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手機作為即時通訊和上網工具已成為影響大學生思想、行為的重要因素之一。校園手機輿情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對校內的大多數人產生影響。如何利用新傳媒手段增強高校德育工作的時效性與實效性,積極應對校園輿情是大學生德育體系構建的新內容。
關鍵詞:手機上網;網絡輿情;輿情應對;高校德育工作
一、措施校園手機輿情概述與特征
(一)輿情傳播范圍可集中性
手機輿情是指手機通過移動通信網絡或接入互聯網而進行的關于某一主題的群性情緒、態(tài)度、意見的反映,包括短信(SMS)、電子郵件、論壇發(fā)帖與跟帖、回復、即時通信、博客、維客、網絡新聞組等形式。校園手機輿情是指可以理解為在高校這一特定的范疇內,手機持有人包括教師、學生、校內其他工作人員圍繞教學、學習、工作、生活等事項,所表達的個人的看法、態(tài)度、認識、情緒等反應。
(二)輿情傳播主體可追溯性
校園手機輿情的主體主要是一群蓬勃向上、思想活躍的青年大學生,他們有自己的想法、觀點,更有表達想法、觀點的強烈愿望,在最便捷的智能手機上發(fā)表想法就是實現自我價值的有效途徑之一。特別是目前已經跨入手機實名制時代,校園手機輿情的發(fā)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校園中手機持有人的觀點和意志,具有明確的可追溯性,因而也更為大學生所信賴,影響力大于傳統(tǒng)網絡輿情。
(三)輿情傳播對象可針對性
大學生通過短信發(fā)送給同學室友,通過微信發(fā)布到朋友圈、通過微博發(fā)布給關注自己的粉絲,或者通過其他社交軟件發(fā)布自己的心情、觀點等,這一特定的傳播對象也更容易對輿情進行轉發(fā)或提出自己的觀點,極大地提高了校園手機輿情傳播的速度,并能在較為集中的范圍內產生帶有群體性的意見、情緒和行為,形成特定“輿論場”。
(四)輿情傳播途徑呈多樣化
傳統(tǒng)的網絡輿情是通過電子公告板(BBS)、博客、電子郵件、播客、即時通訊(QQ、MSN)、個人空間、新聞跟帖、網絡調查、網絡簽名等種網頁文件進行輿情的傳播,而校園網絡輿情是集網絡功能、手機功能于一體的通過短信、彩信、微博、微信、WAP網頁等多種途徑進行傳播,這種多樣化的傳播途徑對輿情信息的采集和處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輿情傳播演化的迅捷性
由于高校地理范圍的集中性、智能手機上網方便的即時性、大學生的信息需求度較高等特點,校園手機輿情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對校內的大多數人產生影響。當一則具有代表性的消息得到認同時,就會馬上被轉發(fā)、跟帖。如,有手機輿情被推向一個高度時,主導性意見就會萌生,從而產生雪崩式的輿情演化。
二、校園手機輿情給高校德育工作模式帶來的影響
(一)正能量
1.智能手機載體的即時性、廣泛性、隱蔽性等特點有助于增強德育工作的時效性與實效性
現在大學生都用手機流量進行手機上網,溝通起來方便快捷、使用起來費用低,連接網絡后可以隨時隨地通過微博、微信朋友圈發(fā)送消息。大學生通過微信朋友圈發(fā)布消息,在微信朋友圈內的好友都可以看到消息,同時可以轉發(fā)評論。微信朋友圈內共同的好友才能看到評論,這一點實現了朋友圈內的廣泛性和隱蔽性。微信還有公眾平臺,任何人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關注公眾平臺。正是手機的這些特點,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徑,也增強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時效性與實效性。大學生的“機不離手”微信朋友圈內的消息發(fā)布的方便快捷性,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通過這一手機應用發(fā)布各類通知、講座、社團活動、競賽通知、考證過級通知、評獎評優(yōu)結果、勤工助學信息、就業(yè)招聘信息等。另外,手機的多項應用程序,可以幫助高校德育工作者與學生更好地溝通,通過加入共同的應用軟件,成為好友,利用手機進行“對話交流”,體會學生的“難言之隱”,從而對癥下藥,實現高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2.校園手機輿情更加開放、及時的信息公布,具有民主和開放的特點,既開闊學生的視野,又開放學生的思維,無形中促進了大學生開放精神的樹立
