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芹,劉玉英
1.東北亞生物演化與環(huán)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長春 130026
2.吉林大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研究中心,長春 130026
3.吉林大學應用技術(shù)學院,長春 130022
泥炭主要是冷濕、溫濕和熱濕氣候條件下的產(chǎn)物。泥炭沼澤的發(fā)展和消亡,受全球性氣候波動的控制,因而具有同時性。但從不同區(qū)域等級和更短的時間尺度來看,由冷暖氣候波動引起的氣候帶遷移,導致泥炭沼澤沿經(jīng)線方向異時性發(fā)展,因而泥炭發(fā)育的時間分布又具有異時性特點。從局部來看,地貌直接控制泥炭的形成和分布規(guī)模,水文因素也非常重要。
在40~23ka B.P.的玉木亞間冰期,隨著氣候轉(zhuǎn)暖和海面上升,在現(xiàn)今的大陸架淺海水下和沿岸平原地下深處均發(fā)現(xiàn)有這個時期發(fā)育的泥炭,一般稱為玉木亞間冰期海侵基底泥炭[1]。例如,在成山角東的黃海、北黃海、華北平原的黃驊李家堡、大連市的棗房身、錦縣后山角村、復縣雙塔鎮(zhèn)等均發(fā)育有這一時期的泥炭。我國東部晚更新世晚期以來泥炭發(fā)育的時間,自南向北具有明顯的異時性分布特點,有“南老北新”的說法。
下遼河平原第四紀孢粉、植物的研究資料較少[2]。埋藏在沈陽城地下晚更新世的泥炭首次發(fā)現(xiàn),甚為珍貴,它能揭示沈陽城地下距今約20ka B.P.的古氣候、古環(huán)境、古地理及人類活動等情況。
研究區(qū)位于遼寧省沈陽市(圖1),沈陽市東部邊緣屬遼東山地,西部則屬于下遼河平原,遼東山地是長白山系哈達嶺和千山山脈的西延部分[3]。沈陽市位于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qū)域的北部,地理坐標為N41°46′、E123°26′,海拔高程41.6m,年平均溫度7.8℃,年平均降水量為675.2mm。該地區(qū)夏熱多雨,冬寒晴燥,濕潤而無明顯干旱期;雨熱同期,有利于植物生長,木本植物以落葉適應冬寒,是我國最遼闊的落葉闊葉林分布區(qū)。
下遼河平原是一個三面被低山丘陵環(huán)抱、西南向遼東灣敞開的北東-南西向的狹長平原,面積達3.2萬km2,屬于一個中新生代沉降盆地。遼河、渾河、太子河、大凌河等河流從山區(qū)進入下遼河斷陷盆地后,共同塑造了寬闊的下遼河平原,并在平原的周邊地區(qū)形成了一系列掩埋的第四紀沖積扇。渾河沖積扇是其中最大的一個。
圖1 鉆孔位置圖Fig.1 Map showing coring sites
遼寧省沈陽市位于渾河沖積扇的扇頂至扇中部位。渾河沖積扇巖性由下而上(空間上),沉積物顆粒由細而粗。下部為黏性土層,向上依次變?yōu)轲ば酝梁[石(泥礫)層、圓礫礫砂層。沖積扇沉積厚度東部小,向西逐漸增大。沖積扇上部的圓礫礫砂層由東向西,粒徑由以圓礫為主,漸變?yōu)橐陨盀橹?,且黏性土夾層增多,含水層由單層漸變?yōu)殡p層結(jié)構(gòu)、多層結(jié)構(gòu)。
筆者研究的樣品采自遼寧省沈陽市2個鉆孔剖面,其中,SHYE孔在沈陽市東部(位于渾河沖積扇扇頂),SHYW孔在沈陽市西部(位于渾河沖積扇扇中)。兩孔相距17.3km,都發(fā)育一薄層泥炭。
SHYE孔孔深43m,取10個孢粉樣,采樣深度分別為:
①14.0~15.0m,土黃色泥礫;
②23.0~24.0m,土黃色泥礫;
③27.0~27.5m,土黃色泥礫;
④28.0~29.0m,土黃色泥礫;
⑤31.0~31.1m,黃褐色粉質(zhì)黏土;
⑥33.0~34.0m,淺灰色黏土;
⑦36.2~36.5m,黃色黏土;
⑧37.6~38.0m,黑色泥炭;
⑨38.0~38.05m,黃褐色含炭黏土;
⑩39.2~39.3m,淺灰色黏土。
在37.6~38.0m處發(fā)育一層黑色泥炭,層厚0.4m,主要由泥質(zhì)成分組成,表面看不到植物碎屑。
SHYW孔孔深60m,取3個孢粉樣,采樣深度分別為:
①11.8~12.1m,綠色粉質(zhì)黏土;
②19.0~20.0m,土黃色粉質(zhì)黏土;
③35.1~35.2m,深灰褐色泥炭。
