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初中的時候,有一篇課文是《楊修之死》,談了楊修與曹操斗智的故事。語文老師分析得頭頭是道——楊修那么有才,屢屢讓曹操難堪,曹操那么小肚雞腸,就因為曹操認為楊修比自己聰明,就把這么一個聰明的人給殺了,曹操奸雄的形象就這樣刻在腦子里。
后來讀《三國演義》、《三國志》,我就開始有點懷疑《楊修之死》的真實性。曹操是那么地愛才、惜才,又是一個用才的高手,他怎么可能因為楊修比自己更聰明就殺了楊修呢?
曹操愛才的故事很多,大家對“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fā)”的典故爛熟于心,而手下的謀士郭嘉更是被他比作自己的張子房,以至于郭嘉死時,曹操痛苦不已。所以說,如果曹操只是妒忌楊修的才能而把楊修殺了,這有些說不通。
楊修到底是怎么死的,在《三國志》里,我們找到了答案。
楊修作為曹植身邊的幕僚,一直深受曹植器重,而楊修的才能也確實讓曹植如虎添翼。在曹植與曹丕對世子之位的競爭中,曹植也一直是遙遙領先,這里面,很大一部分功勞要歸功于楊修。
然而在世子之位的爭奪戰(zhàn)中,不到最后,是不會分勝負的。曹操南征孫權,留下自己最信任的兒子曹植留守京城,這本是對曹植最大的器重,也是想讓曹植好好歷練,為將來繼位做準備,曹操甚至臨行之前還告誡曹植曰:“我過去做頓邱令的時候,是23歲?,F在想想那ee4b3f62751b26c58ea26c50dcccf747時的所作所為,到今天也沒什么后悔的。你今年也23歲了,也要勤勉自勵啊!”遺憾的是,曹植身上詩人的狂放風格經常發(fā)作,“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jié)”。試想,老子幾十歲的人了,還在外面沖鋒殺敵,兒子卻在后方胡作非為,曹操看到這樣的報告,能不寒心嗎?而曹丕卻是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地工作,加上平時注意籠絡曹操身邊的親信,眾多文武大臣都替曹丕說話,曹丕慢慢地占了上風,最后被立為世子。
其實只要曹操一天不死,曹丕一天不上位,曹植還是有機會翻身的,曹植手下的謀士楊修、丁儀、丁廙等人也勸曹植不要放棄,出了不少的主意。但在曹植開始失寵之時,又出了一件大事。就是曹植在魏國的都城鄴城奔馳于弛道中。弛道是魏王的專用道路;司馬門除了皇帝,其他人是不能駕車馳行的。曹植這樣做,既失了禮儀,又把他內心對于權力的渴望暴露得一覽無余。其結果是曹植被從曹操的接班人名單里除名,公車令也被曹操給殺了。
楊修作為曹植的幕僚,頗有才策。曹操是深知謀士的力量的,搞不好就會導致曹氏兄弟相互殘殺,這是曹操最不愿意看到的。劉表的兩個不肖子就因為兄弟相殘,最后成了別人嘴里的一塊肉。要想讓兄弟不相殘,只能斷了曹植的胳膊,讓他不能興風作浪。楊修作為曹植身邊的第一謀士,又是袁術的外孫,為了保全大魏基業(yè),給曹丕掃清障礙,楊修之死也就在所難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