人的素質(zhì)不同,有鈍有敏,即“質(zhì)有不齊”“敏鈍之差”;每個人的“志量不齊”,有大有??;每個人的德行不同,有長有短;每個人的知識不同,有多有少,有深有淺。教師必須了解和承認學生這些差別,順應學者的個性去施教。他說:“教思之無窮也,必知其人德性之長而利導之,尤必知其人氣質(zhì)之偏而變化之?!?/p>
王夫之強調(diào)學者必須要自勉自得。他認為,教人必須有嚴格的要求,學生對自己也應有高標準,如果要求教師降低標準來造就自己,必陷于“不知不能”的悲境。
王夫之在教學上極重視教師的作用。對教師要求“躬行”與“自明”。他認為,教師的選擇,關系到整個社會的人心道德。教師在行為道德上要成為學生的榜樣?!肮小笔翘找睂W生的根本。教師不只是傳授知識,而且必須能夠?qū)嵭小吧斫獭?,即“躬行”。他還指出,欲明人者必須先自明。他說:“夫欲使人能悉知之,能決信之,能率行之,必昭昭然知其當然,知其所以然。由來不昧而條理不迷……欲明人者先自明,博學詳說之功,其可不自勉乎?!?/p>
王夫之重視兒童教育。他認為蒙童的特征是:一弱二昧。兒童教育應當適應兒童的特點,要能為兒童所接受。他指出,兒童易受外界影響,可塑性大,“便于求通而不自錮”。因此,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中,即使有造就“英才”的條件,也存在著“蒙險”成為“浪子”的可能。因此,教育必須“正其始”“養(yǎng)其習于童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