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硬度的新聞》《在為時代抒寫中不辱使命》《在奔跑中調整呼吸》《傳遞思想的聲音》《重構現(xiàn)代政治話語體系》……
在新聞最高榮譽的殿堂上,聆聽獲獎者的生動講述,與他們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悅,同他們一道品味寫作的艱辛,從中汲取豐富的新聞經(jīng)驗,更好地把握新聞規(guī)律,無疑有助于我們在新的形勢下,認真審視自我,用心打造新聞精品,更有效地提升新聞傳播的效果。
2012年12月19日至22日,由中國記協(xié)主辦的第七屆中國新聞獎暨長江韜奮獎高端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來自全國各地、各類媒體的長江韜奮獎獲得者和中國新聞獎代表齊聚一堂,暢言獲獎體會和心得。與會人員對新媒體環(huán)境下怎樣打造新聞精品,不斷提升媒體的傳播力、影響力和公信力,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和溝通。會上會下,“走轉改”“策劃”“講故事”“轉變創(chuàng)新”成為本次會議的熱點詞匯。
通過這次中國新聞獎暨長江韜奮獎高端研討會,從獲獎者的經(jīng)驗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創(chuàng)作新聞精品,既是應對新媒體時代挑戰(zhàn)不斷提升新聞傳播力的要求,更是我們每一個新聞從業(yè)者亙古不變的追求。
眾所周知,在以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渠道發(fā)生了重大改變,傳統(tǒng)媒體的傳播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萎縮”。面對這種狀況,傳統(tǒng)媒體要意識到自身所面臨的嚴重挑戰(zhàn),更要深度挖掘自己的看家本領,這就是新聞界常說的一句話——“內容為王,贏者通吃”。傳播形式可能在新聞的時效性上大大提升,然而,當越來越多的信息通過各種傳播方式蜂擁而至時,什么才是讀者最愿意看的?碎片化的、沒有內容的信息恐怕都是垃圾,最終都逃脫不了被“刪除”的命運。而只有那些新聞中飽含內容的精品才能留住讀者,這是一個不變的鐵律。
好的作品源自對新聞價值的精準判斷
什么是新聞精品?毫無疑問,中國新聞獎就是一個標桿,就是一面旗幟。它代表了新聞工作者的最高目標和追求,在它的引領之下,新聞工作有了有效的載體和抓手,也成為推進新聞宣傳工作的一個重要平臺。
隨著競爭的日益激烈,公開、公正和透明度越來越高,要想獲得中國新聞獎,沒有過人之處,太難了。參與評獎的一位專家講起評獎過程,感慨萬分:“每篇入圍的作品參評的時候都是提心吊膽,生怕因為一個小的瑕疵,哪怕是一個錯別字被篩選下來,提到自己作品的名字,會場里頓時鴉雀無聲,那場景經(jīng)歷一次終生難忘。”通過這次高端研討會,在獲獎者的感言里,大部分人發(fā)出不易和艱辛的感嘆。既然評獎的現(xiàn)實如此殘酷,好的新聞作品又如何才能從成千上萬的新聞報道中脫穎而出呢?首先就在于新聞價值的判斷。
中國記協(xié)主席田聰明在閉幕大會上問大家:“中央政治局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八項規(guī)定中,提出‘要改進新聞報道,根據(jù)工作需要、新聞價值、社會效果決定是否報道’,如何判定新聞價值呢?”他的這個問題其實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中國新聞獎評選的評選標準問題。
第二十一屆、二十二屆中國新聞獎評委、吉林日報社社長邴正認為,地方媒體要想出有影響的新聞作品,就要把握好“上天入地”。“上天”,就是準確把握中央和上級領導部門的精神。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就是河南日報的“何平九論”?!叭氲亍?,是指把握群眾民生。這方面《南方日報》做得比較好,《從生活一線探經(jīng)濟熱點難點》,聚焦物價、物流、招工、房價和信貸等社會熱點焦點,先利用新媒體征集議題,然后深入采訪,真實展現(xiàn)經(jīng)濟生活中的場景,非常微觀,既反映了實際,又深入淺出,與民生緊緊地結合在一起。
