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還是“存”,這是一個問題
如果你很年輕就開始存錢,那時候掙得不多,于是為了存錢,你可能在吃午餐時,只選最便宜的搭配;你可能會因為避免外出花銷,而減少和朋友見面;可能在別人享受青春時,就過早的承擔生活的壓力。萬一你在花光所有錢之前就已經死了,那些克扣和節(jié)省又是為了什么?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如果你要操辦婚禮或者突然生病,你的賬戶上連1000元也沒有,那時你會不會感到沮喪和絕望?
錢與我們的心理安全感密切相關,“花”還是“存”的問題,要看“你需要哪種方式來獲得安全感”。因為錢意味著擁有更豐富的資源,錢可以換來食物、衣服、交通工具和藝術品,可以滿足從生理到精神各個層面的需要。當我們的需要被充分滿足時,我們會感到安心,會覺得自己是主動的,可以對周遭的世界有所控制,控制感給我們帶來安全感。心理學家曾做過調查比較,從小經濟富足的孩子,安全感的確比窮困家庭的孩子要豐厚許多。因為他們從未失去過經濟基礎對他們的保障感。
由于安全感的作用,使人們對錢的態(tài)度,分成了兩大類,一類要在“花”的過程中,體驗獲取資源,享受快樂的安全感,這種情況多出現(xiàn)在童年家庭富裕的人身上。而另一類,就是要在“存”的過程中,獲得防患于未然的安全感,童年家庭拮據,甚至餓過肚子的孩子,會比較常選擇這種方式。
在花錢的問題上,心理健康的人,往往比存在問題的人,合理很多。也就是說,并不是經濟觀念決定了我們如何花錢,而是心理誤區(qū),導致我們“不會花錢”。
“月光族”,是年輕人比較容易走入的“花錢誤區(qū)”。他們通常無法區(qū)分不必要的消費品和生活必須品,覺得買名牌衣服和像買米買油一樣都是該花的錢,所以“月光”是沒辦法的事。造成這種“無法區(qū)分”的心理誤區(qū),首先是年齡與經驗的限制,其次就是在自我的形成上出了問題,他們需要更多彰顯個性的消費品,比如帶有特別功能的手機、另類服裝……來幫助自我在融入社會時,不被埋沒。這樣的年輕人,需要一些時間,才能覺察到自我的獨立,是靠人格的穩(wěn)定,而不是靠消費品。當他們覺察到這一點時,也就會自然而然的告別“月光族”的身份。
“購物狂”也是一種典型的由“心理誤區(qū)”,造成的“花錢誤區(qū)”。比如人際交往、家庭關系出問題的女性,更容易成為“購物狂”,因為女性的情感需要很強烈,當她們不能更多的與他人建立有意義的情感交流時,空虛感和無意義感就會襲來,如果再缺少其他的愛好,就只能與物質來交流。其實,她們需要的是情感的關懷,而不是物質。
“守財奴”是多發(fā)在男性身上的一種“誤區(qū)”?!按驽X”對他們意義重大,他們要為明天、為隱患存錢。因為未知的不可控性讓他們有強烈的不安,這些都需要用“錢的累積”來逐漸平復。這是由心理上“過渡的責任感”造成的,一些男性,尤其是童年就承擔了很多家庭責任的男性,會存在這樣的心理問題,他們過早的就意識到要“承擔好責任”就要用“經濟積累”,也只有自己能“積累”時,才會被他人需要。所以他們往往克扣自己享受快樂的權利,來滿足“責任”的要求。其實適度的積累,已經可以完成好責任了。如果可以讓“守財奴”們感到周圍的人在乎他,是出于愛而不是他的責任,這種“守財”的狀態(tài)就會好很多。
心理學家們還發(fā)現(xiàn),往往突發(fā)的變故帶給人們的心理創(chuàng)傷,會極大的影響一個人的消費健康。比如有些女性在親人逝去后,就變成了“購物狂”。也就是說,解決人生的缺失,需要用錢去彌補的部分就會少很多。不健康的消費行為背后,一定存在著一些心理誤區(qū),找到它,就可以拯救你的金錢。
花錢到底在買什么?
想要避開“花錢的誤區(qū)”,我們除了要了解自己的心理問題,還需要進一步了解自己花錢的意圖。當你買了一部手機,表面上似乎是擁有一個高級的科技產品。但實際上,你購買的是更暢通的人際聯(lián)系;當你買了一所房子,表面上是擁有一處固定資產,但實際上,你買的是一個“溫暖的家”。也就是說,我們花錢買一個產品,并不是為了獲取這個物品,而是為了獲得它帶來的心理滿足。
心理學對購物的解釋是:購買是對愛的渴求。小孩子買玩具獲得伙伴,年輕人買數(shù)碼產品獲得個性,女性買衣服獲得優(yōu)越感,男性買股票獲得成就感,中年人買全家的需要,老年人買身體健康……我們都是為了獲得一個替代愛的心理必需品,而掏出自己口袋里的錢。這種需求正是我們花錢想要買來的那部分價值。無論是理性消費還是感性消費,你花錢買的都是你的心理需要??梢姡敫嗟牧私庾晕?,那就看看你都買了些什么吧。
健康的用錢之道
首先,要面對自己的心理問題,如果心理上不能解決它們,我們就往往用錢來彌補,所以“健康用錢”最好的前提是,保持心理健康。
其次,你需要根據自己的心理需要,找出一個用錢的方向,比如:你需要一個幸福的家庭,你就要把錢花在家人和居住環(huán)境上;你需要一個成功的事業(yè),你就要把錢花在能力提高,和事業(yè)投資上。有一位老人,花光了除購買生活必需品以外的積蓄,買了一堆花種子,當它們綻放為一片花海時,在與自然的交融中,她感受到幸福。還有人,為了辦一家私人圖書館的夢想,花掉大筆的錢來購買圖書,雖然錢沒了,但是他實現(xiàn)了夢想。評估錢花沒花對方向的,只有你自己,也只有你知道哪種“用錢之道”最適合你。
然后,當你找出了自己“用錢方向”,你就可以明確的區(qū)分出,哪些東西是你的生活必需品,哪些是不必要的奢侈品。把大部分的錢只花在必需品上,這樣花錢會更合理,也會存得很輕松。
總之,我們要和錢保持的關系,應該是主動支配,自由選擇。用錢之道并非是節(jié)制花錢,而是將你的身心從物質的原始積累中解放出來,真正去購買愛與快樂,而不是被動的發(fā)泄。因為錢只有在支撐人“活得更好一些”這個愿望時,才具有價值。離開了人的愿望,錢就會變得跟廢紙一樣,毫無意義。而每個人的用錢之道都是獨有的,祝你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