在35.1~35.2m處發(fā)育一層深灰褐色泥炭,層厚0.1m,主要由植物碎屑組成,90%左右的植物碎屑與10%左右的泥砂填充而成。植物碎屑包括莖、葉、微細的小枝、果皮和種子等,最大碎片僅有5mm2,一般都小于2mm2,小枝直徑最大為1~1.5mm,多數(shù)小于1mm。結(jié)構(gòu)松散,未經(jīng)壓實。
在SHYE和SHYW 2個孔附近還有很多鉆孔剖面,但均未發(fā)現(xiàn)泥炭層,說明這2個泥炭層呈透鏡狀夾層分布,分布范圍很小,指示牛軛湖沉積特征。
2個泥炭樣品14C測年結(jié)果(經(jīng)樹輪校正后的):
SHYE孔37.6~38.0m 處泥炭14C年齡為(23 153±332)a B.P.;
SHYW 孔35.1~35.2m 處泥炭14C年齡為(20 105±289)a B.P.。
SHYE孔泥炭為玉木亞間冰期晚期形成的泥炭,SHYW孔泥炭為玉木亞間冰期結(jié)束之后形成的泥炭(14C年代由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測試)。2個孔的年代序列采用線性內(nèi)插法獲得。
樣品自然陰干,每個泥炭樣品取干樣5g,其他樣品每個取干樣50g,分別加入約15 120粒石松孢子(用于計算絕對花粉濃度)。采用常規(guī)處理方法,用碘重液浮選集中孢粉,在德國產(chǎn)ORTHOPLAN生物顯微鏡下進行鑒定。
SHYE孔10個孢粉樣品,從下至上統(tǒng)計花粉總數(shù)分別是528、509、633、546、278、284、273、387、287、485粒。SHYW孔3個孢粉樣品,從下至上統(tǒng)計花粉總數(shù)分別是310、229、287粒,均具有統(tǒng)計意義。所有樣品花粉總數(shù)不包括蕨類植物孢子。
根據(jù)花粉濃度及主要花粉顆粒分數(shù)綜合分析結(jié)果,將SHYE孔從下至上劃分3個組合,其中E-I組合劃分成2個亞組合(圖2)。詳細特征敘述如下。
E-I-1組合(37.60~39.30m,23 030~24 071a B.P.)以Alnus-Quercus為主的組合。該組合花粉濃度很大,為26 308~638 064粒/g。以喬、灌木植物花粉(顆粒分數(shù)為81.83%~92.14%)為主,草本植物花粉(7.86%~18.17%)較少。
喬灌木植物中,落葉闊葉植物花粉(Broadleaf trees,81.52%~91.75%)占優(yōu)勢,針葉植物花粉(Coniferae trees,0.32%~0.39%)零星出現(xiàn)。落葉闊葉植物以榿木屬(Alnus,31.62%~49.12%)花粉高顆粒分數(shù)為特征,少量伴生的有櫟屬(Quercus,9.79%~12.38%)、樺屬(Betula,1.96% ~7.58%)、椴屬(Tilia,4.73% ~5.89%)、栗屬(Castanea,0.19%~5.89%)、胡桃屬(Juglans,2.75%~5.49%)、柳屬(Salix,4.32%~5.37%)、鵝耳櫪屬(Carpinus,1.38% ~4.74%)、榆屬(Ulmus,0.19%~2.16%)、榛屬(Corylus,0.16%~0.95%)等花粉;針葉植物只有少量的松屬(Pinus,0.16%~0.20%)花粉。
草本植物中,莎草科(Cyperaceae,0.98% ~3.32%)、禾本科(Gramineae,0.19%~2.05%)、藜科(Chenopodiaceae,0~0.32%)等花粉少量出現(xiàn)。
E-I-2組合(36.50m,22 356aB.P.)以Alnus-Quercus為主的組合。該組合花粉濃度很小,為80粒/g。以喬、灌木植物花粉(71.79%)為主,草本植物花粉(28.01%)較少。
喬灌木植物中,落葉闊葉植物花粉(71.43%)占優(yōu)勢,針葉植物花粉(0.92%)零星出現(xiàn)。落葉闊葉植物以榿木屬(17.18%)、櫟屬(17.18%)花粉為主,少量出現(xiàn)的有榆屬(6.51%)、胡桃屬(5.79%)、椴屬(5.24%)、鵝耳櫪屬(4.70%)、樺屬(3.80%)、柳屬(3.07%)、榛屬(1.08%)、栗屬(0.18%)等花粉;針葉植物只有少量的松屬(0.90%)花粉。
草本植物中,蒿屬(Artemisia,8.32%)、菊科(Compositae,3.25%)、禾本科(3.25%)、莎草科(2.17%)、藜科(2.89%)等花粉少量出現(xiàn)。
