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偽問題”,即與真問題相對,是教師沒有聯(lián)系學情及能力培養(yǎng)目標的提問。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偽問題”主要具有如下特征:簡單而重復性的問題;無疑問價值的問題,如“是不是”、“對不對”等提問;超出了學生能力范圍導致“冷場”的問題。若想構建高效課堂,教師需要增強提問的科學性、藝術性,避免提出“偽問題”。
一、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主要“偽問題”
1 滿堂問。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滿堂問現(xiàn)象較為普遍。有些教師以為多提問,就可以啟發(fā)學生多思考,但事實上這樣做學生更會被紛繁的問題弄得暈頭轉向。同時,在滿堂問中,往往是教師“包辦”,學生只是配合回答。表面上學生紛紛答題、討論激烈,實際上學生缺乏選擇權,最后的討論結果仍歸于教師的標準答案。這不利于學生體驗與感悟歷史,也限制了其歷史素養(yǎng)的提高。
2 自問自答。在課堂提問中,這是較為常見的教師自導自演教學。教師所提問題通常是依據(jù)自身對教材的理解,而后將課堂目標分解成若干問題,通過試題解答形式來開展教學。在這樣的提問方式中,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提出的系列問題和給出的結論,探究欲不高,也疲于應對,會出現(xiàn)思維斷裂或混亂。
3 無疑而問。這樣的提問,缺乏難度與思維價值,問答看似熱鬧,實則浪費時間。如學習《“蒸汽”的力量》,在分析工業(yè)革命開始的原因時,有教師首先要求學生閱讀課文,然后提問:為何工業(yè)革命先發(fā)生于英國?對于這一問題教材中已有明確答案,在學生已閱讀課文的情況下提問,因缺乏思維性則變成了無效提問。
4 “請君入甕”。這主要是教師沒有考慮學生的學習實際,而是機械地按照自己的預設步驟進行課堂教學,讓學生說出自己“滿意”的問題答案。在課堂教學中,要實現(xiàn)教學目標,利用問題來誘導學生理解與把握知識,這無疑是可取的。不過,科學認知要求學生經(jīng)過思想交鋒去自主建立,而并非“設圈套”讓學生完全進入教師的思維預設中。
二、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偽問題”解決對策
1 把握提問的難易程度。課堂提問是服務于教學目標的。若目標是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則提問封閉性的問題較為適宜,這樣可將學生的回答限定于答案之內;若目標是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訓練,或者要喚起其情感態(tài)度,則在設計問題時可選擇有多種答案的開放性問題。在不同的教學目標中,教師都要注意問題的難易程度,要使問題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從而引導學生將新知識與原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促進知識與方法的遷移,調動學生探究的主動性。如學習《鴉片戰(zhàn)爭》時,不少教師會如此提問:鴉片戰(zhàn)爭給中國帶來了怎樣的影響?盡管這樣的問題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重點,卻缺少啟發(fā)性,不利于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因而,教師可將問題變成:鴉片戰(zhàn)爭為什么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及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這一問題具有較強的啟發(fā)性,學生經(jīng)過對教材內容的綜合分析可得出答案,會認識到在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社會性質、革命任務均出現(xiàn)了根本性變化,故而鴉片戰(zhàn)爭成了中國歷史的轉折點及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 多樣性提問。在課堂提問時,為了調動學生的參與性,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教師要避免單一的提問方式,避免課堂枯燥乏味。教師可從一些新的角度來提問,以提高課堂學習效果。如分析蔡倫改進造紙術的意義時,教師可如此提問:在《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紙的發(fā)明人蔡倫位居第7位,位于我們所熟知的愛因斯坦、哥倫布、伽利略等人之前,你們能否說說其原因?另外,教師還可聯(lián)系影視、成語、歷史小說、詩詞、順口溜等相關內容進行提問,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如評價拿破侖時,教師可引入雨果對拿破侖的評論:他是重建廢墟的宗師巨匠,是查理大帝、路易十一、亨利四世、黎塞留、路易十四、公安委員會的繼承者,他當然有污點,有疏失,甚至有罪惡,就是說,他是一個人……那么,你們是如何看待拿破侖的?
3 把握提問的指向性。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避免問模棱兩可的問題。問題層次清晰、指向明確,學生的回答才會具有方向性,課堂才不會冷場,課堂教學才會有序而富有活力。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有針對性,以問題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與主動表達。同時,提問方式也會影響學生的思考與表達。因此,在設計問題時,教師需把握活、準、精的原則。其中,活即問題要具有創(chuàng)造性,而不是模式化與固定化的;準則是語言精準,不會出現(xiàn)理解分歧;精則要語言精練,避免重復提問。此外,在設計問題時,教師需要注意布局謀篇,知道何處該提問、清楚提問數(shù)量、知道怎樣有效設置提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