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大學教育理想存在如下問題:理性主義知識中心論重知識輕學生、重科研輕教學;工具主義的功能論強調為社會服務而忽視了為學生服務;功利主義的學生中心論只注重迎合學生的需要和培養(yǎng)學生的生存能力。應該秉持價值多元與平衡,重塑大學教育的知識觀、功能觀和學生觀。
關鍵詞:大學教育理想;價值多元;價值平衡
中圖分類號:G40-0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3)10-102-03
一、大學教育理想界定:內涵和內容
1.關于教育理想。冉鐵星提出:“教育理想是人類(或人類中的某個群體甚至個人)通過教育這種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根據(jù)其內在需求和外在條件塑造自我,塑造自然界以及社會上所設想的有可能達到的完美狀態(tài)?!彼麖娬{教育理想的現(xiàn)實性、必要性和實現(xiàn)的可能性。尹艷秋將教育理想界定為:“一定的主體,依據(jù)其價值觀,在對教育現(xiàn)實否定性評價的基礎上,以教育的客觀事實及教育發(fā)展的必然性為依據(jù),對教育活動的希望、追求和向往?!币G秋主張教育理想是對教育現(xiàn)實的批判和否定性評價。孫元濤認為,教育理想是教育對人的未來的一種籌劃,是人所固有的超越性在教育主體意識領域中的表征。可見,在教育理想的內涵上,學者們強調了三個方面,即教育理想的現(xiàn)實性、批判性和超越性。這也是目前學界對于教育理想的普遍看法。
2.關于大學教育理想。存在兩種理解,即“大學的教育理想”和“大學教育的理想”,前者指稱的是大學的教學活動和教育對象,而后者則可以等同理解為“大學理想”。筆者在此討論的是后者。結合前面對教育理想的理解,可以把大學教育理想的內涵界定為:大學根據(jù)其內在需求和外在條件,在對現(xiàn)實否定評價的基礎上對大學人的未來所設想的完美狀態(tài)。
3.關于大學教育理想的內容。眾多對大學教育理想的表達和描述,包括對大學的地位、使命、目的、功能、發(fā)展軌跡等宏觀上的認識,也包括對大學教育內容、教學模式、組織結構、管理模式等具體的構想。雅斯貝爾斯(Jaspers)恰當?shù)囟ㄎ涣舜髮W教育理想內容的。他認為大學有四項任務:其一,研究和教授專業(yè)知識;其二,教育與培養(yǎng);其三生命的精神交往;其四,學術。這四項任務是一個整體,構成了大學的理想。四者缺一不可,否則大學的質量就會降低。
二、大學教育理想批判:失衡的現(xiàn)實
在專業(yè)教育重心向兩極移動、社會對高層次素質的要求、高科技時代對學習能力的強調以及大學社會職能的重新整合等時代背景下,我國的大學教育走上了一條重科技教育輕人文教育、重專業(yè)教育輕普通教育、重技能教育輕素質教育、重科研輕教學、重行政權力輕學術權力、重視社會服務忽視學生需求、重視學生生存能力忽視學生存在意識的道路。這條道路反映出大學教育理想的失衡。
1.理性主義的知識中心論。理性主義認為,人的本質就是人的理性,追求知識和智能本身就是目的。紐曼(Newman)在《大學的理想》里談道:“大學是傳授普遍性知識的場所,知識本身即目的,教育是為了理智的訓練。”我國的大學與其他級別的學校教育一樣,具有知識中心的傳統(tǒng)。這一對知識的極度追求有兩個弊端。其一,重知識輕學生。大學的專業(yè)、課程和教材均以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和體系進行設計和編排,大學的教學活動和課堂以教師的知識講授為主,大學的教育評價(包括獎學金評定、推優(yōu)推免等)以代表知識掌握多寡深淺的考試成績?yōu)闃藴?。大學教師備課講課均以掌握和呈現(xiàn)表現(xiàn)為課程內容或教材內容的知識為主,極少考慮或考查學生的特點和要求。其二,重科研輕教學,即重視知識生產的價值,輕視知識傳授的價值。我國高校按照科研水平來分類。研究型和教學型的區(qū)分,其潛在的價值取向和立場是,科研成果多的研究型大學優(yōu)于科研實力弱的教學型大學。高校教師以科研能力和水平來分層和評價。正在推廣的高校崗位聘任制改革,就以科研成果對教師分級聘任。擔負教學任務的教師,不論其教學水平、教學效果如何,已經被邊緣化。比如,某高校在崗位聘任改革中制定了崗位級別對教師科研要求的文件后,對教學的舉措就是開展教風建設大討論,要求集體開會、個人發(fā)言、意見匯總。這一對科研成果的硬性規(guī)定和對教學建設的務虛之舉,愈發(fā)強化了高??蒲兄行牡膬r值意識和價值取向。
2.工具主義的功能中心論。工具主義認為,大學不應該成為遠離社會的象牙塔,大學有責任用自己的知識為社會提供服務。人們追求知識主要是作為手段,而不是目的。博克(Burke)早就言明,現(xiàn)代大學已走出19世紀單純的封閉性,變成如今溝通社會各界、身兼多重職能的超級復合機構,其規(guī)模與威望同社會對它的需求和干預同步增長。大學應適應環(huán)境的需要,為社會提供各種服務,并與社會形成合作關系,成為社會大學(communiversity)。