中國記協(xié)黨組副書記高善罡對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總結時認為:“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主題重大、立意深遠,深入基層、服務群眾,是這些優(yōu)秀作品的共同特點。”基于此,不難看出,中國新聞獎對新聞價值的評判有非??陀^的標準和獨到的見解。新聞價值的判斷主要在于能否準確站位國家發(fā)展大局,能否與時代同呼吸,能否與人民共命運。
高度決定影響力,深度決定傳播力。好的新聞作品并不是因為一些傳統(tǒng)媒體的地位,恰恰是因為這些媒體能夠準確把握新聞價值,能夠不斷創(chuàng)作出好的作品,就像《人民日報》的獲獎評論作品之一《傾聽那些“沉沒的聲音”》,也是一篇上佳之作。它就是把黨和政府的工作重點、社會生活的熱點、群眾關心的焦點和發(fā)展改革的難點,融入一篇文章,深刻反映了社會現(xiàn)實,也深深地打動了很多讀者。因此,精品不在于媒體地位的高低,只在于文章質量的好壞,只要是能打動讀者的作品,就是好作品。
一篇新聞作品能不能成為精品,關鍵是看它有沒有準確判斷新聞價值,有沒有思考深刻的內容,這是精品產(chǎn)生的一個基本立足點。
好的作品迸發(fā)于銳意進取轉變創(chuàng)新
新聞宣傳工作是一項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的事業(yè),很多優(yōu)秀的新聞人為此傾注了畢生的心血,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業(yè)績。從這個角度說,新聞精品是新聞人用心、細心、專心的“心愛之物”,是辛勤汗水和執(zhí)著追求的結晶。只要一心撲在新聞戰(zhàn)線上,專注于黨和人民的新聞事業(yè),就會得到讀者的認可。
這次長江韜奮獎獲得者用他們的成長經(jīng)歷,中國新聞獎獲得者用他們的獲獎作品,充分展示了新聞戰(zhàn)線對新聞規(guī)律的探索,詮釋出新聞事業(yè)所必須具備的堅韌品格、開拓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
挑戰(zhàn)性激發(fā)銳意進取的意志。“你幸福嗎?”中央電視臺《新聞聯(lián)播》中一直播放的對群眾的這個提問,似乎不被觀眾所認可。對此,長江韜奮獎獲得者、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副主任楊華在談到這個被觀眾戲謔為“腦殘”的策劃時,沒有表現(xiàn)出絲毫的膽怯和后悔。作為中央電視臺“走轉改”活動的策劃者,她抱著“坐在同一條板凳上,才能縮短心與心的距離”“新聞人的真情實感是讓報道觸動人心的基礎”這些理念,讓央視的“走轉改”活動充滿了鮮活的內容,讓讀者能天天感受到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盡管節(jié)目有瑕疵之處,但他們所表現(xiàn)出來的銳意進取的品質著實讓人感佩。她以《在奔跑中調整呼吸》為主題的發(fā)言,描述了自己從事新聞工作的那種狀態(tài),贏得了與會者的高度贊賞,這也折射出我們新聞人那種在緊張奔波中不屈不撓、銳意進取的意志和品質。
同質化倒逼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我們這個時代的新聞作品,很多題材是同質的,在許多好的題材面前,不同的媒體會用不同的手法來表達。當“同題作文”擺在大家面前的時候,要做出與眾不同的新聞效果,就需要不斷開拓進取,或用鮮活的手法,或用深邃的思想,創(chuàng)新表達方式,提升傳播效果。近兩年,嚴禁酒駕是一個在全社會引發(fā)熱議的話題,如何把它做得更加有價值、更加深入人心呢?上海廣播電臺的獲獎作品《嚴禁酒駕帶給社會的啟示》從“普遍共性”的現(xiàn)象著手,通過采訪執(zhí)法者、專家、學者、地方官員等,揭示了問題的現(xiàn)實性,同時將欣喜、憂慮和現(xiàn)狀呈獻給聽眾,并且提出了應對的思路和觀點。這是源于生活、源于思考的一篇優(yōu)秀作品,更加凸顯出新聞的思想性,反映出記者的洞察力、判斷力和思考力。假如說沒有記者長期的細心觀察和深入的思考,她也不可能有這么好的議題設置,當然也很難撰寫出這么有深度的文章。所以說,新聞精品一定是創(chuàng)新的結果,但創(chuàng)新的根本在于用心。
