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思潮的本質是特定社會經(jīng)濟背景下的大眾心理、民眾觀念、思想理論、學術文化觀點和實踐在社會層面的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社會思潮復雜多樣,傳播途徑逐漸多樣化,傳播內容逐漸平民化,更加具有實踐性,總體上既呈現(xiàn)出正確性、積極性、進步性,也表現(xiàn)出錯誤性、消極性、倒退性,更表現(xiàn)出多元性、混合性的特征。
【關鍵詞】思想 社會思潮 社會主義 特征
黨的十八大報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提出新部署、新要求,強調“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作為一種反映社會存在的特殊意識形態(tài),社會思潮是指在特定歷史階段,反映特定階級、階層及社會群體的利益訴求、情感需求、思想愿望及政治經(jīng)濟情況,具有比較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且有某種社會理論指導的對社會生活具有某種程度影響的非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思想潮流、思想流派及思想趨勢,其本質是特定社會經(jīng)濟背景下的大眾心理、民眾觀念、思想理論、學術文化觀點和實踐在社會層面的相互影響、相互滲透。作為社會生活、社會變遷的判斷標準之一,社會思潮通過對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施加影響而促使其生活態(tài)度、生活理念、行為方式發(fā)生變化,以達到調控、改造及引導社會存在的目的。目前,我國社會各種思潮總體上具有以下幾種特征:
社會思潮復雜多樣,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谷時期,而以資本主義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獲得強勢地位,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生態(tài)馬克思主義、后殖民主義、消費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等各種思潮在我國獲得傳播和蔓延。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深入發(fā)展,國內社會結構深刻變動、經(jīng)濟體制深刻變革、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利益格局深刻調整,再加上中國對外開放領域的擴大、國際交流合作的更加密切以及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不遺余力的文化擴張、思想滲透、文化殖民,中國各種思想文化和社會思潮在此情況下獲得產(chǎn)生和發(fā)展,復雜化和多樣化更加凸顯。國內民眾在寬松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樣性及差異性不斷增強,社會成員的價值取向也越發(fā)自由化和多元化。但由于理論主張、分析角度、研究關注點的迥異,國內社會思潮既涉及社會、經(jīng)濟、政治、哲學等領域,也與文化、歷史、倫理、宗教、生態(tài)等內容密切相關,但總體上這些思潮可分為主流社會思潮、非主流社會思潮及反主流社會思潮三種類型。①
社會思潮之所以呈現(xiàn)出復雜多樣的特點,不僅是由于信息技術、網(wǎng)絡的采用而促使思想文化的傳播速度大大加快,而且是由于我國社會進程的加速發(fā)展催生較多一時難以被主流意識形態(tài)所吸收、消化的眾多新情況、新問題、新思想,最重要的是由于:社會變遷而導致群眾的現(xiàn)實利益不斷發(fā)生變化,產(chǎn)生不同的利益集團與社會階層,而為維護自己或本階級的既得利益、價值判斷及情感認同,使之免遭沖擊、震蕩,從企業(yè)家、國企管理精英、知識分子、中產(chǎn)階級、離休干部至下層、普通底層民眾,其均按照自己的生活理念、價值觀及行為方式對某些特定思想觀念與價值自然產(chǎn)生親和感,而對另外一些思想觀念與價值自然產(chǎn)生排斥感,在此情況下,不同的社會思潮就會在不同的社會階層中遇到自己的追隨者或反對者,而隨著傳媒與網(wǎng)絡空間的迅速擴大、相對寬松的文化氣氛的形成,其不斷獲得滋育、傳播、交流、碰撞甚至分化、整合及重生。②