大學生喜歡追求新鮮事物,通過手機拍攝各種照片發(fā)送給同學們共同分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展示平臺。這給高校德育工作者帶來了便利,可以隨時隨地手機上網了解大學生思想、學習、生活狀態(tài)。如有潛在危機事件發(fā)生,手機可以做到隨時預測監(jiān)控。當突發(fā)事件發(fā)生,手機平臺可以第一時間反應,高校德育工作者掌握第一手資料后,可以馬上進行處理并發(fā)布正確的輿情信息等。
(二)負能量
1.校園手機輿情言論自由性的提高,導致負向輿論影響較多、信息質量較低
智能手機這一平臺,使廣大公眾的言論自主性大大提高,而大學生更關注事件的陰暗面和突發(fā)性或危機事件等方面,這就有可能導致負向輿論的廣泛傳播。學生言論自由性的空前提高,使學生失去了太多的束縛,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手機來表達自己的意見、發(fā)布信息,非理智、虛有的、妄想的、極端消極的情緒往往充斥手機網絡。而對這一現象,缺乏相應的道德規(guī)范約束。
2.手機使用的廣泛性和便捷性,學生隱私的空間大大壓縮
由于智能手機的普遍使用和其特有的便捷性,使得大學生能夠隨時將身邊發(fā)生的事情通過視頻和照片或者文字發(fā)送到手機的各個應用程序或者網站。其學生的隱私空間大為縮小。
三、基于手機的高校德育工作新模式的研究
(一)建立監(jiān)管隊伍,加強正面引導
大學生涉世未深,加之輿情環(huán)境又受到各種資訊、各種輿論的影響,他們對手機上發(fā)布的一些消息容易產生非理性的情緒,甚至產生打架、游行、集會等群體性情緒波動。高校各大院系應設立一支富有戰(zhàn)斗力、甄別能力的手機輿情工作小組。定期組織輿情學習培訓,從而提高手機輿情的甄別、研判能力。同時在參與手機輿情討論時積極發(fā)布一些正面積極向上的言論,幫助引導輿情的走向。
(二)健全預警機制,凈化文化環(huán)境
當發(fā)現不良手機輿情時,應利用具有先發(fā)優(yōu)勢的校園傳統(tǒng)主流媒體,積極介入,另外,通過公眾平臺說明真相,以正視聽。同時,要制定嚴密的應對手機輿情的預警機制,平時通過班會、團體心理輔導做好預警的實戰(zhàn)演練,增強預警的時效性、嚴密性、實效性和高效性,為可能發(fā)生的手機輿情趨勢做好充分的準備。
要把依法上網作為一項重要內容納入思想政治課堂,還可以采取主題班會、專題演講、專家講座等形式,增強學生的是非辨別能力和網絡道德、法制觀念。設立“不良信息舉報箱”。切實保證多角度、全方位的德育;通過信息舉報,從源頭上根治不良手機輿情,達到凈化文化環(huán)境的目的。
(三)拓寬德育模式,建立長效機制
在新的形勢下,高校德育工作者應充分利用手機媒體并與傳統(tǒng)的教育相結合,趨利避害,充分發(fā)揮手機這一載體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探索德育工作的新規(guī)律,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以多視角、多關聯的跨界思維拓寬高校德育工作模式,建立健全特色教育模式應對不同形勢、不同階段、不同群體條件下的高校德育工作的新需求。
參考文獻:
[1]巫明川.手機上網與校園網絡輿情突發(fā)事件:以溫州地區(qū)大學生為例.西南農業(yè)大學:社會科學版,2011,9(6).
[2]安仲森.手機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德育工作的困境及超越.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5).
[3]沈超,黃衛(wèi)東,朱恒民.如何發(fā)現手機輿情的熱點話題.中國電信業(yè),2011(11).
作者簡介:何菲,女,1981年出生,湖北武漢人,碩士學位,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專職輔導員。
注:此論文系2013年黨建思想政治工作課題校級立項項目階段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 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