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美2013年度的國防授權法案如期在總統(tǒng)奧巴馬簽署后正式出臺。這部長達600多頁的法案,沿襲了上一年度國防授權法案的做法,再次增加了對伊朗制裁的內容。2012年度法案只在第1245條款涉及對伊制裁,2013年法案則有所不同,對伊制裁不僅單獨成章,同時還被冠以了伊朗自由和反擴散法的稱謂。這也是在過去兩年里,美出臺的第四個制裁伊朗的法案,美對伊制裁可謂用心,立法不可謂不高效。
對伊制裁主要內容
2013年法案進一步擴大了對伊能源、航運和造船行業(yè)的制裁,增加了與伊進行特定材料交易的制裁,還對2012年法案第1245條款等進行了修訂。法案大部分制裁措施將在180天后,即從2013年7月1日開始生效。主要內容包括:
——對伊能源、航運和造船行業(yè)進行制裁。該法案將伊能源、航運和造船業(yè)及港口運營者列為擴散關注實體,要求美總統(tǒng)阻止與伊能源、航運和造船業(yè)及港口運營相關的資產和交易,對向伊銷售、提供或轉讓與能源、航運和造船業(yè)及港口運營相關商品和服務的人或提供金融交易的外國金融機構進行制裁。
——對與伊進行特定chkULncRR3jFeSN3z9pbiA==材料的交易進行制裁。法案要求美總統(tǒng)對向伊銷售、提供或轉讓貴金屬、石墨、鋁和鋼的原料或半成品、煤和工業(yè)系統(tǒng)集成軟件的交易進行制裁。
——對向伊受制裁活動和個人提供保險和再保險者進行制裁。
法案要求美總統(tǒng)可以采取1996年制裁伊朗法中規(guī)定的5種或以上的制裁措施,包括:阻止在美管轄權內的資產和資產收益,不給予美簽證,禁止外國金融機構在美開立可支付賬戶或實施嚴格監(jiān)管等。法案還授予總統(tǒng)可以對違反法案的人員給予行政或刑事處罰。
潛在的影響
與歐盟對伊制裁有所不同,美對伊制裁包含了境外管轄權的內容,也就是說,對違反美法案的第三國進行制裁。境外管轄權的影響,在2012年法案上體現(xiàn)得尤為突出。2012年法案授權美總統(tǒng)對購買伊石油或提供石油產品金融交易支持的國外金融機構進行制裁。美總統(tǒng)也可在確定某國已大幅減少從伊購買石油后,免除對該國的金融機構制裁。2012年法案頒布一年來,前不久伊官員首次公開表示,由于受到美、歐的制裁影響,近9個月來伊石油出口總量下降了40%。顯然,由于顧忌美境外管轄權的規(guī)定,許多國家明顯減少了從伊石油進口。
此次美對伊新制裁,延續(xù)了對伊中央銀行和石油出口的制裁,同時將制裁范圍進一步擴大到了航運、造船和碼頭。也就是說,從7月1日起,如果外國公司與伊能源、航運和造船業(yè)及港口運營者進行相關商品和服務交易,或是外國金融機構提供相關的金融交易,就可能會受到美制裁。
美進一步增加了對與伊貴金屬交易的制裁,主要是為了防止伊利用貴金屬來進行石油出口結算,美還將與伊石墨、鋁和鋼的原料或半成品、煤和工業(yè)系統(tǒng)集成軟件的交易納入了制裁范圍。盡管這些材料具有廣泛的用途,與伊核計劃并無直接關聯(lián),但仍被美視為對伊核計劃有潛在的幫助。值得關注的是,歐盟在去年10月已禁止向伊出口石墨、鋁和鋼的原料或半成品、煤和工業(yè)系統(tǒng)集成軟件。這也就意味著,從7月1日起,外國公司與伊進行上述特定材料的交易也將受到美制裁。
此外,美對保險和再保險服務的限制,從之前主要針對伊能源領域擴大到了航運、造船業(yè)等,影響范圍進一步擴大。
美對伊新制裁措施,尤其是境外管轄權的運用,使得與伊保持經貿往來的第三國越來越容易受到美制裁的威脅。但是也正如其他對伊制裁措施,美實際上境外管轄權的影響和作用也有相當?shù)木窒扌?,這通常涉及高度敏感的地區(qū)政治較量,以及來自外國對美境外管轄權的挑戰(zhàn)。
應對潛在的經營風險
當前,伊核問題仍然是國際社會關注的敏感話題。伊核問題六國與伊新一輪對話有重啟跡象,通過外交手段解決伊核問題重現(xiàn)曙光。但是也應看到,全面解決伊核問題還需要假以時日,在這之前,各國國內相關企業(yè)有必要針對美新制裁可能帶來的風險,切實做好應對。
首先要繼續(xù)遵守聯(lián)合國安理會決議和國內的相關規(guī)定,做到合法、合規(guī)經營。其次,要關注美法案的后續(xù)實施。美對伊新制裁7月1日才會實施,在此之間,預計美總統(tǒng)還將會頒布行政令、美財政部等相關部門還會頒布相關的規(guī)章,以進一步闡明制裁實施的具體辦法和執(zhí)法,影響有多大還需要拭目以待。還有,企業(yè)要及早評估自身可能受到影響的經營業(yè)務,權衡利弊得失,爭取利益的最大化。完全遵照美法案,因其復雜性,即便是美本土公司也不可能完全做到,更何況是外國公司;一味照搬美做法,則意味著市場的丟失,是不明智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把握和運用好規(guī)則,特別是企業(yè)管理層要重視和支持建立能適應國際出口管制要求有效的內部控制機制,定期更新和完善相關內容,加強對業(yè)務人員的培訓,以進一步提高企業(yè)駕馭相關風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