E-II組合(23.0~34.0m,14 087~20 825aB.P.)以Artemisia-Compositae-Chenopodiaceae-Gramineae為主的組合。該組合花粉濃度很小,為26~163粒/g。以草本植物花粉(88.89% ~95.12%)為主,喬、灌木植物花粉(4.88% ~11.11%)很少。
圖2 SHYE孔古氣候代用指標Fig.2 SHYE hole palaeo-climate proxies
草本植物中,主要有蒿屬(24.55%~37.98%)、菊科(5.23%~16.55%)、藜科(7.75%~15.33%)、禾本科(3.60%~13.94%)等花粉;莎草科(0~0.78%)花粉較少。
喬灌木植物中,落葉闊葉植物花粉(4.18%~9.82%)稍多,針葉植物花粉(0.70%~2.52%)少量出現(xiàn)。落葉闊葉植物有少量的柳屬(0~6.20%)、櫟屬(0.26%~1.47%)、樺屬(0.70%~1.29%)、榿木屬(0~1.47%)、榛屬(0~0.35%)、鵝耳櫪屬(0~1.06%)、椴屬(0~1.06%)、榆屬(0.52% ~0.72%)、胡桃屬(0~0.70%)等花粉出現(xiàn);針葉植物只有少量的松屬(0.70%~2.52%)花粉。
E-III組合(14.0m,8 515aB.P.)以Artemisia-Chenopodiaceae-Alnus為主的組合。該組合花粉濃度很小,為95粒/g。草本植物花粉(54.64%)稍多,喬、灌木植物花粉(45.34%)稍少。
草本植物中,主要有蒿屬(13.6%)、藜科(8.04%)、禾本科(6.39%)、菊科(6.19%)等花粉,莎草科(1.44%)花粉少量出現(xiàn)。
喬灌木植物中,落葉闊葉植物花粉(44.72%)為主,針葉植物花粉(0.62%)零星出現(xiàn)。落葉闊葉植物有少量的榿木屬(8.45%)、櫟屬(7.63%)、胡桃屬(5.16%)、椴屬(4.53%)、樺屬(4.53%)、榆屬(4.33%)、榛屬(2.16%)、鵝耳櫪屬(1.03%)等花粉出現(xiàn);針葉植物只有少量的松屬(0.62%)花粉。
根據(jù)花粉濃度及主要花粉顆粒分數(shù)綜合分析結(jié)果,將SHYW孔從下至上劃分2個組合(圖3)。
W-I組合(35.10~35.20m,20 076~20 133a B.P.)以Alnus-Quercus為主的組合。該組合花粉濃度較大,為2 893粒/g。以草本植物花粉(77.42%)為主,喬、灌木植物花粉(22.58%)較少。
草本植物中,以莎草科(16.13%)、禾本科(11.61%)、藜科(10.65%)、蒿屬(10.32%)、菊科(2.58%)等花粉為主。
喬灌木植物中,針葉植物花粉(11.94%)稍多于落葉闊葉植物花粉(10.64%)。針葉植物主要有云杉屬(7.74%)、松屬(4.19%)花粉;落葉闊葉植物有少量的柳屬(6.45%)、繡線菊屬(Spiraea,1.61%)、櫟屬(0.97%)、樺屬(0.65%)、榆屬(0.32%)、漆木屬(Rhus,0.32%)、忍冬屬(Lonicera,0.32%)等花粉。
W-II組合(12.10~20.0m,6 920~11 439a B.P.)以Alnus-Quercus為主的組合。該組合花粉濃度很小,為86~132粒/g。以草本植物花粉(91.70%~92.33%)為主,喬、灌木植物花粉(7.67%~8.30%)很少。
草本植物以蒿屬(29.62%~34.93%)、藜科(6.92%~10.92%)、菊科(6.97%~9.61%)、禾本科(3.49%~5.57%)、莎草科(1.75%~2.79%)等花粉為主。
喬灌木植物中,落葉闊葉植物花粉(6.55%~7.32%)與針葉植物花粉(0.35%~1.75%)均很少。落葉闊葉植物有少量的樺屬(2.18%~3.14%)、柳屬(0.44%~1.39%)、榿木屬(0.70%~1.31%)、櫟屬(0.35%~0.87%)、榛屬(0.70%~0.87%)、榆屬(0~0.35%)等花粉;針葉植物有少量的松屬(0.35%~1.75%)花粉。
利用13種具有氣候指示意義的花粉[4]分別計算出每個樣品的年均溫和年降水量等古氣候指標(圖2和圖3)。
3.3.1 SHYE 孔