多元性要求誠懇轉變的態(tài)度。時代的發(fā)展,不僅帶來了物質的富足,也帶來了思想的解放。特別是在一個新媒體發(fā)達的環(huán)境,時代所顯示出的包容性,為多元化的價值取向和自由表達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人民日報評論部主任盧新寧認為,主流媒體要完成引導任務,不能自說自話、自娛自樂,而是要正視不同聲音、不同觀點。好的新聞作品不在于漂亮的文字,也不是鮮活的表達,最重要的是誠懇的態(tài)度。這其實是表明,作為新聞人,你要知曉當下的社會正在發(fā)生著怎樣的變化,你該怎樣用自己的筆端去滿足社會的多元要求。這其實也反映出,好的新聞作品一定是“站在時代的潮頭”研判社會發(fā)展的結果,而“身在當下”是新聞人必須要與讀者拉近距離的基本要素。
無論是“三貼近”還是“走轉改”,無論是“講故事”還是設置議題、主動策劃,好的新聞作品都離不開新聞人的專心致志、辛勤耕耘、開拓創(chuàng)新。
好的作品蘊含于視野開闊的知識積累
在我們這個時代,新聞已經(jīng)不再僅僅是簡單地表述“客觀事實”,或者說媒體不僅僅是信息的提供者,因為公眾可以通過各種途徑獲得各種各樣的信息。因此,作為一種“公共知識”,新聞應該更多地傾向于成為一種文化,滿足于受眾更高的要求。
一篇好的新聞作品,除了有好的題材、好的時機外,更重要的還在于新聞工作者知識的積累。講故事、重細節(jié)、求策劃,這些操作方式上的改變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它從根本上反映出記者是否具備了完善的知識結構體系。
以“何平九論”為例,九個關鍵詞,一個關鍵詞不僅要寫出4000字的文章,還要觀點不重復,而且要追求“哲學思考、激情投入、文學表達”,要精到、精當、精彩,要出新意,要有高度、有內涵、有歷史縱深感和理論思辨,更關鍵的是篇篇都要緊扣領導方式轉變和中原經(jīng)濟區(qū)建設來談,這些要求時時刻刻都考驗著每一位寫作者的知識儲備。可以說,寫作“何平九論”的過程,就是學習提升的過程,就是參與人員從頭到尾全方位補課的過程。例如學習《毛澤東選集》《務實求理》,中央歷屆全會精神及省委最新文件,經(jīng)濟學權威刊物,等等。另外,召開座談會,深入采訪搜集素材,都成為汲取寫作的源頭活水。
《選擇,凝聚在信仰的旗幟下》是本屆中國新聞獎特等獎,有讀者評價“大筆寫信仰,巨椽頌成就;毫端常含感情,紙上留存思索”。人民日報評論部主任盧新寧在談到這篇作品時,感慨很深。她認為,重大的政論文章只有充分運用各種知識才能避免疾風暴雨式的說教和不容置辯的高調論述,才會有一定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必須面向讀者更廣闊的知識視野,才能更有效地說服讀者。
當然,知識的積累并不全是來自書本,“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作為記者,深入各行各業(yè)進行深入采訪也是知識積累的一種方式。范長江曾說過:“一張報紙,一個記者,其基礎在群眾,前途也在群眾。”這次研討會上,大部分獲獎作品都是“走轉改”的結果,事實有力地證明了深入采訪對一名記者積累知識的重要性——“在作品追求中安放生命”。從眾多新聞同行的精品佳作里,每位獲獎者的話語中,無時無處不滲透著深厚的知識積淀,我們敬仰他們站在領獎臺上的榮光,更敬佩他們厚積薄發(fā)的作品。
同為新聞人,能夠獲得中國新聞獎,獲得長江韜奮獎是我們的追求,是我們的夢想。但是,這種榮耀并非每個新聞人都能獲得。長江韜奮獎獲得者、南方日報編委段功偉這樣形容:“獲獎好比踢球,破門的那一刻最激動人心,但不可能所有人都進球,更不可能每分鐘都進球。踢球的常態(tài),是不停地奔跑,甚至是無效的奔跑。跑,不一定能破門;但不跑,肯定進不了球。于是,奔跑成為踢球的宿命。記者的宿命,也大抵如此?!弊鳛樾侣劰ぷ髡?,在我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新聞實踐中,也許沒有那么多榮譽和榮耀,但是準確把握時代脈搏,緊跟人民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突破,用精品來謳歌我們的時代,也是我們神圣的使命所在。
(作者單位:河南日報新聞評論部)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