事實上,人們早已接受大學服務社會的功能,在大學教育理想當中自然不可缺少大學與社會相聯(lián)系的部分。知識急劇增長,社會對某些技能的需求也急劇增長,大學要適應這些要求,已成為人們乘上專業(yè)和職業(yè)之船的碼頭。大學作為知識的生產者、批發(fā)商和零售商,不可避免地要為社會提供服務。大學只有傳播知識并服務社會,才能產生效益。當企業(yè)不能征聘到所需要的人才,當大學畢業(yè)生不能順利地謀求到理想的職業(yè)時,人們就大聲疾呼道:“大學不能跟上社會發(fā)展的腳步,沒有起到為社會培養(yǎng)有用之才的作用?!贝髮W的社會功能已經成為人們對大學的首要理解和要求了。這種工具主義思想已然深入人心,成為人們意識和行為的主導。
3.功利主義的學生中心論。功利主義主張效果論,即一個行為是否正當,標準在于其帶來的效果。功利主義的價值取向過分追求功效和利益。功利主義的學生觀導向學生外在的快樂與利益,而忽視德性等內在價值。大學教育只是一味地追求有利于學生利益、適應學生的需求,以最終能滿足學生的欲望為目的,其教育行為正當與否,最終建立在人的感官欲望的滿足之上,建立在個人的偏好之上,成為個人欲望與偏好的奴隸。這樣的價值觀念使大學教育迷失了方向。一方面,大學一味地迎合學生的需要,強調要依據(jù)學生的需求開設相應的專業(yè)和課程,改革教學制度和方法,卻忘記了大學分析和判斷其需要合理與否之責,以及大學教育的引導之責;另一方面,大學教育單方面注重學生生存能力的培養(yǎng),忽視了學生作為人的存在問題,忘記了促進學生在精神和情感上成長的責任。
三、大學教育理想重塑:價值多元與平衡
大學教育理想當前所面臨的問題歸根結底是價值單一和價值失衡的問題,大學教育理想需要的首先是價值的多元和價值的平衡。在價值單一和價值失衡問題上,本質主義立場難辭其咎。在我們知識成長中的本質主義慣性使我們很容易導向價值一元論,就像當前大多數(shù)研究那樣,承認學術自由為大學的理想,卻無法顧及大學的社會責任;強調大學對文化與受教育者的精神成人的作用,卻把大學對經濟與開發(fā)受教育者人力資源的價值排除在大學理想的范圍之外。
大學教育的多元價值論斷并不新奇??茽枺↘err)早就談道,大學主要涉及四種價值,即正義、能力、自由與忠誠,并且:“就高等教育而言,任何重大事業(yè)的成功都是各種互相矛盾的價值觀念彼此妥協(xié)的結果。高等教育的組織系統(tǒng)本身就顯然是一個相互妥協(xié)的產物……一旦某些價值觀念通過職位和權力得到了具體體現(xiàn),而另一些準則和目的卻受到了壓抑或否定,整個系統(tǒng)就會因缺少正常的妥協(xié)而陷入一團糟的境地?!标愅⒅J為,“自由、卓越、忠誠、平等”可以涵蓋傳統(tǒng)大學理想的主要訴求,而且貼近大學發(fā)展的真實狀況,可以兼顧大學自身及其主要相關者的根本利益。前述二人都強調,大學的四種價值既是相互獨立的,也是相互關聯(lián)的。任何一種價值的價值既在于自身,也在于是否為其他價值的充分表達預留足夠的空間。過于強調一種價值不僅不能成就大學的理想,反而成為導致高等教育走向混亂的重要根源。這種理念告訴我們,不能把大學教育理想寄托于某一價值的最大化,大學的理想在于有效地整合和放大多種價值,秉持價值多元的立場。
總之,堅持當代的大學教育理想,用復雜性反對單一性,用多樣化反對確定性,為大學教育創(chuàng)造更廣闊的空間,為個體創(chuàng)建更寬容的生存環(huán)境,需要我們進一步理清思想,澄清觀念。
1.重塑知識觀。首先,在知識生產中是知識中心的,追求學術自由。追求費希特(Fiehte)的大學教育理想,即大學應追求一個目標,滿足兩個條件。一個目標是“最純粹和最高形式的知識”,即學者應獨立地探索真理,不計功利,為學術而學術;兩個條件即是“教的自由”與“學的自由”。其次,在知識傳授過程中則是以人為中心的。如果說19世紀德國大學對高等教育發(fā)展歷史的一個貢獻,是使科學研究取得了與教育教學同等重要的地位的話,那么,我們今天要做的就是,使大學教育教學取得和科學研究同等重要的地位,有效地改變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
以人為中心,還需要考慮是以教和教師為中心還是以學和學生為中心。作為一名大學的受教育者和教學工作者,筆者認為,當今中國的大學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我們現(xiàn)在需要做的是,強化以學生為中心觀念,探索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和模式,提升學生在知識傳授中的主體地位。學習知識的目的并不在于知識的數(shù)量,而在于形成正確的知識觀念和獲得掌握知識的方法。像懷特海(Whitehead)所說的,用“智慧率知識”把教育從死的知識中解放出來。他認為,大學既是教育的機構,也是研究的機構,但它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在“富于想象”地探討學問中把青年人和老年人聯(lián)合起來。大學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大學的任務就是把想象力與經驗融為一體,培養(yǎng)智慧的力量。他強調,由積極想象所產生的激動氣氛轉化了知識,大學的理想,與其說是知識,不如說是力量。大學的任務在于把一個孩子的知識轉變?yōu)橐粋€成人的力量。