當前國內各種社會思潮形形色色、各式各樣、對錯混雜,異?;钴S,表現(xiàn)出空前的多樣性和多元化。這些代表不同階級、階層、社會群體利益、要求的思潮為爭奪話語權進而擴大自身的影響力,均非常注重在盡可能地堅持自身核心思想和特定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吸收其他思潮的優(yōu)點和長處,不斷充實自己和完善自己。如民族主義思潮、新左派思潮、文化保守主義三者在某些問題上持有相近、相似甚至相同的立場,三者有逐漸融合之趨勢,而新自由主義也開始借鑒民族主義的一些優(yōu)點和長處來擴大自己的群眾基礎。因此可以說:不同社會思潮之間既相互撞擊、相互排斥甚至相互斗爭,又相互作用、相互吸引、相互融合甚至相互重疊、相互交叉。尤其是在某些純學術的研究領域,社會思潮之間多相互借鑒、相互交融的特點和趨勢更加凸顯。
當然,社會思潮往往在特定歷史階段下形成和傳播,隨著社會條件的變化,有些社會思潮或將被另外的社會思潮所代替,或在與另外的社會思潮進行對立、互動、激蕩的過程中“改頭換面”為另外一種思潮,或將暫時消退等待時機再次“浮出”,顯現(xiàn)出潮來潮退、潮起潮落的典型現(xiàn)象。國內很多社會思潮源于國外思潮,且常常在此影響下形成和發(fā)展,有的甚至直接通過國外移植而來,與國外思潮具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尤其是在包括蘇聯(lián)解體、東歐巨變在內的社會主義遭受重大挫折的各種事件之后,西方資產(chǎn)階級社會思潮更是對世界產(chǎn)生強大沖擊,而包括資產(chǎn)階級自由化思潮、經(jīng)濟私有化思潮在內的各種西方社會思潮更是在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之后通過各種活動廣泛傳播和蔓延,與國內土生土長的愚昧迷信思潮、保守主義思潮、民粹主義思潮、極端民族主義思潮等相互影響、相互交織甚至相互滲透、相互轉化。在此背景下,國內各種社會思潮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同時呈現(xiàn)出本土性和外來性的雙重特征。
傳播途徑更加多樣化,傳播內容更加平民化
社會思潮反映特定環(huán)境中的民眾利益、要求,是民眾評價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形式。為在社會矛盾深刻尖銳、各種利益關系錯綜復雜的社會轉型時期更好地代表、維護本階級、階層或其他民眾、團體的利益,不同社會思潮相互之間為爭奪話語權和影響力必然不斷競爭,而這又客觀上促使傳播途徑的多樣化。20世紀90年代之前,國內各種社會思潮的代表人物在傳播和爭奪話語權的過程中,主要采用發(fā)表論文、著書、學術討論等方式積極介入社會熱點問題的討論,以爭奪文化思想陣地、社會輿論陣地的主導權和支配權,擴大自己的群眾、社會心理基礎,進而鞏固、擴大自己的社會影響力,最終影響政府現(xiàn)實政策的制定、實施。書刊、電視是這段時期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和社會思潮傳播的主要媒介,其自然亦是國內各種社會思潮爭奪主導權、控制權及話語權的重要陣地。
20世紀90年代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各種高科技、信息通訊工具逐漸普及和廣泛運用,國內各種社會思潮之間的碰撞、爭論比以往更加激烈,其除繼續(xù)依靠發(fā)表論文、報刊、大學講壇等傳統(tǒng)方式進行傳播和搶占話語權以及爭奪思想輿論陣地的主導權之外,往往依靠互聯(lián)網(wǎng)、手機短信等高科技、信息化方式增加傳播渠道、拓展傳播途徑及擴大傳播范圍,而互聯(lián)網(wǎng)和電視媒體逐漸成為高科技、信息化時代各種社會思潮傳播其思想和爭奪話語權的重要工具。但無論是在哪個時期,大學總是社會思潮的發(fā)酵升溫地,大學講壇、論壇在社會思潮的主導權、控制權及話語權爭奪戰(zhàn)中均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而某種社會思潮的代表人物常常通過作報告、作講演、寫文章、出版書籍、辦網(wǎng)站、開辟論壇等各種機會、方式,積極宣傳其所代表的該社會思潮,積極介入社會熱點問題的討論,力圖說服人們接受自己的思想和理論觀點。③
