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的最后時刻,楊愛軍躺在病床上為他的學生講完了人生的最后一課—《故鄉(xiāng)》。獐子島,這個讓他深深苦戀的故鄉(xiāng),這個讓他恪守夢想的家園,無奈地目送著一位赤子的離去。影片結尾處,平靜的海島于海天之間歸于寂靜,屏幕慢慢變暗,一輪紅日,猶如遠處的燈塔,溫暖著觀眾的盈盈淚光……
一部電影,記錄一個真實的故事
《燭光之約》以故事片的形式再現(xiàn)了海島教師楊愛軍從師范學院畢業(yè)后,毅然放棄城市工作機會,選擇回歸家鄉(xiāng),教書育人的感人事跡。影片以高度濃縮的故事情節(jié),紀錄片式的藝術手法,還原了一位平凡教師的非凡人生。影片的平實,源自對細節(jié)的捕捉。例如影片中有這樣一個細節(jié):為了成功說服于大龍的爸爸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送孩子重返校園,他主動與大龍的爸爸促膝長談,強忍著喝下一杯烈酒,只為能換的家長的信任。這樣的細節(jié)敘述,還包括以“?!睘橹黝}組織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啟發(fā)對故鄉(xiāng)的情感教育;在指導“徒弟”教學實踐時所說的:“教學要加入自己的感情,學生才愿意聽。要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治病期間重返課堂上,與孩子們靜靜地凝視后,師生抱作一團的動人情景……影片通過一個個真實而平常的生活場景和具體事件,讓觀眾接觸到一個年輕的、活力的、充滿愛心與理想的普通教師,并從他身上體會到師德的力量。
一部電影,歌頌一種平凡的偉大
楊愛軍是從海島走出,又回到海島的教師。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還有千千萬萬的像他這樣扎根基層、默默奉獻的一線教師。楊愛軍老師是平凡而又杰出的鄉(xiāng)村教師的縮影,正如影片的導演李鵬飛所言:“我們做到的是用電影語言從楊老師身上,折射出一個教師群體的崇高與美好。”
《海島之約》處處展現(xiàn)平凡,卻無不在歌頌偉大。楊愛軍畢生從事教書育人工作,既無驚天動地的奇行偉績,也沒有激昂慷慨的豪言壯語。他只是在他所熱愛的海島上,在平凡的講臺上,堅守著內(nèi)心神圣的追求。和無數(shù)辛勤執(zhí)教的鄉(xiāng)村教育一樣,他懷著對腳下土地的深深愛戀,懷著對祖國下一代的責任感,懷著教育造福未來的使命感,使得平凡的本職工作煥發(fā)出非凡的魅力。楊愛軍老師的美,在其心無旁騖、扎根基層的堅定志向;在其獻身教壇、春蠶吐絲的師魂內(nèi)蘊;在其心懷祖國、大愛無疆的人格魅力。從這個意義上講,《燭光之約》為新時期中國教育成功地再現(xiàn)并塑造了師表楷模,必將吸引更多的人關注鄉(xiāng)村教師這個長久被埋沒和忽視的群體。
一部電影,傳遞一個永恒的夢想
《燭光之約》中有這樣幾個片段:當失學的孩子重新回到教室的時候,楊老師心滿意足地望著全班的學生說:“只有每個人都坐在課堂,老師的心才算踏實?!碑斔米鳂I(yè)本留言和心靈相約的方式幫助徐佳妮重新燃起學習的信心時,他幾乎是歡呼雀躍地去找校長,高聲喊道:“我終于找到和徐佳妮交流的好方式了!”被他調教得出類拔萃的“徒弟”在被市學?!巴谧摺敝蟛痪糜只貋砹?,楊愛軍的臉上露出幸福的微笑……
影片的原型人物楊愛軍曾說:“我為自己是一位老師而高興,我幸福地與學生一起生活,永遠擁有年輕的心態(tài);我夢想著,希望自己教過的每一個學生將來都有出息。”觀看楊愛軍的事跡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他的可貴之處之于“把學生培養(yǎng)好”是一切的準則,通過言傳身教傳達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有的對民族命運與學生將來的關懷。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仍惦記著教育、惦記著學生,他沒有為自己謀求利益,而是全心全意為學生,真正彰顯了我們今天所提倡的“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夢想。
《燭光之約》在呼喚一種時代精神,傳遞一種教育夢想。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教育,特別是農(nóng)村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難題與挑戰(zhàn),鄉(xiāng)村教師的群體急需社會的關注與支持。《燭光之約》創(chuàng)作團隊出于一種社會責任感和關懷視野,運用特殊電影元素,把一個鄉(xiāng)村教師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個人精神與社會上的一些浮躁、喧嘩、逐利形成了一種對比,凸顯了影片深厚的寓意。導演在創(chuàng)作立意上,“也是希望通過這個方式能夠引導更多的年輕人回歸故鄉(xiāng),貢獻力量,表達‘呼喚與回歸’的主題?!?/p>
大美不言,大愛無疆。一部電影,出于對一個生命的禮贊,一種精神的致敬,80分鐘是遠遠不夠的。但影片落下帷幕的剎那,思考的大幕即被開啟。試問,這一束微弱的燭光,是否能燃燒成為燎原之火?需要你,需要我,需要我們?nèi)鐣膼坌呐c努力。所以,讓我們共同來祝福這樣的“燭光之約”!
責任編輯/齊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