我們所追求的是大學教育理想中教學與科研的平衡,實現(xiàn)洪堡論及的教育和科研成為一種連續(xù)發(fā)展的統(tǒng)一體,大學的教師和學生“為科學而共處”,自由地進行各種學術上的探索。
2.重塑大學功能觀。大學教育理想應該涵蓋培養(yǎng)什么人和建設什么社會兩方面的規(guī)定,或者說包含理想人格和理想社會兩方面的內容。筆者認為,大學將主要通過培養(yǎng)人才能實現(xiàn)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大學不可避免地需要承擔發(fā)展科技、服務社會的任務,同時,大學在養(yǎng)成人格、陶冶精神、啟蒙大眾方面的使命也是不可缺少的。
大學的社會服務功能包含為學生服務和為社會服務。以往常常被強調的是為社會服務,但實際上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兩種功能從關系上看是相輔相成的,但在邏輯關系上,為學生發(fā)展服務應該是第一位的。因為為社會發(fā)展功能的實現(xiàn)在根本上取決于為學生發(fā)展服務功能的實現(xiàn),沒有后者就沒有前者,前者對高等教育實踐提出的要求也總是要轉化為對學生素質提出的要求。楊東平曾經談道,教育的功能不僅是人力資源開發(fā),首先是人的發(fā)展,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造就一代身心健康、有道德、有情感、有文化歸屬和文化認同,能夠自立于社會的現(xiàn)代社會的合格公民。而培養(yǎng)更多的專家、提升經濟和科技能力,則是人的發(fā)展的一個后果,是水到渠成的事。這表達了這樣一個思想,即服務學生和服務社會是一致的,人的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是同向的。
3.重塑學生觀。蔡元培在其《教育獨立議》中告誡我們:“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fā)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給抱有他種目的的人去應用?!贝髮W教育理想的目標是完善的人和人的完善人格,既要有生存的教育,更要有存在的教育。
完善的人就像肖川教授描述的那樣,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廣博深厚的基礎文明的教養(yǎng)、具有某一領域的專門知識和技能、具有有效地表達自我的能力、具有自我延伸的能力、具有自由與責任的意識和能力的人。概括地說,就是有靈魂、有頭腦、有專長,能夠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和服務社群的人”。大學生從學校那里所要獲得的,不是為了糊口謀生所必需的技能,而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所要追求的不是掌握這種或那種專門化的知識,而是一種學習方法、一種心理態(tài)度、一種思維能力和技巧,這些是一個完善的人所要追求和必須具備的。
對完善人格的追求是長期以來中西方大學的理想和終極目的。西方自由教育傳統(tǒng),其自由教育的核心便是完善人格。馬克思(Marx)尤其重視人的發(fā)展,認為新社會的根本原則是以每個人自由發(fā)展為一切人自由發(fā)展的條件。在我國,造就完善人格是傳統(tǒng)教育的最高目標,不論是“圣人”還是“真人”都指的是完善人格的最高層面。我們一向強調人的精神世界與內心修養(yǎng),中國傳統(tǒng)文化都是圍繞怎樣做人、做什么樣的人,也就是人格問題展開的。傳統(tǒng)儒家的教育經典四書五經,其主旨都是教人如何形成能夠治國治民的圣人君子的完善人格。
完善的人和完善的人格需要大學教育充分考慮和重視學生的責任感、精神需要、興趣愛好、人文關懷等方面。只有這種全方位的培養(yǎng),才能鑄就時代的新人,這種新人“必然能夠在他日益增長的理解能力、肌體能力方面和潛在的另一方面,即個性的情感與道德方面建立一種和諧狀態(tài),這種新人只具有人類智慧和人類技巧是不夠的,他還必須感到他自己和別人之間融洽無間:具有一種人類和諧”。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面上項目“大學精神研究”(編號:11552193);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1年度課題(省重點課題);“黑龍江省普通高校個性化發(fā)展及其與政府分類管理的耦合機制研究”(編號:GBBl211047)]
[李書勤:黑龍江大學教育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教育哲學、高等教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