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班主任抱怨現(xiàn)在的學生越來越難管了,即使一天到晚地管著,還是要出事。有些新班主任,更是處于高度緊張的精神狀態(tài),沒日沒夜地“忙”,說白了就是好好看著學生,目的在于防止他們犯錯,避免安全事故的發(fā)生。這樣的工作方法常常使班主任腰酸背痛、頭暈腦漲,而管教的結果卻是:學生思維不夠活躍,沒有自我教育意識,散漫、依賴、自我中心。那么,班主任一刻也不能“放”的班級該如何“減負”呢?
斯賓塞曾在《教育論》中提出:“記住你的教育目的應該是培養(yǎng)一個能夠自治的人,而不是一個要別人來管的人?!爆F(xiàn)代管理理論主張“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就是要從“獨斷式”“監(jiān)督式”的管理發(fā)展到“參與式”“激勵式”的管理。我們重慶育才中學的老校長陶行知先生也曾極力倡導“學生自治”,他認為培養(yǎng)學生共同自治的能力是使學生能夠約束自己言行的最佳辦法,并提出了普及教育的良方—“小先生制”。于是,我們嘗試著將“小先生制”在實踐中運用和發(fā)展,用“一收一放”的方式進行班級管理,一年之后,學生逐步學會了“自治”。
讓誰來做“小先生”?
班主任不能像諸葛亮那樣造成“蜀中無大將”的局面,因此,班主任接班后的第一要事是成立班級干部委員會,創(chuàng)設班級管理工作崗位,放手讓班干部上崗管理班級,并且要經(jīng)常教育他們好好為同學服務,盡力做好本職工作,處處體現(xiàn)模范帶頭作用。如此,班干部即是“小先生”的首選。
接下來要將全班按照一定規(guī)則分成6~7個小組,在每組設立小組長,遵循重團隊輕個人、重獎輕罰的原則,從各方面開展小組評比,包括學習、紀律、主題班會、黑板報、體育達標、社區(qū)活動等。這樣,小組長自然成為該組的“小先生”。
班主任、班干部和小組長只是起模范帶頭作用,班集體是由一個一個的學生組成的,每個學生都應該是集體的主人,應自己管理自己。不能讓部分學生成被動的觀望者,認為班里的事就與自己無關。因此,班主任要注意培養(yǎng)每個學生的“小主人”意識,引導每個學生自理、自練、自強,學會自己管理自己,學會自治。那么,每個學生都可以成為“小先生”。
“收”什么?如何“收”?
常規(guī)管理條例是班集體能夠正常運行的基本保證。規(guī)章制度、守則、行為規(guī)范等是學生在班級活動中必須遵守的規(guī)定,這些規(guī)定都有一定的約束和教育作用。通過常規(guī)管理使學生知道應該怎樣做和不應該怎樣做,班主任也依此來明確該怎樣教育和引導學生,從而管理好班級。因此,班主任要把常規(guī)管理條例的最終解釋權“收”緊在自己手中。
獎勵和懲罰的條例及其具體實施是對班級學生做出的考核評價,它是衡量一個學生在某一方面優(yōu)秀與否的重要標準,應該“收”到班主任這里,班主任公正客觀地實施評價的權利,履行評價的義務,依此促進學生的良好發(fā)展。
威信是學生自愿接受某種管理說教的一種積極情感,具有較強的感召力。班主任的威信是影響班級管理的重要條件。因此,班主任要在人格魅力、教學能力、知識基礎、教育藝術等方面樹立自己的威信,贏得學生的信任和尊重,同時注意不能讓自己的名義被“小先生”們隨意借用。
“放”什么?如何“放”?
一要放心。李希貴先生有這樣一句名言:學生的潛能像空氣,可以壓縮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廣廈,你給他多大的空間,它就有多大的發(fā)展。所以,班主任大可不必事事躬親,應放心大膽地讓學生去做。
二要放手。班主任可以給學生干部和小組長更多獨立管理班級的機會,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工作。
三要放權力。讓整個活動的策劃設計到實施總結都由“小先生”處理,如主題班會、文體活動等,根據(jù)活動需要,安排不同角色,有主持人、節(jié)目彩排,還有環(huán)境布置、后勤保障等,這些角色都可以讓不同的“小先生”擔任。他們根據(jù)班級特點,設計的內容也比較貼近學生的思想和需求。班級黑板報、特色園地的布置,也由不同的“小先生”擔任,使教室環(huán)境布置既有特色,又具教育性。甚至連家長會都可由“小先生”主持和匯報。
“收”與“放”之道
成功的教育都是“收”“放”結合的,收是放的基礎,放是收的高級形式?!皼]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沒有放手,不能自治。
一個智慧的班主任應該是調度有方、運籌帷幄的,在管理上明松暗緊,形散神聚。班主任既要大膽放“小先生”管理班級,又必須能收攏那些“小先生”和該收的內容,成為班級管理的“掌舵人”。比如,班級組織活動,老師可將點名的權力放給組長,讓組長具體負責各組的學生,而老師只需把這些組長的行蹤“收”在自己手中。
上學只是學生成長的一個階段,畢業(yè)后他們還有很長的人生路得自己走,老師不可能一路管到底。所以,在學校期間,班主任不要把學生時刻管起來,而應實施“小先生制”,放心放手,收心收權,一“收”一“放”,文武之道也。
(作者單位:重慶育才中學)
責任編輯/程 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