23 030 ~24 071aB.P.年均溫5.5~6.1℃,年降水量約為699.0~734.7mm。其年均溫比現(xiàn)在稍低,年降水量比現(xiàn)在稍大,花粉濃度很大,為26 308~638 064粒/g,指示當時植被覆蓋度很大,其濃度值可以和三江平原沼澤地泥炭[5]及二龍灣瑪珥湖湖泥[6]的花粉濃度值相比較。花粉組成以落葉闊葉植物花粉占絕對優(yōu)勢,其中以榿木屬花粉居多,草本植物和針葉植物很少,說明這一時期山地落葉闊葉林非常茂盛,氣候為暖溫帶氣候,與現(xiàn)今遼東地區(qū)氣候相當,溫暖濕潤,指示玉木亞間冰期晚期下遼河平原的氣候大致與現(xiàn)今氣候相當。
22 356 aB.P.年均溫約6.5℃,年降水量約766.1mm。其年均溫比現(xiàn)在稍低,年降水量比現(xiàn)在稍大,花粉濃度降至很低,僅80粒/g,指示植被覆蓋度很小。雖然落葉闊葉植物花粉仍占組合的主要位置,但花粉濃度已經(jīng)降至很低,說明山地落葉闊葉林范圍縮小,旱生草本植物花粉(蒿屬+藜科)有一定含量,同時說明玉木亞間冰期結(jié)束之后,氣候開始轉(zhuǎn)向冷干。
14 087 ~20 825aB.P.年均溫5.4~6.4℃,年降水量344.5~586.4mm。其年均溫和年降水量都比現(xiàn)在低,花粉濃度也很低,為26~163粒/g,指示當時植被覆蓋度很小。以草本植物花粉為主,落葉闊葉植物花粉顆粒分數(shù)很低。旱生草本植物花粉(蒿屬+藜科)顆粒分數(shù)比E-I-2組合顯著增加。研究[7]表明,人類活動越強或氣候越干旱,蒿屬和藜科花粉顆粒分數(shù)越高,說明玉木亞間冰期結(jié)束之后,下遼河平原人類活動加強,氣候更加冷干。
8 515 aB.P.年均溫約5.9℃,年降水量約599.7mm。其年均溫和年降水量都比現(xiàn)在低,花粉濃度也很低,為95粒/g,指示當時植被覆蓋度很小。花粉組成以草本植物花粉為主,落葉闊葉植物花粉顆粒分數(shù)比E-II組合有所增加,旱生草本植物花粉(蒿屬+藜科)顆粒分數(shù)仍然很高,氣候稍微轉(zhuǎn)暖濕。
3.3.2 SHYW 孔
20 076 ~20 133aB.P.年均溫約4.2℃,年降水量約436.8mm。其年均溫和年降水量都比現(xiàn)在低,花粉濃度較大,為2 893粒/g?;ǚ劢M成以草本植物花粉為主,落葉闊葉植物花粉顆粒分數(shù)很低,喜冷耐陰的針葉植物云杉屬花粉有一定含量,指示當時草本植被覆蓋度較大。濕生草本植物莎草科花粉較多,旱生草本植物花粉(蒿屬+藜科)有一定含量,說明玉木亞間冰期結(jié)束之后,下遼河平原的氣候冷濕偏干,比現(xiàn)今氣候冷一些。
圖3 SHYW孔古氣候代用指標Fig.3 SHYW hole palaeo-proxies
6 920 ~11 439aB.P.年均溫4.9~5.6℃,年降水量483.6~505.2mm。其年均溫和年降水量都比現(xiàn)在低,花粉濃度也很低,為86~132粒/g,指示當時植被覆蓋度很小?;ǚ劢M成以草本植物花粉為主,落葉闊葉植物花粉顆粒分數(shù)很低。旱生草本植物(蒿屬+藜科)顆粒分數(shù)較多,與E-II組合特征相似,說明玉木亞間冰期結(jié)束之后,下遼河平原人類活動加強,氣候非常干冷,比現(xiàn)今氣候稍冷。
3.3.3 泥炭的形成
SHYE孔泥炭樣品質(zhì)地非常細,表面看不見植物碎屑?;ǚ劢M成以落葉闊葉植物花粉占絕對優(yōu)勢,其中以榿木屬花粉居多。泥炭中的花粉濃度為剖面最大值,達638 064粒/g。這說明當時氣候溫暖濕潤,降水量大,上游山地發(fā)育以赤楊為主的落葉闊葉林,大量的花粉連同細小的黑色泥質(zhì)被山上細流沖到山腳下低洼地沉積下來,形成黑色泥炭。
SHYW孔泥炭樣品表面看上去基本都是未分解的植物碎屑?;ǚ蹪舛容^大,為2 893粒/g。由于上游大量沖積物快速堆積下來,將原地草本被子植物掩埋,形成基本未分解的泥炭。
沈陽東部和西部2個鉆孔泥炭形成時間略有不同,其花粉組成及泥炭成分也完全不同。其中:
1)沈陽東部SHYE鉆孔剖面中的泥炭形成于玉木亞間冰期晚期,由黑色微細泥質(zhì)組成,泥炭中的花粉組成以暖溫帶落葉闊葉植物花粉為主,針葉植物花粉及草本被子植物花粉均很少;指示在玉木亞間冰期晚期,沈陽地區(qū)與現(xiàn)今氣候相當,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落葉闊葉植物發(fā)育繁盛,細流將山上微細泥質(zhì)帶到山角下溝谷地沉積下來形成泥炭。
