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報道,廣東東莞漳澎村劉家姐弟三人相繼考入北大清華。而制造這一“傳奇”的父親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他的教育方式也毫無深奧之理,更談不上有什么創(chuàng)新之點:“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沒有特別的方法,順其自然。”這話的確值得我們深思。
教育是基于人的自然本性去幫助人自然成長的過程。教育應該最大限度地依托人的自然本性,順應人的自然天性。這是因為,越是自然的東西,就越是符合人的本性,越是能深入到人的心靈與血脈之中,成為人的內在素養(yǎng)。教育的作用,就是盡力去呵護人的自然本性,并努力去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的成長氛圍,讓人的天性得以生長。這正如園丁之于小樹一樣,應是維護、順應和促進其自然生長,而不是粗暴地干擾。
然而,在教育被極度功利化的今天,我們似乎遺忘了教育最為基本的自然常識,而是把自己的意志常常強加給孩子,為了所謂的“成功”不惜去扼殺孩子的自然天性。“虎媽”“狼+oVpEujiQ5HiFzOyYapHRg==爸”即為例證。父母們之所以對“虎媽”“狼爸”育子津津樂道,是因為“虎媽”把女兒“罵”進名校,“狼爸”把兒子們“打”進名校。有了這些“榜樣”,人們便失去了清醒的認識,認為能夠達到這個目的采用怎樣的手段都是合理的??墒遣灰?,用“虎媽”“狼爸”方式培養(yǎng)孩子,是在漠視孩子的權利與尊嚴,就算孩子能夠考取名校,最終付出的代價也可能會讓父母得不償失。
這位父親的可貴之處在于,他堅守教育最為基本的自然常識—尊重和信任孩子,不去過多干涉他們,而是盡力去營造一個寬松的家庭環(huán)境,以身作則,用言傳身教來感化孩子,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自覺意識。事實證明,對于孩子人格的健全和個性的成長而言,一個溫暖、寬容、信任、穩(wěn)定、互動的家庭環(huán)境勝過家長給孩子萬貫家財。
其實,教育的基本道理就是這樣簡單:尊重孩子的天性,提供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使受教育者所固有的人性得以擴充,個性特質得到健康生長,成為富有人性而且個性健全的人。但是,當教育浸淫成人功利性目的,兒童成為成人實現(xiàn)某種目的的工具時,教育就遠離了自己的自然本質。這位父親的教育故事再次告訴我們,自然質樸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教育順其自然方是“王道”。讓教育回歸自然常識吧,讓天下的父母對孩子多一點尊重,少一點強迫;多一點寬容,少一點苛刻。
責任編輯/劉 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