為更有效地爭奪社會變革的指導話語權和影響國家的政策制定和執(zhí)行,各種社會思潮除依靠集圖像、聲音、文字、行為于一體的高科技傳播手段之外,還在內容、形式方面力求更加與平民百姓的現(xiàn)實生活實際相貼近,接近與普通百姓的距離,積極介入包括腐敗、貧富差距、上學難、看病難、住房難在內的與群眾日常生活利益密切相連的公共、社會熱點領域,闡述觀點和開展討論甚至辯論,期間各種思潮常常打著平民百姓“代言人”的旗號,緊抓其普遍關注的問題發(fā)表見解,選擇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為陷入思想困惑、生活困難的平民百姓出謀劃策,力圖使自己的聲音“最響亮最動聽甚至最感人”,甚至在語言表達上趨向“煽情化”,以在激烈的競爭中吸引群眾的注意和社會各界的關注,進而說服其認可、接受自己的觀點。
近年來,包括新自由主義、新左派、民主社會主義、文化保守主義、民族主義、新權威主義甚至殖民文化主義、保守主義、經(jīng)濟私有化在內的很多社會思潮都采用這種“煽情化”的傳播“策略”向群眾宣揚自身理論的優(yōu)越性和公正性,以吸納民間和作為社會思潮發(fā)酵升溫大學的力量,這甚至成為其與主流的馬克思主義爭奪話語權和陣地的最重要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各種社會思潮雖在傳播內容上力求平民化,但這絕不意味著其在本質上也平民化。絕大多數(shù)的社會思潮本質上所體現(xiàn)的往往是掌握著其知識形態(tài)的精英們對社會整體的理性設計與統(tǒng)治欲望,反應的是精英們的價值意志霸權,而其所主張與宣揚的話語體系也常常是那些掌握特定知識與話語權力者的理性、意志與愿望,實現(xiàn)的是特定群體的社會利益。④
為拓展群眾基礎,更加具有實踐性,而群眾價值取向越來越利益化
20世紀90年代之前,國內社會思潮與社會、群眾生活的聯(lián)系性不是很強,對現(xiàn)實利益的關注也往往是間接的、次要的,總體上主要集中在抽象的學術思想方面,僅僅在文化學術領域發(fā)揮影響作用。進入20世紀90年代尤其是21世紀之后,利益問題特別是經(jīng)濟、政治利益問題陸續(xù)成為社會民眾最主要、最關注甚至最重視的社會問題,而正處在社會轉型關鍵期的當代中國社會思潮的現(xiàn)實針對性不斷增強,與現(xiàn)實利益密切相關。
在此情況下,國內各種社會思潮漸漸移向對現(xiàn)實具體問題的關注,以體現(xiàn)自身特性的風格和思路,試圖從不同視角探討現(xiàn)實問題和提出解決方案,不僅逐漸增加對社會、民生等相關問題的討論,而且制度層面的、可操作的問題也成為其關心的話題,尤其是當代社會思潮大都力爭影響政府決策,而不再僅僅是“擁護道德或政治義務的偉大簽名者?!雹?/p>
民眾作為潮流的主體,其傳播某種社會思潮的利益動機更加明顯。以往社會思潮的傳播主體僅限于大學教師、研究人員、知識精英及大學生,但目前社會思潮的參與者已不限于知識分子。不同思潮反映不同群體主體、不同階級、階層的利益訴求,而在各種社會思潮常常提出針對群眾現(xiàn)實利益的處理、解決問題的方案的背景下,國內群眾是否接受某一思潮的判斷標準也不再僅僅取決于過去的在思想上其是否認同該思潮,而是參雜、混合著更多的利益因素,取決于該社會思潮與現(xiàn)實利益相關度的高低,即某種具體社會思潮的接受者、傳播者及其他參與者是否支持某種社會思潮主要取決于該思潮是否能合乎自身的利益,是否能給自身帶來更多的現(xiàn)實利益。同時,學者們的理論工作不斷增強民眾的維權意識,民眾常常通過某種社會思潮向相關部門更加大膽、直白地表達其利益訴求。
進步與倒退并存,表現(xiàn)出多元性、混合性的特征
社會思潮因自身特性和歷史發(fā)展常存在正向和負向關系,進而對社會發(fā)展產(chǎn)生積極或消極影響,⑥中國在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城市化及現(xiàn)代化建設過程中涌現(xiàn)出包括社會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思潮在內的總體上呈現(xiàn)積極、進步、健康向上的眾多社會思潮,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已成為當今國內社會思潮的主流形態(tài)。但同時也必須清醒的認識到:
經(jīng)濟成分和經(jīng)濟利益、社會生活方式、社會組織形式的復雜化和多樣化不僅促使人們的思想活動日益呈現(xiàn)出差異性和多變性,而且導致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和選擇性越來越強,造成社會思潮逐步多元化和日益復雜化,正確思潮與錯誤思潮相互交織,進步思潮和倒退思潮同時并存,積極思潮與消極思潮相互激蕩,多元的社會結構和復雜的社會歷史條件為包括新自由主義、極端民族主義、功利主義思潮在內的某些負面社會思潮提供了產(chǎn)生的客觀環(huán)境。正確、積極、進步的社會思潮與錯誤、消極、倒退的社會思潮之間相互對立、互動、消長,活躍于社會思想上層建筑之中,影響著國內民眾的思想和判斷。