2)沈陽西部SHYW鉆孔剖面中的泥炭形成于玉木亞間冰期結(jié)束后,由大量未分解的植物碎屑組成,泥炭中的花粉組成以平原草本被子植物花粉為主,針葉植物及落葉闊葉植物花粉較少;指示在玉木亞間冰期結(jié)束之后,沈陽地區(qū)人類活動加強,氣候比現(xiàn)在稍冷,山上大量沖積物快速堆積下來,將平原上草本被子植物快速掩埋,形成基本未分解的泥炭。
(References):
[1]李漢鼎,呂金福,王強,等.中國北方沿海泥炭與環(huán)境[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5.Li Handing,LüJinfu,Wang Qiang,et al.Peat and Environment on Coastal Area of the North China[M].Beijing:China Ocean Press,1995.
[2]王秀玲,介冬梅,李瑛.下遼河平原全新世孢粉組合與古氣候演化研究[J].河南科學,2010,28(7):794-798.Wang Xiuling,Jie Dongmei,Li Ying.The Holocene Sporopollen Assemblages and Paleoclimate Evolution in the Lower Liaohe Plain[J].Henan Science,2010,28(7):794-798.
[3]萬波,石彥文,趙連升,等.沈陽市城區(qū)第四紀地層的劃分[J].東北地震研究 ,2001,17(2):41-47.Wan Bo,Shi Yanwen,Zhao Liansheng,et al.Division of Quaternary Layers in Shenyang Urban Area[J].Seismological Research of Northeast China,2001,17(2):41-47.
[4]宋長青,孫湘君.花粉-氣候因子轉(zhuǎn)換函數(shù)建立及其對古氣候因子定量重建[J].植物學報,1997,39(6):554-560.Song Changqing,Sun Xiangjun.Establishment of Transfer Functions of the Pollen-Climatic Factors in Northern China and the Quantitative Climatic Reconstruction at DJ Core[J].Acta Botanica Sinica,1997,39(6):554-560.
[5]張淑芹,鄧偉,閆敏華,等.中國興凱湖北岸平原晚全新世花粉記錄及泥炭沼澤形成[J].濕地科學,2004,2(2):110-115.Zhang Shuqin,Deng Wei,Yan Minhua,et al.Pollen Record and Forming Process of the Peatland in Late Holocene in the North Bank of the Xingkai Lake,China[J].Wetland Science,2004,2(2):110-115.
[6]劉玉英,劉嘉麒,漢景泰.吉林輝南二龍灣瑪珥湖12.0 ka B.P.以來孢粉記錄與氣候變化[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9,39(1):93-98.Liu Yuying,Liu Jiaqi,Han Jingtai.Pollen Record and Climate Changing Since 12.0ka B.P.in Erlongwan Maar Lake,Jilin Province[J].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Earth Science Edition,2009,39(1):93-98.
[7]李月叢,許清海,陽小蘭,等.中國草原區(qū)主要群落類型花粉組合特征[J].生態(tài)學報,2005,25(3):555-564.Li Yuecong,Xu Qinghai,Yang Xiaolan,et al.Pollen Assemblage of Major Steppe Communities in China[J].Acta Ecologica Sinica,2005,25(3):555-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