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節(jié)數(shù)學課的成功與失敗,最重要的衡量標準就是教師是否突破教學中的難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原有數(shù)學認知結構與學習新內容之間存在了矛盾,就成為阻礙學生學習的關節(jié)點,也就是學生遇到了難點。這時候,教師就要正確分析這些難點,找到這些難點產生的原因,能夠根據(jù)學生的特點找到解決突破難點的辦法,培養(yǎng)學生成才。
一、要能突破數(shù)學難點,首先要分析學生為什么會覺得“難”? “難”在哪里
(1)新知識比較抽象造成的難點。由于年齡特點,學生傾向于比較形象的、感興趣的知識,對于比較抽象的知識肯定是比較難理解的。比如《找規(guī)律》讓學生找?guī)追N搭配情況,學生感覺就比較抽象,讓他們覺得難。
(2)新知識過于生疏造成的難點。有些知識離學生的實際生活比較遠,學生平時很少接觸,甚至都沒有聽說過,也是難點。比如對于一些較大的計量單位,如噸、千米、公頃等。
(3)新知識變化多造成的難點。有些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變化很多,學生理解起來就比較難。比如《間隔問題》,學生對于間隔數(shù)和物體的個數(shù)有時是一樣的,有時不一樣,很難分辨。
(4)新知識超出學生能力造成的難點。有些知識學生沒有這個理解和接受能力,完全是聽了教師的答案以后被動接受知識的。三年級上冊 《統(tǒng)計》要求學生感知:袋子中黃球和紅球的個數(shù)一樣,摸到黃球和紅球的可能性相同。學生不能理解,因為他們在自己實驗操作中總是會出現(xiàn)黃球和紅球次數(shù)不相同的情況,甚至覺得次數(shù)越多,相差的個數(shù)也會越多。
綜上所述,對待各類問題,教師要具體分析,區(qū)別對待,采用不同的方法來突破難點。
二、如何突破教學難點
(1)以生活為源泉,找準知識的原型。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對數(shù)學中的抽象問題有時難以理解。教師如果能夠在生活中找到相關知識的原型,用生活中的例子作為解決教學難點切入點,并且從不同層次和不同角度來設計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探究與思考,學生對于難點會更容易理解。
如教師在上《認識角》這課時,出示坡度不同的滑滑梯,讓學生交流滑下來的感覺。教師追問學生:為什么滑下來感覺不一樣呢?你覺得跟什么有關系呢?教師可以抽象出“角”的圖形,這會使學生對理解角有大小這個難點有很大的幫助。
(2)新舊知識遷移,減低知識的難度。在數(shù)學知識體系中,很多的新知識都是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上,是舊知識的延伸和拓展。所以,教師要善于捕捉知識之間的銜接點,運用知識遷移的方法,減低知識難度,從而來認識新知識,突破新知識上的難點。
如教學三年級下冊《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教師先復習了兩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兩位數(shù)乘整十數(shù),如24×30和24×5,讓學生說說是怎樣計算的,然后出示新課例題24×35讓學生嘗試完成。這樣,學生能夠自己計算出得數(shù),教師只需要告訴學生一些豎式的要求,學生對于算理的理解就不再是個難點了。
(3)動手實踐感知,加深知識體驗。很多數(shù)學知識要學生在“做”中去學,去體驗。教師對教學的難點要設計有效的動手實踐活動,并明確實踐的要求,然后組織學生去操作,讓學生對
所學的知識有一個內化的過程,對知識難點有一個自我探索的過程。
如教學《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征》一課,如何讓學生找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是個難點。教師可以提供給學生許多個大小不同的長方形,讓學生嘗試動手折一折、量一量,探索這些圖形為什么都是長方形呢?學生開始操作起來,有的量、有的折,方法不同,通過實踐活動感悟到了長方形邊和角的特征。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這個難點,就是在學生操作后感悟體驗得出的。
(4)強化對比訓練,主動探索知識。許多知識都是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所以,教師可以采用對比的形式,明確知識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使各個零碎的知識串成線、連成網(wǎng),從而突破教學難點,更好地幫助學生建構完整的知識結構。
如教師給出學生計算習題25×63+25×37,25×(63+37),學生計算后發(fā)現(xiàn)結果是相同的,然后教師組織學生探索這些算式存在怎樣的規(guī)律,最后學生就可以嘗試從算式中自己歸納出什么是乘法分配率了。
(5)運用媒體演示,直觀感受知識。多媒體課件存在很多的優(yōu)勢,如畫面清晰、色彩亮麗、動態(tài)感強等特點,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還能幫助教師突破教學難點。
如教學三年級下冊《軸對稱圖形》這一課,學生理解軸對稱圖形概念中的“完全重合”有困難,特別是對像五星紅旗這樣特殊的圖形,重合后會是怎樣的情況呢?這時,教師就可以用多媒體課件演示給學生看對折后折痕兩邊的情況,從而讓學生能正確理解什么是“完全重合”。
總之,作為一名數(shù)學教師,我們不要追求課堂上的花哨、熱鬧,而是要靜下心來深鉆教材,抓住知識難點,分析形成原因,采用最有效的方法去突破難點,培養(yǎng)學生成才。
(江蘇省常州市勤業(y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