首先,很多國內社會思潮對于開闊青年學生視野、活躍青年學生思維具有重要作用。其次,當代很多國內社會思潮所涉及的民主與科學、自由與法制等先進的思想內容、現(xiàn)代意識、現(xiàn)代理念不僅有助于增強青年學生的適應力和競爭力,而且有助于把青年學生培養(yǎng)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再次,當前知識分子思想多元化與社會利益多元化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形成階層與思想流派的對應關系。當前國內社會思潮的多元化若能在遵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礎上,在相互寬容與理解的條件下形成互動,對于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義。⑦同時,我國流行的一些社會思潮例如拜金主義、功利主義、享樂主義等極端市場化價值觀念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帶來極大沖擊,主要表現(xiàn)在:一些國內民眾尤其是某些青年學生在國內多元文化和多種現(xiàn)代思潮的沖擊下,不僅棄道德原則、真誠原則于不顧,以極端個人主義、實用利己主義作為其人生哲學,而且失去價值選擇上的方向感、基本的價值判斷力。⑧這不僅嚴重敗壞社會風氣和干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而且對中國特色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設造成極大危害。
值得注意的是,一種社會思潮往往并非簡單的僅具有積極性或消極性,而往往是既具有進步作用,又具有倒退作用,即一種社會思潮往往同時具有多元性、混合性的特點。例如,較之于保守主義,民主社會主義具有進步意義,其所主張的在從事市場經(jīng)濟的同時應采用社會福利政策和民主化措施以及在提倡社會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平、人與自然協(xié)調發(fā)展方面所積累的經(jīng)驗,有助于我們深化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及建設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尤其是發(fā)達國家某些信奉民主社會主義的社會黨務實求變、與時俱進的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但民主社會主義從最初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把社會主義制度作為追求的目標,逐步發(fā)展為:認為資本主義是永存的社會形態(tài),極力鼓吹西方資產(chǎn)階級的自由、民主、平等,反對根據(jù)馬克思主義理論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制度,認為民主、人權不僅是實現(xiàn)社會主義的手段,更是社會主義的目的,社會主義本質只是一些基本價值目標,沒有制度的依托。這顯然對我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非常消極的作用。
【作者單位:南陽理工學院政治理論教學部】
【注釋】
①朱士群:“當代中國社會思潮:回應與引領”,《安徽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
②⑦蕭功秦:“困境之礁上的思想水花—當代中國六大社會思潮析論”,《社會科學論壇》,2010年第8期。
③丁祥艷:“當代中國社會思潮的鮮明特點”,《前沿》,2010年第15期。
④劉同舫:“在應對當代各種社會思潮的挑戰(zhàn)中發(fā)揮馬克思主義的威力”,《馬克思主義研究》,2010年第3期。
⑤[美]丹尼爾·辛格:《誰的新千年—他們的還是我們的?》,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26頁。
⑥張耀燦:“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著力點”,《思想理論教育》(上半月),2007年第10期。
⑧鄢本鳳:“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須警惕五大社會思潮”,《中國青年研究》,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